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渤海湾分级叶绿素对营养盐浓度变化的响应

发布时间:2020-07-06 23:31
【摘要】: 渤海是一个半封闭的陆架边缘海,由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及中央海区组成,其中渤海湾位于渤海的最西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排海污染物总量逐渐增加,渤海,特别是河口及主要沿海城市近岸水域水质恶化等海洋环境质量问题日益突出,水体富营养化,甚至赤潮等生态灾害时有发生。保护渤海海洋环境,对于保障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愈来愈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根据2008年5月和8月两个航次对渤海湾的现场调查数据和相关历史数据,围绕目前渤海湾浮游植物与营养盐之间的变化展开研究。 调查表明,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在时间上有很大的差异。两个航次中,5月份浮游植物生物量要高于8月份。浮游植物的丰度由近岸向远海逐渐减少,调查范围内的北部区域的浮游植物数量较南部高。 对渤海湾分级叶绿素a含量的研究表明:对总叶绿素a浓度的贡献主要以细胞粒径2-20μm的微型浮游植物(Nano-)占优势;其次是粒径20μm的网采型浮游植物(Net-);粒径0.2μm的微微型浮游植物(Pico-)的贡献最小。渤海湾海区微型浮游植物占据主要位置。 渤海湾N、P等营养盐分布特征随季节变化而改变。无机氮含量全年变化基本不大,三次监测超标均较重,而磷酸盐的季节差异较大,总体呈上升趋势,5月份状况较好,10月份污染较重。 叶绿素a的含量变化与该海域氮、磷营养盐的含量水平密切相关。对两者的相关分析也表明叶绿素a含量与NO3-N含量显著相关,与PO4-P有相关。各级叶绿素a对营养盐的响应相关性由大到小顺序为:NanoNetPico,即某粒级生物量越高,那么营养盐对其变化的影响就越显著。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X55
【图文】:

分布图,污染状况,无机氮,分布图


第一章 绪论沽附近海域、大港部分海域及大沽锚地,主要污,大部分水域无机氮含量劣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近岸海域中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域的 88.3%,严重污染海域较去年有所增加,主图 1-1 和图 1-2。表 1-1 主要污染物污染面积统计(平方公里)符合一类海水水质面积符合二、三类海水水质面积符合四类海水水质面积0 550 300 1410 500 200

分布图,活性磷酸盐,污染状况,分布图


图 1-2 活性磷酸盐污染状况分布图陆源排放的无机氮和磷酸盐已经成为渤海湾最主巨大的影响。同时,近年来渤海营养盐结构发生而无机磷含量却降低了[9]。营养盐比例的改变引海初级生产力下降,但是局部海域富营养化加重营养化和以 N、P 为主的营养盐限制等问题都亟养盐相关研究进展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养盐是指一些含量较低的磷酸盐、硝酸盐、铵盐的许多主要成份和某些微量金属元素也是营养成磷、硅三种生源要素[11]。海水中营养盐是海洋浮

分布图,监测站位,渤海湾,分布图


图 2-1 2008 年渤海湾监测站位分布图2.2 样品分析与处理2.2.1 各站位分粒级叶绿素 a 的测定2.2.1.1 水样过滤使用 20μ m、2μ m、0.2μ m 筛绢和滤膜组合,采用叶绿素 a 粒级分离法[38]:每粒级取 500mL 水样在小于 100mmHg 的压力下过滤,500mL 水样直接抽滤到 0.2μ m 微孔滤膜上作为总量,500mL 水样经过 2μ m 微孔滤膜,500mL 水样经过依次20μ m 筛绢和 0.2μ m 微孔滤膜,差减法获得叶绿素 a 各粒级组分。粒径分别在 20-200μ m,2-20μ m,0.2-2μ m 范围的浮游植物,分别代表小型、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20μ m 筛绢上截留的浮游植物用蒸馏水冲洗后需再用 0.45μ m 滤膜过滤。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戎克文;武汉后湖浮游植物现存量与生产量季节变动的初步研究[J];湖泊科学;1994年02期

2 郭皓,于占国;虾池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虾病的关系[J];海洋科学;1996年01期

3 李福东,张诚,邹景忠;细菌在浮游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J];海洋科学;1996年06期

4 张志道,陆斗定;南麂列岛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J];东海海洋;1996年03期

5 张义科,张翠君,张雪松,霍新颖,任金豹,张红艳;白洋淀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生产量[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6 孙军,刘东艳,钱树本;浮游植物生物量研究Ⅱ.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细胞体积转换生物量[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0年01期

7 赵文,董双林,申屠青春,张兆琪;氯化物型盐碱池塘浮游植物种类和多样性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2年01期

8 杨茹君,王修林,韩秀荣,祝陈坚,石晓勇;海洋浮游植物粒径组成及其生物粒径效应研究[J];海洋科学;2003年11期

9 蔡文贵,贾晓平,李纯厚;基于GIS的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分析[J];生态学报;2004年10期

10 ;浮游生物如何共存[J];科学世界;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朝晖;付永虎;康伟;赵建刚;;大亚湾、大鹏湾表层沉积物浮游植物休眠体萌发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康伟;冯杰;付永虎;谷阳光;王朝晖;;大亚湾沉积物中浮游植物休眠体萌发研究[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3 魏轲;黄君;朱培瑜;严景超;王洁尘;彭宇;;梅梁湖预警监测浮游植物总密度快速测定初探[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4 王鹏;李炳乾;周茜茜;高亚辉;Raymond N. Sambrotto;;2008年春季白令海东部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与分布[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5 孙琳;陈长平;高亚辉;;2008-2009年厦门港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动态研究[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6 胡俊;黄邦钦;;台湾海峡南部浮游植物对不同水团的响应研究[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7 陈立;张福崇;方笑;王六顺;;昌黎扇贝养殖区浮游植物种类与硅藻类赤潮的初步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8 殷大聪;宋立荣;;丹江口库区浮游植物季节动态演替规律[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9 徐先栋;王海华;盛银平;黄江峰;饶毅;;大水面养殖水域浮游植物初步调查及鲢、鳙鱼产力评估——以太子河为例[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刘蔚然;林丽贞;黄邦钦;;南海北部珠江冲淡水对浮游植物磷胁迫的影响[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任秋凌;研究发现海洋食物源正在迅速消失[N];中国海洋报;2010年

2 ;全球气候变暖结恶果 浮游植物生命力下降[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3 辛良;一滴水里的生命[N];中国矿业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周仲全;往海里撒点铁?[N];辽宁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钱炜;B计划,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根稻草?[N];科技日报;2009年

6 若洁;海水施肥缓解全球暖化?[N];中国商报;2002年

7 维佳;往海水中撒铁[N];中国环境报;2001年

8 林蒲田;“特殊耕地”说池塘[N];湖北科技报;2001年

9 钟声;浮游生物[N];大众科技报;2002年

10 记者  芦燕娟;沿海将重点治理“两湾一口”陆源污染[N];济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亚岩;渤海湾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及环境演变指标的筛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2 刘诚刚;中国近海浮游植物光合溶解有机碳生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孔凡洲;长江口赤潮区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种类组成和色素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4 宋书群;黄、东海浮游植物功能群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5 翟红昌;基于HPLC技术的南海北部浮游植物色素与群落结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宫响;南海北部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特征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李超伦;海洋桡足类摄食生态及其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8 苟万里;rDNA序列在几种浮游植物的分类和中肋骨条藻定量检测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9 刘东艳;胶州湾浮游植物与沉积物中硅藻群落结构演替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10 孙军;海洋浮游植物细胞体积和表面积模型及其转换生物量[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浩文;广东省星湖的水质与富营养化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2 陈坤;浮游植物瑞利散射光谱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3 张莹莹;Pb(Ⅱ)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4 田春;巢湖东半湖浮游植物分布特征及富营养化评价[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5 王波;七种/株原甲藻的核糖体18S、28S、5.8S、ITS1和ITS2基因和区域的克隆与变异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6 张敏;北京鸿华高尔夫球场人工湖富营养化及其成因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7 杨晓新;翡翠贻贝对浮游植物滤食压力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8 李秀芹;应用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对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刘凯然;珠江口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10 李秋华;珠海市两座典型供水水库生态特征比较分析[D];暨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442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442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f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