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混合型水下自航行器的概念设计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3 16:38
【摘要】: 作为有效的水下测量传感器搭载平台,水下滑翔器(Underwater Glider,简称Glider)和水下自航行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简称AUV)在海洋环境监测领域和海洋资源开发领域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携带的能源有限,二者难以具备工作时间与机动性能的综合优势。为了实现能源效率与反应速度的良好结合,本文从概念上设计了一种混合型水下自航行器。该自航行器综合了上述两种不同功能的水下机器人的优势,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以及环境特性,可在四种工作模式下实现功能转换,本文将四种模式分别称为单纯Glider模式、单纯AUV模式、混合Glider模式、混合AUV模式。在单纯Glider模式下,混合型自航行器的滑翔时间长、能源利用率高、噪音低、可进行纵向剖面测量;而在单纯AUV模式下,则具有反应迅速、定位精度高、操纵性能优良等优点。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要用混合模式。混合型自航行器在四种模式下切换可以完成长时间大范围的纵向剖面测量、水平面的横向局部测量和目标附近的精细测量等多重任务。 本文首先分析了水下滑翔器与水下自航行器的性能特点,并对其进行功能上的结合,设计出一种兼俱二者功能的新型水下航行器;并研究了混合型自航行器的初始设计思路、工作原理、系统组成结构及总体参数设计步骤。在设计过程中注意比较二者的异同以及结合措施。 其次对兼俱浮力驱动系统、移动重物控制系统、方向舵、升降舵系统和螺旋桨推动系统的混合型自航行器进行数学模型的推导,得到了总动力学方程。并对混合AUV模式在低速下的最佳升阻比攻角、最佳升阻比航速、最小阻力航速等一系列优化参数进行了仿真。阐述了低速AUV增加移动重物的必要性。 最后采用CFD方法模拟各附体对整体的影响,以支持第二章混合型水下自航行器总体设计的合理性。首先确定在一定条件下壳体、机翼等基本要素的设计方案,其次研究各个附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混合型自航行器不仅综合了水下滑翔器与水下自航行器的优势,而且各个附体之间耦合较小,从而验证的方案的正确性。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H766
【图文】:

全球,澳大利亚人,海洋技术,绪论


第一章 绪论1.2.1 AUV 发展现状世界上第一台类似 AUV 的装置可以追溯到 1866 年澳大利亚人怀特黑德设计的自动鱼形鱼雷,该装置由压缩气体驱动,能够以 3.0 米/秒的速度航行 700米。目前,各海洋技术发达国家,都对水下自航行器技术(AUV)的研究与开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投入,其中以美国的技术最为先进:其领域既有着眼于当前的应用研究也有着眼于未来的基础研究,其产品既有价值数千万美元的复杂军用型也有价值仅几万美元的经济民用型,其拥有数量达到全球总数量的半数以上[3]。因此可以说美国主导着全球AUV的发展水平与方向。

美国,全球,澳大利亚人,海洋技术


世界上第一台类似 AUV 的装置可以追溯到 1866 年澳大利亚人怀特黑德设计的自动鱼形鱼雷,该装置由压缩气体驱动,能够以 3.0 米/秒的速度航行 700米。目前,各海洋技术发达国家,都对水下自航行器技术(AUV)的研究与开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投入,其中以美国的技术最为先进:其领域既有着眼于当前的应用研究也有着眼于未来的基础研究,其产品既有价值数千万美元的复杂军用型也有价值仅几万美元的经济民用型,其拥有数量达到全球总数量的半数以上[3]。因此可以说美国主导着全球AUV的发展水平与方向。(a)美国 REMUS (b)美国 ABE (c) 美国 SAUV II (d) 美国 NPS图 1-2 美国的 AUV

海洋环境监测,海龟,澳大利亚,日本


(a) 澳大利亚海龟号 (b) 日本 r2D4 (c) 中国 CR-01图 1-4 我国和其他国家的 AUV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于 1998 年研制了远程海洋环境监测平台(Remot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Units,简称REMUS),主要用于近海勘查-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兵振;朱光文;任炜;李永奇;杜敏;;水下滑翔器耐压壳体的设计与优化[J];海洋技术;2008年02期

2 王兵振;朱光文;杜敏;任炜;李永奇;;水下滑翔器定常直线滑翔运动稳定性分析[J];海洋技术;2009年02期

3 张宏伟;李智;王延辉;武建国;;水下滑翔器浮力驱动机构布局分析[J];海洋技术;2009年01期

4 王树新;王延辉;张大涛;何漫丽;朱光文;任炜;;温差能驱动的水下滑翔器设计与实验研究[J];海洋技术;2006年01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延辉;张宏伟;武建国;;新型温差能驱动水下滑翔器系统设计[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2009年优秀学术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武建国;混合驱动水下滑翔器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2 谢春刚;面向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能量系统的优化设计与性能分析[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锟;混合型水下自航行器的概念设计与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李彦波;电驱动水下滑翔器姿态调整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谢春刚;温差能驱动的水下滑翔器热机设计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4 黄伟;电能驱动水下滑翔器控制系统的设计[D];天津大学;2007年

5 马彦青;电驱动水下滑翔器机械系统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王义军;电驱动水下滑翔器控制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宋方希;基于CFD的混合驱动水下航行器外形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53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53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7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