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P的北极海冰多参数综合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7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测;;北极海冰面积创下历史新低 预示本世纪中期北极夏季将无冰可融[J];丹东海工;2012年02期
2 曾欣然;;北极海冰正在变薄[J];风流一代;2018年11期
3 Thomas Sumner;王麒;;2050年,人类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导致北极成为无冰区[J];中国科技教育;2017年01期
4 薛彦广;关皓;董兆俊;陈飞;;近40年北极海冰范围变化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2014年04期
5 ;北极海冰厚度正在大幅削减[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3年05期
6 ;北极海冰融化速度超出预期[J];发明与创新;2012年03期
7 朱佛宏;北极海冰层的厚度减小[J];海洋地质动态;2001年05期
8 郭智昌,赵进平;北极海冰运移和消退的数值模拟(英)[J];冰川冻土;1998年04期
9 王召民,黄士松;南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J];气象科学;1996年04期
10 胡增臻,庄丽;北极海冰与埃尔-尼诺[J];海洋预报;198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其冈;;北极海冰消融对北半球中高纬天气气候的影响-回顾和最新进展[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亚洲季风与冰冻圈[C];2016年
2 武炳义;张人禾;;春季北极海冰与我国夏季降水变化的关系[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李菲;;1990s之后热带外海洋增暖与北极海冰之关系[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2 青年论坛[C];2016年
4 王学忠;胡邦辉;黄泓;戴彩悌;陈新;;北极海冰运动特征的统计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学[C];2011年
5 司懿东方;胡永云;;1911-1940年北极海冰融化与欧亚冷冬[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冰冻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论文集[C];2017年
6 胡永云;闻新宇;刘骥平;;北极海冰融化与我国冬季寒潮[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亚洲季风与冰冻圈[C];2016年
7 聂思程;张录军;;融池效应对北极海冰影响的模拟分析[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 我国气候模式发展与评估、气候模式预测技术[C];2015年
8 方之芳;郭裕福;;北极海冰的敏感性和与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联系[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9 李菲,;;20世纪90年代之后热带外海洋增暖与冬季北极海冰面积之关系[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 东亚气候变异成因和预测[C];2015年
10 杨清华;李春花;邢建勇;李群;张林;李明;;2010年夏季北极海冰数值预报试验[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学[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 陶丁;北极海冰监测不要错觉要真相[N];科技日报;2018年
2 记者 房琳琳;今年北极海冰面积继续维持低水平[N];科技日报;2018年
3 记者 朱_g;今年北极海冰面积持续快速缩减[N];中国海洋报;2018年
4 本报记者 齐芳;北极海冰快速消融与极端天气频发有联系吗[N];光明日报;2018年
5 记者 申敏夏;今年北极海冰最小覆盖面积接近历史第二低值[N];中国气象报;2017年
6 记者 李大庆;今年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或为历史第二低值[N];科技日报;2017年
7 记者 张梦然;北极海冰衰退有自然因素一半“贡献”[N];科技日报;2017年
8 本报特派记者 吴琼;当多波束遇到北极海冰[N];中国海洋报;2017年
9 记者 崔国辉;北极海冰面积达年度最小值[N];中国气象报;2017年
10 本报记者 申敏夏;北极海冰减少加重我国东部雾霾[N];中国气象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武丰民;北极海冰消融对秋冬季欧亚大陆气温的影响及其可能机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耿澜涛;加拿大北极亚北极海水中溶解甲烷的分布及其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
3 左涛;中部型El Ni?o事件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4 于子超;海洋假交替单胞菌适应海冰环境的机制及其遗传操作体系的建立[D];山东大学;2014年
5 季青;基于卫星测高技术的北极海冰厚度时空变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6 王学忠;北极海冰气候变率的模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7 谢永坤;气温和降水对增暖响应的观测和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圣鹰;基于DSP的北极海冰多参数综合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2 徐业佳;北极海冰及其与气象要素年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3 张丹;三维北极海冰温度场的参数辨识与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4 张若楠;北极海冰异常对中国夏季气候的可能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5 田忠翔;北极海冰运动变化特征分析[D];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2012年
6 孙丹丹;北极海冰雪的分布参数系统辨识与潮流的计算[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罗蕊;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与北极海冰的可能联系及其二者对东亚冬季风的协同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8 孔爱婷;南北极海冰时空变化分析及信息系统构建[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9 彭海涛;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十年来北极海冰变化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10 窦京娇;北极海冰细菌脂肪酸系统在生境适应性中的作用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496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49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