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油污染的海平面红外发射率理论模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8 04:43
【摘要】: 发射率是红外测量的重要参数。在海洋遥感测量中,海平面的发射率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海洋表面温度、盐度、洋流测量中有广泛应用。然而,随着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的油层污染也越来越严重,需要对海平面的油层污染及时发现与监控。本文立足于海平面上漂浮着油层与海平面具有不同的红外发射率这个切入点,指出可以通过发射率的差别实现海面油层的探测,有利于在污染及早发现及控制。本文研究了现有的海平面发射率模型,并通过研究油层与干净海平面的差异,把干净海平面的发射率模型推广到海平面被油层覆盖的情况。通过对二者发射率模型的研究,预测通过发射率差异探测海平面油层污染的前景。由于海平面是一个粗糙面,阴影效应也给予了考虑。对于计算推导获得的模型,本文通过利用Matlab编程分别模拟了海平面发射率与油层发射率。本文计算了波长为3.4 m和10 m红外光的海平面及油层的发射率。计算结果显示,当观测角较小时,海平面的发射率为0.95左右。然而海平面的发射率随着观测角的增大迅速减小,当观测角接近90o,发射率仅略微超过0.5。被油层覆盖的海平面的发射率同样也随着观测角的增大而减小。然而,当采用波长为10 m红外光作为研究对象时,干净海平面的发射率与被油层污染的海平面的发射率有明显区别,通过发射率的区别实现海面油层的探测完全可行。不仅如此,通过计算发现,干净海平面与被油层污染的海平面的发射率差与油层厚度有关,通过对发射率差的比较还可能得到油层的厚度。因此,发射率探测海平面油层污染有很好的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P714.3
【图文】:

海平面,毛细波,重力波,波浪


海面毛细波会很快消失,重力波也会随后慢慢变得平缓。海平面的波浪就是这两个过程的同时作用的结果,如图2-1所示。图 2-1 海平面的波浪形成海平面的波浪是重力波和毛细波的叠加。因此,海平面的统计特性也同时受这两方面的影响。Bourlier指出,海平面的斜率统计特性基本遵循高斯分布[9]。而斜率的方差则与海面的张力以及风速有关。海平面的斜率统计特性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参数,将在后

海平面,面元


第2章 海平面的发射率模型11图 2-2 海平面局部图2-2描绘了海面上的局部。M0代表曲面上的任意点,M代表探测器。0n 为M0所在面元的法向单位矢量。χ为本地发射角(发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θ为全局发射角(发射光线与子午线的夹角,或称天顶角)。M0所在面元的单位法向矢量可以用该面元的斜率γ表示:( ) ( ) ( )1220sin ,cos ,1 / 1n nn = θ θ = γ +γ (1-16)发射光M0M的单位矢量容易求得:( )0M M = sin θ, cosθ(1-17)由式(1-16)和式(1-17)可以求得本地发射角的余弦值:( )001/22cos sincos1n M Mθ γ θχγ = =+ (1-18)结合式(1-13),(1-14)和(1-18),该面元的发射率可以由式(1-15)求得。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用各个小面元的发射率来表示整个海平面的发射率。图2-3为海平面发射率模型的示意图。如图可见,在观测角为θ时,并非所有面元都能被探测器探测到,而估计海平面的发射率的关键是求得能被探测的海平面展总面积多少,以及这部分能被探测的面积的统计特性。整个海平面的发射率是各个能被探测的面元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光锐,段华琛;长江口地区海平面资料的数字滤波[J];海洋科学;1983年03期

2 夏东兴,郁彰,李从先;海平面研究的若干问题[J];海洋通报;1986年04期

3 杜荣华;潮汐与海平面研究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在天津召开[J];海洋与湖沼;1987年02期

4 葛运国;日本的海平面资料处理方法与质量控制措施[J];海洋技术;1994年02期

5 左军成,陈宗镛,戚建华;太平洋海平面变化及与埃尔尼诺的关系[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6 R.N.Ginsburg ,张国新;1979年碳酸盐研究[J];地质地球化学;1981年02期

7 段华琛;海平面变化和地震前兆[J];地震学报;1984年01期

8 高建国;米兰柯维奇理论和未来海平面下降的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1988年02期

9 M.E.Gettings ,石洁;俄勒冈州Newberry火山的重力模型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9年01期

10 高莉玲;滥伐林木将引起海平面上升[J];海洋信息;199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万玉柱;卢春莲;徐英会;舒锐;周彦平;;材料发射率与温度数学模型[A];第二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生雷;施建成;窦有俊;蒋玲梅;;基于通用陆面模式的陆面微波发射率模型的改进与试验[A];遥感定量反演算法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3 杨勇;;论全球海平面上升对黄河三角洲的影响[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王香婷;齐玉民;陈书伟;;尼日尔三角洲白垩纪—第三系植物群落及古环境对比分析[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殷勇;朱大奎;王颖;葛晨东;I.Peter Martini;;海南岛东部博鳌地区沙坝-泻湖沉积体系演化及探地雷达(GPR)的应用[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6 李凤林;;辽东半岛高层海平面的新发现[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7 郭逢英;刘序俨;;福建沿海的海面变化及其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8 朱圣英;崔平远;崔祜涛;;基于路标信息的行星着陆器自主导航方法研究[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863计划“深空探测与空间实验技术”重大项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Anne Van Urk;;面对洪水荷兰人能够生存下去吗?[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10 刘遒发;;中国石鸡属鸟类生态遗传学[A];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三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荷兰特派记者 方利平 吴倩;从造坝拦水转向与水共生[N];广州日报;2009年

2 ;海平面与海岸线的变化[N];大众科技报;2002年

3 余建斌;我国酝酿海平面四级监测[N];人民日报;2008年

4 记者 赵凡;去年我国沿海海平面处于近30年高位[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伟 钮海东;30年后粤海平面真的会上升30厘米吗[N];广东科技报;2003年

6 陈朝辉;海平面会上升吗[N];中国环境报;2003年

7 实习生 曹莹;赵洪彦:海平面的“守望者”[N];中国妇女报;2006年

8 顾瑞珍;未来10年,我国沿海海平面将上升32毫米[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9 本报记者 唐逸 海洋学家 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 王诗成;海平面在加速上升[N];北京科技报;2009年

10 海洋;未来30年我国海平面继续上升[N];中国气象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宗伟;高温热防护材料发射率测量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2 殷晓斌;海面风矢量、温度和盐度的被动微波遥感及风对温盐遥感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3 原桂彬;导弹羽焰及云层背景红外辐射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4 张路;福建东南沿海盆地第四纪构造运动模式与动力学成因[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5 陆子凤;红外热像仪的辐射定标和测温误差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6 李延平;大庆油田州201区块扶余油层精细地层格架与沉积微相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7 张祥坤;高分辨率圆迹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机理及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7年

8 于宜法;海平面变化对东中国海工程水位推算影响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9 张乐;孤南洼陷沙三中亚段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及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蔡璐璐;基于黑体腔特性的光纤高温测试技术及系统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黎洪坤;油污染的海平面红外发射率理论模型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文小军;铸坯表面多层发射率的测量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3 姚晓哲;主动式发射率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马金宝;十波长辐射高温计的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5 彭博;基于光谱辐射方法的高温源温度估计与表征[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6 肖伟;风成海面极化辐射率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张彩虹;多光谱温度计的数据处理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辛立国;中国东海2万年来海进过程和海进体系域模拟与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王伟艳;基于神经网络和DSP技术的光谱发射率测量[D];燕山大学;2006年

10 李佳;长江河口潮区界和潮流界及其对重大工程的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325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325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5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