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副热带东南印度洋中尺度涡的年际调整及机制

发布时间:2020-06-16 15:39
【摘要】:本文利用SODA资料和AVISO卫星高度计资料对东南印度洋中尺度涡能量来源以及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副热带大洋的涡动能Eddy Kinetic Energy(EKE)通常在大洋西边界附近和内区的中西部增强,但是南印度洋的中东部及靠近澳大利亚西海岸的区域EKE值是向东强化的,这不符合全球其他洋域EKE在大洋中西部为高值,且是向西增强的一般规律,此现象引起了我们对东南印度洋涡活动机制探讨的兴趣。 东南印度洋、靠近澳大利亚西海岸存在一支异常的海流   Leeuwin Current(LC,利文流),这支海流有别于其他大洋的东边界海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它是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LC是在大尺度经向压强驱动力驱动下,西太平洋暖水通过印尼群岛进入东南印度洋的分支,由于它是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海水的理化性质都显著区别于它所流经区域的海水,因此,LC对它所流经的东南印度洋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西太暖池的变化必然会影响LC,因此LC的变化与ENSO有密切的联系,具有年际变化的特征。与ENSO相关的西太平洋温跃层异常会由赤道西太平洋以波动形式穿越印度尼西亚群岛传递到东南印度洋。由于ENSO引起LC的年际变化,LC在进入东南印度洋的同时,会引起澳大利亚西海岸的海洋热量通量、动量通量等的变化。LC区域又是东南印度洋中尺度涡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LC必然对东南印度洋涡活动有重要的影响。 东南印度洋内区涡活动的能量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东南印度洋内部的南赤道流与南印度洋逆流的动力学不稳定性产生的,分为两种形式:正压能量转化和斜压能量转化。通过SODA资料计算东南印度洋上两百米的能量转化率,发现正压和斜压能量不稳定都可以为东南印度洋内部的涡活动提供能量,但是斜压能量转化的贡献要明显大于正压能量转化。另一种能量来源是来自LC区域的纬向涡能量通量。在20°S 30°S之间的纬向涡能量通量较高正好对应于东南印度洋较高的EKE分布,来自LC区域的纬向涡能量通量帮助形成东南印度洋内部区域高EKE值的分布,因此,来自LC区域的纬向涡能量也是东南印度洋涡活动能量的重要来源。 综合本文研究发现,东南印度洋内部涡旋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南赤道流和南印度洋逆流之间的动力不稳定(包括正压能量转化和斜压能量转化,主要是斜压能量转化)和来自LC区域的纬向涡通量引起。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731.2
【图文】:

全球,中尺度涡


于是定点观测,所以它的站点分布密度通常较小,这就导致了它的横向分辨常较低,并且对一个站点的观测通常需要很长时间,很难看到涡旋的空间结构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大覆盖、准同步、长时洋观测成为可能,海量、高精度、长时间序列的海洋遥感资料越来越多地应海洋中尺度现象的研究中。到目前为止,在全球中尺度变化的研究中,主要海面高度资料识别中尺度涡和计算海表面地转流速度。卫星遥感观测相对于走航定点观测的优点是可以实现连续观测和全球覆盖,并且观测的时间也大短,对研究中尺度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2 世界大洋中尺度涡的分布

印度洋,卫星高度计,资料,南印度洋


3 1 (a)AVISO 卫星高度计资料(b)SODA 资料计算的南印度洋涡动能异要探究造成东南印度洋 EKE 高值异常的原因,就必须了解此处的流场情况近东边界有一支自北向南的海流 Leeuwin Current(LC),它是全球唯一一支的大洋东边界流,除 LC 之外的其它大洋东边界流区通常存在强烈的上升流而,LC 却将温暖低盐的海水沿着澳大利亚西海岸向南输送(Cresswell aolding, 1980; Pearce, 1991),而且这里还存在 Leeuwin Undercurrent(LUC), LUC 的相互作用激发了内部的扰动,进而产生强烈的涡旋活动。在 LC 向南的过程中,LC 通过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离岸通量将热量向东南印度洋内部输送 LC 本身的温度降低,盐度增大(Domingues et al., 2006; Wang et al. 2000)。在我们看到,在靠近岸边的地方涡活动最强烈,在离岸的东南印度洋内部区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少才;马达加斯加——灰色捕鱼记[J];海洋世界;2004年03期

2 贺志刚;董兆乾;蒲书箴;;东南印度洋各锋位置和走向的季节变化及其与风场变化的关系[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7年02期

3 陈信雄;营小华;杨涛;翟国庆;;南印度洋测控海域大风分析[J];海洋预报;2006年02期

4 乔云亭,简茂球,罗会邦;亚澳季风区内水汽汇的准两年振荡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5 高艺;郑益群;邓飞;郭婷婷;高文洋;;东南印度洋海温变化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J];海洋预报;2010年01期

6 顾玉荷;小知识——中尺度涡[J];海洋科学;1979年03期

7 ;太平洋、印度洋中脊型地幔在两个时间段的位置——来自澳大利亚新生代玄武岩Pb、Sr和Nd同位素证据[J];海洋地质动态;1999年06期

8 唐卫亚,孙照渤;印度洋海温偶极振荡对东亚环流及降水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谭言科;刘会荣;李崇银;李东辉;;热带印度洋偶极子的季节性位相锁定可能原因[J];大气科学;2008年02期

10 范伶俐;夏冬季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表温度年际异常的年代际变化[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萌;胡瑞金;;全球上层海温季节变化特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7第三届研究生年会[C];2011年

2 金宝刚;张韧;王桂华;;吕宋海峡以东中尺度涡变化规律研究[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张林;笪良龙;卢晓亭;;基于抛物方程模型的南海中尺度涡声场分析[A];2009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交流暨水声学分会换届改选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徐驰;尚晓东;黄瑞新;;全球中尺度涡旋能量生成率/耗散率的估算[A];第八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倪天君;车向前;元慧慧;李文通;解晓辉;汤永;;高空急流非地转平衡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季风动力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许建平;薛惠洁;侍茂崇;刘增宏;;1998年夏季南海上层环流与中尺度涡旋观测研究[A];中国海洋学文集——南海海流数值计算及中尺度特征研究[C];2001年

7 柴扉;薛惠洁;许建平;侍茂崇;蒋松年;;南海中、北部海域主要环流及其季节演变[A];中国海洋学文集——南海海流数值计算及中尺度特征研究[C];2001年

8 侍茂崇;江明顺;许建平;薛惠洁;柴扉;;南海西南部环流[A];中国海洋学文集——南海海流数值计算及中尺度特征研究[C];2001年

9 宋海斌;Luis Pinheiro;Barry Ruddick;;地中海涡旋旋臂的地震成像[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10 闫晓梅;孙澈;;台湾以东黑潮入流的相关分析[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余建斌;数千港人冒雨探访“大洋一号”[N];人民日报;2007年

2 余建斌;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大洋中脊发现新海底热液活动区[N];人民日报;2007年

3 周润泽 周济泽 周青泽;从能量转化对能源及环境的影响[N];山东科技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于祥明;油价下跌难撼煤化工业盈利预期[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本报通讯员 武晓庆;让知识在工作中升华[N];现代物流报;2008年

6 记者 丁波;高价混合动力车 你买吗?[N];解放日报;2005年

7 杨丽然;析“法轮功”中的能量[N];科技日报;2000年

8 记者 张晓芳;“糖人贴”医疗器械广告违法[N];宁夏日报;2005年

9 新华社记者 潘治;长寿基因,能否延长人的寿命[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10 徐铮奎;辅酶Q_(10)缘何热起来[N];医药经济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劲松;南海北部中尺度涡及北部湾环流结构与生成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陈更新;南海中尺度涡的时空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3 冯俊乔;热带印度洋低频Rossby波及其对上层热结构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4 王桂华;南海中尺度涡的运动规律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南峰;台湾西南部海域流—涡结构及其演变规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何忠杰;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及其邻近海域中尺度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7 贺志刚;东南印度洋的海洋锋及其变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8 廖光洪;南海北部内潮与非线性内波: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王铮;吕宋海峡黑潮流径变异的动力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10 杨明珠;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亚洲主要降水区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敬伟;副热带东南印度洋中尺度涡的年际调整及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马文龙;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涡与低频海流的相互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郑聪聪;北太平洋中尺度涡现象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4 荆钊;中尺度涡和风应力影响下的跨等密度面湍流混合低频变异[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岳阳;东亚夏季风经圈环流年际变化与大气对印度洋偶极型海温强迫的响应[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6 林鹏飞;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中尺度涡的统计特征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7 韩林生;南海西北陆坡区不同尺度运动特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魏萌;基于Argo资料的全球海温多时间尺度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杨少磊;越南冷涡及其上升流的观测与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康颖;海洋中尺度结构声传播特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162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162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0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