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基于DSP的北极海冰多参数综合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0-07-10 23:51
【摘要】:本课题是在2016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极地监测装备研发”(编号:2016YFC1402700)专项项目资助下针对北极海冰自动监测技术展开的应用研究。最近30年北极海冰快速减少是地球表面变化最大的事件之一,北极海冰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冰的生长和消融深深影响着气候变化,既是对全球气候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助推器。对于北极海冰的研究,现场观测数据即是支持机理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数值模式实验的重要基础,完整冰季的海冰物质平衡与海冰剖面的观测数据主要来自于有人值守的冰站,十分稀缺。为了给探索海冰-反照率反馈机制研究的提供基础数据,本课题设计开发了一套基于DSP的北极海冰多参数综合监测系统。北极海冰多参数综合监测系统以DSPf28335为主控芯片,集成水下声呐、水上声呐、温度链、光辐射等多种传感器,实现了北极海冰环境多项参数的远程监测。其中本文在进行监测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以往的监测方案中对于太阳光照度的监测方法都是固定式的监测,获得的数据无法准确表现太阳辐射的真实状态,所以本文在完成基本监测任务的同时提出了全自动太阳追踪式光辐射监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双轴旋转支架辅以天文算法可以保证光辐射传感器的感应面始终垂直于太阳直射光,保证光辐射传感器测得的数据更加接近于太阳总辐射的真实值。整个监测系统实时获取的监测数据,通过美国铱星网络无线通讯方式传回国内监控中心,并利用监控软件接收、存储数据以及实现数据的查询和显示分析,为国内对极地的调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和技术支持。论文主要包括七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当前极地环境监测技术被提出和重视的全球背景,发展该技术的意义和目的,世界各国极地监测技术和监测设备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极地环境监测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和遇到的问题;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部分,监测系统的整体架构进行介绍,并详细介绍了相关重要部件的机械结构设计、分析了监测系统中用到的几种关键的技术;监测系统重要传感器的选型与设计部分,介绍了本系统需要用到的几款重要环境参数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选型分析;电路系统设计部份,介绍了北极海冰多参数综合检测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系统程序设计及监控中心设计部分,介绍了全自动太阳追踪式光辐射监测的数学理论依据、主程序和中断程序的流程设计及监控中心软件的设计;监测系统应用效果分析、总结与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7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测;;北极海冰面积创下历史新低 预示本世纪中期北极夏季将无冰可融[J];丹东海工;2012年02期

2 曾欣然;;北极海冰正在变薄[J];风流一代;2018年11期

3 Thomas Sumner;王麒;;2050年,人类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导致北极成为无冰区[J];中国科技教育;2017年01期

4 薛彦广;关皓;董兆俊;陈飞;;近40年北极海冰范围变化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2014年04期

5 ;北极海冰厚度正在大幅削减[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3年05期

6 ;北极海冰融化速度超出预期[J];发明与创新;2012年03期

7 朱佛宏;北极海冰层的厚度减小[J];海洋地质动态;2001年05期

8 郭智昌,赵进平;北极海冰运移和消退的数值模拟(英)[J];冰川冻土;1998年04期

9 王召民,黄士松;南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J];气象科学;1996年04期

10 胡增臻,庄丽;北极海冰与埃尔-尼诺[J];海洋预报;198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其冈;;北极海冰消融对北半球中高纬天气气候的影响-回顾和最新进展[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亚洲季风与冰冻圈[C];2016年

2 武炳义;张人禾;;春季北极海冰与我国夏季降水变化的关系[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李菲;;1990s之后热带外海洋增暖与北极海冰之关系[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2 青年论坛[C];2016年

4 王学忠;胡邦辉;黄泓;戴彩悌;陈新;;北极海冰运动特征的统计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学[C];2011年

5 司懿东方;胡永云;;1911-1940年北极海冰融化与欧亚冷冬[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冰冻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论文集[C];2017年

6 胡永云;闻新宇;刘骥平;;北极海冰融化与我国冬季寒潮[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亚洲季风与冰冻圈[C];2016年

7 聂思程;张录军;;融池效应对北极海冰影响的模拟分析[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 我国气候模式发展与评估、气候模式预测技术[C];2015年

8 方之芳;郭裕福;;北极海冰的敏感性和与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联系[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9 李菲,;;20世纪90年代之后热带外海洋增暖与冬季北极海冰面积之关系[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 东亚气候变异成因和预测[C];2015年

10 杨清华;李春花;邢建勇;李群;张林;李明;;2010年夏季北极海冰数值预报试验[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学[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 陶丁;北极海冰监测不要错觉要真相[N];科技日报;2018年

2 记者 房琳琳;今年北极海冰面积继续维持低水平[N];科技日报;2018年

3 记者 朱_g;今年北极海冰面积持续快速缩减[N];中国海洋报;2018年

4 本报记者 齐芳;北极海冰快速消融与极端天气频发有联系吗[N];光明日报;2018年

5 记者 申敏夏;今年北极海冰最小覆盖面积接近历史第二低值[N];中国气象报;2017年

6 记者 李大庆;今年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或为历史第二低值[N];科技日报;2017年

7 记者 张梦然;北极海冰衰退有自然因素一半“贡献”[N];科技日报;2017年

8 本报特派记者 吴琼;当多波束遇到北极海冰[N];中国海洋报;2017年

9 记者 崔国辉;北极海冰面积达年度最小值[N];中国气象报;2017年

10 本报记者 申敏夏;北极海冰减少加重我国东部雾霾[N];中国气象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武丰民;北极海冰消融对秋冬季欧亚大陆气温的影响及其可能机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耿澜涛;加拿大北极亚北极海水中溶解甲烷的分布及其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

3 左涛;中部型El Ni?o事件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4 于子超;海洋假交替单胞菌适应海冰环境的机制及其遗传操作体系的建立[D];山东大学;2014年

5 季青;基于卫星测高技术的北极海冰厚度时空变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6 王学忠;北极海冰气候变率的模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7 谢永坤;气温和降水对增暖响应的观测和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圣鹰;基于DSP的北极海冰多参数综合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2 徐业佳;北极海冰及其与气象要素年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3 张丹;三维北极海冰温度场的参数辨识与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4 张若楠;北极海冰异常对中国夏季气候的可能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5 田忠翔;北极海冰运动变化特征分析[D];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2012年

6 孙丹丹;北极海冰雪的分布参数系统辨识与潮流的计算[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罗蕊;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与北极海冰的可能联系及其二者对东亚冬季风的协同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8 孔爱婷;南北极海冰时空变化分析及信息系统构建[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9 彭海涛;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十年来北极海冰变化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10 窦京娇;北极海冰细菌脂肪酸系统在生境适应性中的作用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49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49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1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