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黄河三角洲的海岸变迁与控制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5 16:35
【摘要】:本文以973项目《我国典型海岸带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脆弱性评估研究(2010CB951200)》的子课题《气候变化影响下典型海岸冲淤过程及演变趋势(2010CB951202)》为依托,根据1973-2010年卫星遥感影像资料,本文定量地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海岸的演化特征,结合1971-2002年的固定剖面资料、部分时间段的实测水深资料和2004年的实测潮流场资料,探讨了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过程中的控制因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海岸线变化规律:黄河入海流路行水期间,河口和邻近海岸得到来沙补给,海岸向海淤进,北部(钓口流路)和东部(清水沟流路)河口海岸线淤进平均速率分别可达6.49km/a、1.12km/a,远端海岸淤进平均速率分别为0.67km/a、0.38km/a,形成尖嘴状的凸出海岸线;当流路改道、河口废弃初期,尖嘴状凸出海岸线迅速后退,北部和东部河口海岸线蚀退平均速率分别可达0.34km/a、0.26km/a,远端海岸后退平均速率分别为0.22km/a、0.14km/a,并被逐渐改造成扇形波状海岸线;废弃后期,海岸蚀退速率减缓,整体海岸线趋于平直,而早期废弃的海岸趋于动态稳定。护岸海堤修建以后,部分海岸被固化,而早期废弃的自然海岸再次呈波状,缓慢蚀退。 2、黄河来水来沙在三角洲建造期间控制海岸线变迁。钓口流路行水时,北部因得到河流泥沙补给岸线快速向海淤进,而东部因无直接河流泥沙来源岸线淤进缓慢;流路废弃以后,北部和东北部(神仙沟流路)岸线进入改造阶段,海岸线逐年后退。清水沟流路行水期间,黄河水沙明显受气候变化和上游水库调节控制,东部河口岸线出现淤进-改造-蚀退-淤进-尾闾改道的周期性变化。 3、海岸带的人类活动对海岸演化起着决定性控制作用。护岸海堤修建初期,水下三角洲侵蚀中心区快速靠近海堤附近,潮间带宽度变窄,坡度加大;至后期,护岸海堤堤前潮滩消失,海水抵达海堤根部;但由于人工岸线的控制,海岸不再后退,堤前水深逐渐增大,三角洲北部和东北部(孤东)海堤堤前水深分别达到2m和5m。而部分岸段护岸丁坝和人工岛的修建,导致波浪和沿岸流方向改变,部分岸段堤前水深进一步加大,海堤根部冲刷掏空,而部分岸段却出现轻微堆积。 4、水下三角洲沉积物的横向和纵向运移对岸线变迁起着调节作用。在黄河三角洲北部,水下三角洲顶部平原受到严重侵蚀,水深不断增大,侵蚀物质在波浪和潮流作用下分别产生了向西和向北方向的搬运,导致北部自然岸线周期性的波动调整,而遭受侵蚀的水下三角洲前缘斜坡物质在波浪和潮流作用下产生了向西北方向的运移,导致护岸海堤堤前水深的增大。海岸线虽然在人工控制下暂时稳定,但前缘斜坡的横向剖面还没有达到动态平衡,护岸海堤仍然受到威胁。在黄河三角洲东北部,水下三角洲前缘斜坡物质产生了向西的运移,维持了自然岸线的稳定状态。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737.1
【图文】:

地形剖面,位置图


9图 0-1 地形剖面位置图根据黄河三角洲不同岸段海岸演化的主控因素,利用 1971-2002 年的 2地形剖面资料,在 MapInfo 软件中数字化,以 1971 年的剖面为基准,期地形剖面相互叠加,统计出相邻两期之间的单宽淤积量或单宽侵蚀量和即为相应时间段的剖面净余量;此值为正,表示净淤积;此值为负,退。而将每一期地形剖面由陆地向海分为三个水深梯度:三角洲前缘顶m、三角洲前缘斜坡:2-12m、前三角洲:大于 12m,统计水下三角洲三坡度值,提取的坡度和单宽冲淤量的数据再用 Grapher 软件成图。按不统计的剖面单宽净余量和水下三角洲的坡度进行横向和纵向上的对比分水下三角洲的冲淤变化以及冲淤物质对海岸变迁的影响。

黄河流域,位置图


黄河三角洲的海岸变迁与控制因素研究1 研究区域概况1.1 地理位置黄河是中华名族的母亲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也是一条灾害频繁的河流。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汇入渤海。黄河流域途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全长 5464km,总落差 4830m,流域面积为 79.5×104km2[63](图 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国本;;开发黄河三角洲[J];海洋开发与管理;1986年02期

2 刘凤岳;;风暴潮对黄河三角洲的影响及其一般规律[J];海岸工程;1987年01期

3 陈介福,冯永军,东野光亮;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源开发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资源科学;1993年02期

4 丁东,尹延鸿;黄河三角洲海岸防护工程研究[J];海洋地质动态;2000年02期

5 赵遵田,孙立彦,刘华杰,党相岗;黄河三角洲野生观赏植物研究[J];山东科学;2000年03期

6 郗金标,宋玉民,邢尚军,马丙尧,张建锋,常丽华;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特征与演替规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7 郗金标,宋玉民,邢尚军,马丙尧,张建锋,常丽华;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现状与可持续利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8 王学金,郅兴桥,万鹏,王华;黄河三角洲湿地利用与影响因素分析[J];人民黄河;2004年10期

9 赵艳;;候鸟迁徙的驿站——黄河三角洲湿地观鸟行[J];生命世界;2011年04期

10 盛兴民;;黄河三角洲地形改变对潮汐性质的影响[J];海岸工程;198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效功;;黄河三角洲的冲淤演变规律[A];黄河河口问题及治理对策研讨会专家论坛文集[C];2003年

2 李来胜;;黄河三角洲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A];2004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陶小马;;发展循环经济,建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开发区[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马金生;贾志云;侯庆亭;;黄河三角洲的水鸟资源[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5 宗美娟;王仁卿;;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植物群落与数字植被研究[A];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毕玉珍;;低碳先行 错位发展——关于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几点思考[A];华东地区农学会、山东农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交流材料[C];2010年

7 刘高焕;;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时空分析[A];黄河河口问题及治理对策研讨会专家论坛文集[C];2003年

8 张建锋;周金星;张旭东;;黄河三角洲植被资源及其特征分析[A];“全国第五届青年植物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植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田家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瓶颈问题与突破方向[A];辽宁省气象局、丹东市气象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11年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许学工;;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变化与生态建设[A];黄河河口问题及治理对策研讨会专家论坛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魏东 通讯员 王祥峰;黄河三角洲棉花试验示范基地揭牌[N];科技日报;2010年

2 董振国 宫振伟;黄河三角洲湿地逐渐恢复原貌[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3 记者 刘标;全力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实施[N];东营日报;2007年

4 商金杰;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恢复湿地[N];中国建设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葛铸聪;夯实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硬环境[N];东营日报;2008年

6 徐教练;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大幕开启[N];中国企业报;2008年

7 朱素英;张建华:全力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N];西部时报;2008年

8 陈辑;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由来[N];东营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蔡文龙;在机遇中崛起[N];东营日报;2008年

10 市房产管理局 吴鹏 高慧;统筹兼顾 推进工作[N];东营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娟;蓝色经济战略下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张婷婷;黄河三角洲土地盐渍化格局的遥感监测及盐渍化过程的空间分析与评价[D];复旦大学;2011年

3 许健民;黄河三角洲(东营市)湿地评价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4 吴大千;黄河三角洲植被的空间格局、动态监测与模拟[D];山东大学;2010年

5 安乐生;黄河三角洲地下水水盐特征及其生态效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蔡为民;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可持续性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7 陈灏;渤海近代沉积物的古地磁与古环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1994年

8 梁丙臣;海岸、河口区波—流联合作用下三维悬沙数值模拟及其在黄河三角洲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李秀芬;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造林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10 余悦;黄河三角洲原生演替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永臣;黄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工程性质控制因素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2 罗小桥;黄河三角洲的海岸变迁与控制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张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及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西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东波;黄河三角洲刁口叶瓣海岸的侵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6 马利柱;粉沙质海岸泥沙定向运移控制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7 赵光磊;黄河水沙变化和三角洲岸滩侵蚀态势[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刘媛媛;黄河三角洲潮滩表层沉积物非均匀固结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9 赵保江;黄河三角洲城市湿地景观的分析和构建[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10 王彬;基于CVM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42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42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4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