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炭膜在膜蒸馏NaCl水溶液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7-17 09:49
【摘要】: 全球淡水资源匮乏日益严重,海水淡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而膜蒸馏作为一种新型海水淡化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采用疏水性微孔膜将两种不同温度的料液隔开,在膜两侧蒸气压差的作用下,挥发性组分以蒸气形式透过膜孔,并在膜冷侧冷凝成液相,从而实现混合物分离或提纯的目的。膜蒸馏所用设备简单,维护方便,除盐率高,较低的温度下即可进行,这些都有可能使得淡化水的成本降低,因而研究膜蒸馏海水淡化过程NaCl水溶液机理十分必要。 由于炭膜是一种多孔疏水性膜,且孔径分布均匀,适合做膜蒸馏水溶液的实验用膜。所以本论文开展了炭膜在膜蒸馏海水淡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在对炭膜进行性能表征的基础上,实验考了察炭膜进行膜蒸馏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将优选的炭膜用于膜蒸馏NaCl水溶液过程中,考察操作参数对通量和截留率的影响,得出较优化的操作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焦煤炭膜较适合真空式膜蒸馏,而无烟煤炭膜适合直接接触式膜蒸馏。过程通量随进料温度、真空度的升高和进料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料液中NaCl浓度的增大而减小;通过实验得到将炭膜进行膜蒸馏实验时较优化的操作工艺条件为:温度为60℃、流量为40L·h~(-1)、浓度为20g·L~(-1)(海水氯化钠浓度相当)、真空度为0.5MPa。 在以上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根据炭膜孔径分布特点,确定膜蒸馏过程气体在膜内扩散由努森扩散(Knudsen diffusion)与粘性流(Poiseuille flow)共同控制,并首次尝试将膜孔径对数正态分布模型与膜蒸馏跨膜传质模型结合,建立了NaCl水溶液膜蒸馏过程的传质和传热模型,并由此考察孔径分布、膜蒸馏操作参数对膜蒸馏传质通量的影响。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研究表明,考虑孔径分布的传质模型预测值更接近于实测值。因此,本文建立的考传质传热模型能较准确地描述NaCl水溶液膜蒸馏的跨膜传质过程。模拟研究结果还表明膜的平均孔径增大时,通量增大:在平均孔径相同的情况下,膜孔越密集,通量越小。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P747
【图文】:

工艺流程图,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


111111111:一一产典沸俐屯屯,,,,,,,,翻翻p,、.......熟夯法,剑剑fff、“..‘户电几,.‘奋户尸尸尸尸尸泪泪泪泪被被被被鬓鬓磷磷磷磷磷翁翁翁翁翁图1.2多级闪蒸工艺流程图F19.1.2Artsanderaftsofmulti一stageflashdistillation与其它的方法相比,其产量大,技术比较成熟,使用较为广泛,腾,可以改善一般蒸馏法所产生的积垢现象,产出效率不直接积垢发生时,可以采取减小淡水产量或增加热量供给的方法来度限制在120℃左右,且传热系数较低,与多效蒸馏相比,需低产量会达到设计产量的60%,造水比较低,即产生同样多的需要较多的海水。verseosmosis)[‘,7]

工艺流程图,多级闪蒸,工艺流程图,淡化水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室内压力会逐级降低,海水逐级降温,因而可连续产出淡化水。图1.2为多级闪蒸工艺流程图。砖 砖砖 砖砖砖砖砖砖砖砖砖砖 迷迷趁三,, ,欲甘范二佗叮傲 lll 111111111:一 一产典沸俐屯 屯 ,,,, , , , , 翻翻p

原理图,膜蒸馏,原理图,过程


图1.5膜蒸馏过程原理图1.5princiPleofmembranedistillationProc的研究就比较单一,基本是对膜的数对膜蒸馏的影响。张永波[40]用相实验考察其疏水性能。新疆大学的苦咸水,用PVDF、PP进行海水淡唐娜[#2]制备出PP膜,并通过膜蒸馏温度、真空度等因素对膜蒸馏实验染这一问题,以黄山一家公司污染水流速等对膜蒸馏实验的影响,并在延滨和马润雨[44,45]建立膜蒸馏过程,发现当浓度达到25%左右时,膜污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阮国岭;;海水淡化及其在电厂中的应用[J];电力设备;2006年09期

2 冯春生,李国民,吴庸烈;应用于膜蒸馏过程的F26微孔膜的初步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4年06期

3 林斯清,张维润;海水淡化的成本[J];膜科学与技术;2001年04期

4 林斯清;海水和苦咸水淡化[J];水处理技术;2001年01期

5 黄培,邢卫红,徐南平,时钧;气体泡压法测定无机微滤膜孔径分布研究[J];水处理技术;1996年02期

6 李毓林,靳国厚;海水淡化现状及应用前景[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1年04期

7 李新贵,刘睿,黄美荣;炭膜制备及其高效氧氮分离性能[J];新型炭材料;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永波;苦咸水淡化用聚偏氟乙烯微孔蒸馏膜的研制[D];天津工业大学;2002年

2

本文编号:27592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592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3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