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海气热通量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7-15 00:19
【摘要】: 本文采用基于风切变的季风指数确定了多年季风爆发的时间;使用实测资料计算分析了2008年南海季风爆发前后海气通量的特征;基于COARE3.0算法,用NCEP2中海气要素再分析资料计算了海气热通量场并与NCEP2中原始热通量场进行了比较;利用EOF方法得到季风爆发早晚年份海气热通量场的时空特征;利用SVD方法分析了热通量场及海温场与季风的关系,初步探讨了海气热通量的变化影响季风爆发的过程和机理。结果表明: 1、200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期间热带气旋对海气要素的影响较大。动量交换系数与热量交换系数是风速的函数,曲线在风速为4m/s时有一个转折的过程。 2、海温的变化超前于季风爆发时间和强度的变化;热通量的变化超前于海温的变化。热通量通过海温这一中间过程对季风产生作用。 3、季风爆发时间和强度的变化受前期2至3个月时黑潮区域热通量变化的影响。此海域的热通量较大的时候,其后的季风爆发偏早、偏强;反之,季风爆发偏晚、偏弱。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P73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振夏,李崇银;ENSO对其后东亚季风活动影响的GCM模拟研究[J];气象学报;1999年06期

2 王同美,袁卓建,郭裕福;东亚季风经向环流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Ⅱ.模式性能检测及个例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3 郑益群,于革,王苏民;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对东亚季风气候模拟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4年01期

4 王勇;潘保田;崔明;;1.2~0.6 MaBP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地表各圈层的相互作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孙卫国;程炳岩;郭渠;;东亚季风环流对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9年03期

6 高由禧,章名立;东亚季风问题及其某些特征[J];地理学报;1957年01期

7 李维亮,龚威,王维强;二维动力—物理气候模式的建立和发展[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8 王苏民;李建仁;;中国晚新生代湖泊沉积及其反映的环境概貌[J];湖泊科学;1993年01期

9 张光智,徐祥德,苗秋菊;影响东亚季风环流异常因子的敏感性试验[J];应用气象学报;1996年03期

10 马福慧;梅汛期东亚季风环流特征及其预测[J];湖北气象;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维京;丁一汇;;东亚季风研究回顾与展望[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2 武云飞;张仁健;;白城地区扬沙天气发生频次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季风关系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3 王同美;袁卓建;郭裕福;;东亚季风经向环流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Ⅱ模式性能检测及个例分析[A];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2年

4 张茂恒;孟景闻;夏应菲;赖忠平;汪永进;;近11万年来东亚季风轨道与千年尺度气候变率在下蜀黄土中的记录[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白爱娟;施能;;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与陕西降水变化的关系[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程华琼;吴统文;董文杰;;东亚中纬度海陆热力差异指数及其对东亚降水气候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吴江滢;汪永进;;南京年纹层石笋δ~(18)O记录的盛冰期气候事件特征[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盛立芳;郑元鑫;陈静静;王丹;;北部湾海-气热通量变化特征[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丁一汇;;东亚季风气候学与水汽输送[A];高分辨记录与同位素技术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刘翠;邓晋福;苏尚国;肖庆辉;罗照华;赵国春;;华北地区燕山期热供给的初步数值模拟[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辛;地形倒转导致东亚季风形成[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2 记者 王勇 邱德青;青藏高原隆升形成东亚季风[N];文汇报;2001年

3 韩宗坡;大气所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研究启动[N];中国气象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朱广菁邋实习记者 甘勃 闫松;奥运圣火为何在世界之巅点燃[N];大众科技报;2008年

5 J.Chen T.Nijhuis;有效保证冷却效率和控制精度[N];中国冶金报;2006年

6 本报特约记者 李晓明;在黄土的天书中解读季风[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7 徐海 李洁尉;开展“南海—西太平洋海域观测研究”势在必行[N];中国海洋报;2006年

8 李丹邋通讯员 周文岭;亚太地区明年将联合开展季风综合观测研究[N];中国气象报;2007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李晓明;他用黄土释“春秋”[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10 李丹;东亚季风区今冬气温总体偏高[N];中国气象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兴涛;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热液循环及烟囱体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2 肖尚斌 ;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的古环境记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3 师育新;安徽巢湖杭埠河流域环境变化的湖泊沉积地球化学记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4 符伟伟;一个高分辨率热带太平洋模式及其与全球大气模式的耦合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5 施晓晖;全球变化背景下东亚区域气候年代际时空演变的统计—动力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6 伍玉梅;近海面气象参数的反演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7 祁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与副高不连续南北进退[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8 万世明;近2千万年以来东亚季风演化的南海沉积矿物学记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9 陈金霞;末次冰消期以来东亚季风演化:来自东海和北黄海沉积孢粉记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10 付建建;海温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及冬季风年际变异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永青;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夏季净热通量极小值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2年

2 孙启振;海气热通量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3 马应生;2006春季珠江口海岸带近地面层湍流结构与热通量的观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李忠贤;黑潮区域海温异常与东亚季风之间相互关系的初步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5 褚健婷;中国近海海气界面湍流热通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6 袁慧珍;印度洋偶极子及其与中国降水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7 明艳芳;初探MIS6东亚夏季风亚轨道尺度气候变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于群;山东省冬夏季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变化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9 于星;东亚夏季风和中国降水的关系[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年

10 邹燕;福建省前汛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556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556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f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