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南海中尺度涡的识别及统计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17 19:32
【摘要】:涡旋是世界海洋中无处不在的一种中尺度海洋现象,是指尺度显著小于背景流场的长期封闭式气旋或反气旋环流。中尺度涡携带着巨大的能量,对海洋环流起着重要作用,是海洋中能量输送和物质传递的重要承担者,并能影响温、盐等海洋要素的分布。中尺度涡作为跨尺度海洋动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海洋军事活动、海洋渔业等,从而引起了世界海洋学家的广泛关注。以往的水文实测资料与卫星观测资料均显示,南海由于受到风的扰动、地形作用、黑潮入侵、背景流场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中尺度涡活动十分活跃。中尺度涡识别方法的确定是南海涡旋研究的基础,一些学者通过人为设置涡旋强度、涡旋直径最小值来识别中尺度涡,这种方法不仅缺少物理依据,且由于受人为因素控制造成在不同研究中的某些标准不同,从而导致识别出来的涡旋个数不同,相对应总结出的统计特征也会出现偏差,在这种情况下,能自动对中尺度涡进行判别及追踪的算法是必不可少的。前人对南海中尺度涡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南海地形独特、动力条件复杂,南海中尺度涡的基本物理属性及动力驱动条件尚未被完全了解。因此,如何准确识别中尺度涡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存在一定难度。以往研究使用的高度计时间序列长度受限且多集中于探究南海中尺度涡的运动规律及季节变化,对年际变化特征进行的研究较少。因此基于较长时间序列的卫星观测资料,选择易行、合理的自动涡旋检测算法进行涡旋识别,对南海中尺度涡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分析其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基于Okubo-Weiss函数方法,利用1993-2012年的高度计资料进行涡旋识别,结合小波分析、EOF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揭示了南海中尺度涡的时空分布,初步研究了中尺度涡旋活动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动力机制。结论如下:(1)本文采用Okubo-Weiss函数方法(O-W方法)结合人为设置标准进行涡旋识别。此方法考虑了物理机制且仅利用表面高度异常(SLA)数据推导出的单一函数即可将二维流场分区,从而识别出涡旋结构;又弥补了传统O-W函数方法涡旋数量探测过剩的不足。此方法无论基于高分辨率的模式资料还是基于卫星高度计资料都有较好的实用性及可靠性。(2)南海中尺度涡大都产生于2000m以深海域,冷暖涡几乎遍布10°N以北除东南部外的整个南海深海海盆。涡旋集中于越南东南海域、吕宋岛以西海域、台湾岛西南海域以及沿着海盆西北部2000m等深线分布。(3)南海中尺度涡的空间分布及涡旋活动具有较为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越南东南涡旋分布的季节性特征明显:冬季气旋涡控制着南部,反气旋涡控制着北部,此现象一直持续到春季,夏季与之相反,气旋涡控制着北部,反气旋涡控制着南部。涡旋个数虽然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但夏季是产生反气旋涡的有利季节,冬季是产生气旋涡的有利季节。涡动能在夏、秋季节(夏半年)较大,在冬、春季节(冬半年)较小,与之不同的是涡区面积在春、秋季较大。(4)南海中尺度涡旋活动还具有较为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本文对涡旋个数、涡区面积、涡动能的计算分析均表明,涡旋活动与ENSO现象遥相关:南海中尺度涡活动在El Nino年较弱,在La Nina年较强。可用风场异常解释南海中尺度涡的年际变化与ENSO现象的负相关关系。El Nino期间南海年平均意义下的东北风场减弱,风应力旋度绝对值减小,从而导致了较弱的涡旋活动,相反La Nina期间强劲的风场导致了涡旋活动增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3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燕初,蔡文理,李立,徐德伟;南海东北部海域中尺度涡的季节和年际变化[J];热带海洋学报;2003年03期

2 王桂华,苏纪兰,齐义泉;南海中尺度涡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8期

3 林宏阳;胡建宇;郑全安;;吕宋海峡附近中尺度涡特征的统计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2年01期

4 尚晓东;徐驰;陈桂英;练树民;;海洋中尺度涡的机械能及其源汇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13年02期

5 徐驰;陈桂英;尚晓东;黄瑞新;;海洋中尺度涡旋源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13年02期

6 顾玉荷;小知识——中尺度涡[J];海洋科学;1979年03期

7 程旭华;齐义泉;;基于卫星高度计观测的全球中尺度涡的分布和传播特征[J];海洋科学进展;2008年04期

8 宋海斌;Luis Pinheiro;王东晓;董崇志;宋洋;拜阳;;海洋中尺度涡与内波的地震图像[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11期

9 李熙泰;张钟哲;王喜风;;马里亚纳海沟东西两侧海域中尺度涡的海面高度计观测研究[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10 姬光荣,陈霞,霍玉臻,贾同军;一种海洋遥感图像中尺度涡的自动检测方法[J];海洋与湖沼;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黄兴辉;宋海斌;拜阳;刘伯然;陈江欣;;利用地震海洋学方法估算南海中尺度涡的地转流速[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油气资源研究室[C];2014年

2 金宝刚;张韧;王桂华;;吕宋海峡以东中尺度涡变化规律研究[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林缅;姬莉莉;;深水环境下低频声波传播特性之探讨[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刘磊;费建芳;程小平;黄小刚;马占宏;;海温及海浪对台风眼墙中尺度涡的影响[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3热带海洋气象[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李果;难定位的残骸:中科院详解卫星监测浮标[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正光;中尺度涡[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2 何忠杰;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及其邻近海域中尺度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3 王桂华;南海中尺度涡的运动规律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4 陈更新;南海中尺度涡的时空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5 高劲松;南海北部中尺度涡及北部湾环流结构与生成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6 王大奎;南海中尺度涡涡动动能和涡致热量输运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垞永灿;北太平洋中尺度涡统计分析[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刘丽娜;基于高度计数据与数值模式的中尺度涡探测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赵越;中尺度涡环境下声传播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崔凤娟;南海中尺度涡的识别及统计特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林鹏飞;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中尺度涡的统计特征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6 毕经武;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太平洋中尺度涡克里金提取方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郑聪聪;北太平洋中尺度涡现象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8 刘聪;中尺度涡对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模态水的影响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9 倪钦彪;吕宋海峡附近中尺度涡的统计特征和复合三维结构[D];厦门大学;2014年

10 马文龙;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涡与低频海流的相互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598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598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e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