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多传感器卫星海面风场遥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3 06:25
【摘要】:微波散射计、辐射计和合成孔径雷达具有全天候监测海面风场的能力。本文介绍了利用卫星散射计、辐射计和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反演海面风场的原理和方法。微波传感器测量海面风场的基本原理是建立海面后向散射系数或海面亮温与海面风矢量或风速的关系。目前普遍采用海面归一化后向散射系数与风矢量的经验关系作为卫星散射计海面风场反演的模式函数。 海面风场反演的经验模式函数与海区其它环境参数例如海面温度、海浪等有关。因此,建立中国海域的卫星散射计海面风场反演模式函数对于发展我国卫星散射计计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中国海域NSCAT后向散射系数数据、SSM/I海面风速数据以及ECMWF模式风场的风向数据,首次建立了基于中国海域的海面风场反演经验模式函数。其中,经验模式函数的系数由准牛顿迭代法获得。利用该模式函数对另一组NSCAT后向散射系数数据进行海面风场反演,采用最大似然估计确定多个风矢量解,并采用矢量中值滤波消除多解。与NSCAT海面风场数据比较,风速均值偏差为0.22m/s,标准偏差为1.10m/s;风向均值偏差为1.4°,标准偏差为6.4°。与浮标数据比较,风速均值偏差为0.28m/s,标准偏差为1.40m/s;风向均值偏差为2.9°,标准偏差为16.2°。结果证明该海面风场经验模式函数的有效性,为我国未来的海洋卫星微波散射计模式函数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 卫星散射计反演海面风场的风向多解消除与散射计的天线及其扫描方式有关。本文利用ECMWF模式风场分析了风向多解消除的准确率与天线方位角、入射角以及风速的关系。研究表明,圆锥扫描的卫星散射计消除风向多解的准 多传感器卫星海面风场遥感研究 确率高于棒状天线,尤其在低风速情况。这对于我国拟定发射的卫星散射计天 线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虽然微波散射计具有全天候工作特点,但是大气衰减对散射计测量的后向散 射系数仍然有影响。消除大气水汽和液态水的影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海面后 向散射系数。本文利用同步的微波辐射计亮温数据以及辐射传递模型对散射计 的后向散射系数数据进行大气衰减修正。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散射计后向散射 系数反演的风速具有明显的改进。 合成孔径雷达SAR具有观测高空间分辨率海面风场的优势。本文利用C波 段Radarsat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和ERSISCATC波段CMOD系列模式函数反演高 分辨率的海面风场。由于CMOD系列海面风场反演模式函数是针对ERSC波段 散射计(vv极化)的,而C波段Radarsat SAR采用HH极化,因此需要考虑极 化率模型。本文对四种极化率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利用不同的极化率模型将 H}I极化RADARSAT SAR数据反演的风速与同步的卫星散射计QulkSCAT风速 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儿rchboff极化率模型适用于HH极化RADARSAT SAR 海面风场反演,风速的均值偏差和标准偏差分别为0.37而s和1 .54耐s。 最后,给出卫星海面风场在台风路径与结构、大气锋面观测以及驱动海洋动 力学模式的一些初步结果。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P715.7
【图文】:

示意图,散射计,天线,示意图


图1一1棒状的散射计天线示意图(Stoffelen,1998)图1一2圆锥扫描的散射计天线示意图(Stoffelen,1998)气\图l一3Seawinds散射计的天线示意图(Freilieh,2000)搭载在欧空局系列卫星(ERS)上的微波散射计,工作频率为C波段(5.3GHz,相当于5.66cm),极化方式为垂直方向。该传感器与ERS系列卫星上的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模式、波模式构成一个主动微波装置(Aetive肠crowaveInstrument,AMI),分别搭载在1991年7月发射的ERS一1卫星和1995年4月发射的ERS一2卫星上。ERslSCAT具有风矢量反演最佳的天线几何关系

框图,微波散射,海面风场,测量技术


己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提出了很多经验模式函数用于描述散射计的后向散射系数与海面风矢量以及散射计几何参数之间的关系。卫星散射计反演海面风场的流程如图2一1所示。本章选择中国海域NSCAT后向散射系数数据、55加刀1海面风速数据以及ECMWF模式风场的风向数据,尝试了利用统计方法建立风场反演的经验模式函数。其研究意义在于为我国未来的散射计模式函数的建立提供一种可行方案。众所周知,卫星散射计测量的后向散射系数主要是风速、风向、方位角、极化方式和入射角的函数。在入射角,风向、方位角一定的情况下,模式函数给出的后向散射系数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加;对于给定的风速,模式函数所描述的后向散射系数与风向、方位角之间呈简谐函数的特点。风向对后向散射系数的调制使得卫星散射计可以测量风向信息,在固定的风速条件下,后向散射系数在逆风观测时最大,顺风其次,而横风最小。逆风和顺风对后向散射系数的调制以及多个不同天线方位角和入射角的后向散射系数据原则上可以唯一确定风矢量信息;此外,风向对后向散射系数的调制在不同极化方式条件下有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兴伟;宋清涛;;基于微波散射计观测的气候态海面风场和风应力场[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0年06期

2 杨吉龙,张雪虎,陈秀万,柯樱海,Daniel Esteban ,James Carswell ,David JMc Laughlin ,Paul Chang,Peter Black,Frank Marks;降雨影响散射计测风的初步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5年01期

3 刘宇迪;亓晨;;散射计海面风场的二维变分模糊去除方法[J];热带气象学报;2010年05期

4 陈克海;解学通;黄舟;方裕;陈晓翔;;人工神经网络在星载散射计海面风场反演建模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5 洪鹰,孙瀛,罗邦煦,白桂欣,郑淑卿;岸基C波段和X波段雷达观测海面后向散射系数[J];台湾海峡;1995年02期

6 王超;ERS散射计全球海面风场数据处理与ElNino海面风场异常观测[J];遥感学报;1999年04期

7 林明森;一种修正的星载散射计反演海面风场的场方式反演算法[J];遥感学报;2000年01期

8 周鑫;丁菊丽;田伟;张帆;;海面风场的数值模拟与反演的研究进展[J];广东气象;2009年01期

9 张毅;蒋兴伟;林明森;宋清涛;;合成孔径雷达海面风场反演研究进展[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年03期

10 宋新改;林明森;蒋兴伟;;神经网络反演散射计风场算法的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邵伟增;孙建;管长龙;;SAR图像反演风场的研究[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刘付前;骆永军;王超;;基于遥感资料南海月平均风场分析[A];2009航海技术理论研究论文集[C];2009年

3 邱玉宝;郭华东;程晓;李新武;黄华兵;;基于微波散射计的极区冰盖冻融监测算法对比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学[C];2011年

4 林明森;宋新改;彭海龙;冯倩;;神经网络反演散射计风场算法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刘宇迪;;SAR资料海面风场反演模式的对比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地球气候和环境系统的探测与研究”分会论文集[C];2003年

6 刘宇迪;;SAR资料反演海面风场的对比研究及其变分质量控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张亮;黄思训;钟剑;杜华栋;赵小峰;;改进的地球物理模型函数及在台风场中的应用[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2热带气旋[C];2011年

8 潘显明;高太长;吴维;;利用实测海流资料计算海面风场的新方法[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张杰;黄卫民;纪永刚;张有广;;中国海洋微波遥感研究进展[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选集[C];2003年

10 彭海龙;冯倩;;基于多层感知器的卫星散射计海面风速反演研究[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佘超龙;吴季:20载磨砺梦圆星空[N];科技日报;2005年

2 士元;海洋卫星帮你监测海洋[N];大众科技报;2001年

3 王宣民 赵新安 于莘明;人类第一次从太空探测到深海现象[N];人民政协报;2006年

4 国家海洋局;海洋且由卫星来管你[N];中国航天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黄抗生;中国双星傲苍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6 记者 田小明;国家级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系统建立[N];中国海洋报;2006年

7 通讯员  王宣民 赵新安 记者  于莘明;科学家“看”到水下800多米深海涡漩[N];科技日报;2006年

8 记者 孙彦 通讯员 丛春华;山东研发多功能海洋预报平台[N];中国气象报;2009年

9 士元;稳步发展的印度遥感卫星[N];大众科技报;2001年

10 阳妍;建立中国海洋卫星工程专项规划[N];中国海洋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倩;多传感器卫星海面风场遥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2 赵喜喜;中国海散射计风、浪算法研究及海面风场、有效波高的时空特征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3 贾瑞才;基于航海雷达图像的海面风场反演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4 钟若飞;神舟四号飞船微波辐射计数据处理与地表参数反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

5 刘秉义;车载测风激光雷达性能优化和风场反演[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王振占;海面风场全极化微波辐射测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5年

7 殷晓斌;海面风矢量、温度和盐度的被动微波遥感及风对温盐遥感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任永政;从卫星TerraSAR-X图像反演海面风场和海表流场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赵恒凯;辐射散射组合遥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大学;2006年

10 贺林峰;月表微波辐射与散射计算及次表层结构探测[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隼;一种卫星散射计资料的客观分析方法及台湾海峡周边海域海面风场季节特性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01年

2 杨亮;基于遥感数据的西北太平洋海面风场时空特征分析[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7年

3 刁宁辉;扇形波束旋转扫描散射计数据地理定位方法研究[D];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2012年

4 窦芳丽;风云三号双频测风雷达风场反演仿真与精度提高方法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5 牛武斌;基于GPU的目标对背景红外辐射的散射计算[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范春波;相干雷达散射计的研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毅;L波段SAR海面风场反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7年

8 胡明娜;舟山及邻近海域沿岸上升流的遥感观测与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陈德文;台湾岛周边海域台风海面风场及其模型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10 李晓玮;海面风场对极化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7年



本文编号:2726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26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2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