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近2千万年以来东亚季风演化的南海沉积矿物学记录

发布时间:2020-07-18 17:33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和北部ODP1146站两个长柱状沉积物的陆源矿物组成和堆积速率、生物硅含量和堆积速率、粘土矿物组成、结晶学特征、微形貌和化学成分、陆源物质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分析了1143站和1146站的陆源物质来源的演变,分别建立了南海南部和北部的季风演化代用指标,并与黄土、深海风尘沉积、海洋微体古生物记录对比,重建了东亚季风在近20 Ma以来的长期演化,并探讨了青藏高原隆升在季风长期演化中的驱动作用。 地质背景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ODP1143站的陆源物质主要来自于湄公河的输入。但陆源物质堆积速率、中值粒径、粘土矿物组合、蒙脱石结晶度指数和生物硅含量和堆积速率在5.2 Ma前后的变化表明ODP1143站的湄公河物源在10 5.2Ma可能受到了越南区域性地壳隆升和玄武岩喷发的影响。而自~5.2 Ma以来,到达ODP1143站的沉积物受湄公河流域内部物源通量所控制。 ODP1146站的陆源物质为多物源、多传输方式供应,并且近20 Ma以来各个物源/传输方式的强度发生了改变。粒度端员组分模拟揭示出,近20 Ma以来风尘平均贡献了20%物质到1146站,河流输入贡献80%。河流输入中,75%来自珠江和台湾,25%来自吕宋岛。1146站的沉积环境、粘土矿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河流输入的石英、长石来自珠江、台湾;蒙脱石主要来自于吕宋岛,高岭石主要来自于珠江,伊利石和绿泥石来自于珠江、台湾、长江。 ODP1146站17 15 Ma间异常高的陆源物质(石英、长石、蒙脱石、高岭石)、生物硅和碳酸盐的堆积速率暗示了在17 15 Ma南海周围地区发生了强烈的构造活动,这可能与南海扩张停止有关。而ODP1146站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粘土矿物结晶学特征在3 Ma以来的明显变化显示近3 Ma以来台湾物质的输入强度显著加强,这可能与3 Ma以来台湾造山活动加强有关。 ODP1143站粘土矿物/长石、高岭石/绿泥石比值和生物硅含量和堆积速率、陆源物质堆积速率的指标组合被用来建立了一个简单的东亚夏季风演化模型。结果显示8.5 7.6 Ma和7.1 6.2 Ma分别为两个较强的夏季风阶段,在6.2 3.5 Ma为一相对稳定的阶段,然后在3.5 2.5 Ma不断加强,随后从2.5 Ma以来又不断减弱,直到1.0 Ma夏季风强度又再次加强,并且变化幅度和频率加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P736.21
【图文】:

场分布,亚洲季风系统,场分布,和风


图 1.1 现代亚洲季风系统(Wang et al., 2005)A.亚洲、非洲、澳大利亚的现代季风区域;B.冬季气压和风场分布;C.夏季气压和风场分布

季风变化,驱动因子,时间尺度,年际


湖泊(e.g. Kutzbach et al., 1996)等方面也开展了研究。1.2 季风变化的驱动因子如图1.2所示,不同时间尺度的季风变化受不同的机制所驱动(Wang et al.,2005)。在轨道时间尺度(105 104年,即冰期 间冰期尺度)上,季风变化是对外部太阳辐射驱动(即地球轨道参数(偏心率、倾斜角和岁差)变化驱动)和内部边界条件如高纬度冰量变化的响应(e.g., Imbrie et al., 1992, 1993)。在千年到百年(亚轨道)时间尺度上(如D-O旋回),绝大多数研究认为季风强度的短期变化与温盐环流、大气能量、湿度传输的内部波动有关(e.g., Bond et al., 1992; 1993),但也有人认为可能与太阳活动的千年到百年尺度变化有联系(Bond et al., 2001;Sarnthein et al., 2002; M. Schulz and Paul, 2002)。对年际到十年尺度的季风变化的解释则来自于我们对响应现代季风年际到十年变化机制的了解,在这个时间尺度上,亚洲季风与ENSO事件关系非常密切(e.g.

黄土-古土壤序列,渐新世,中新世,气候


(如图 1.3)。中国气候系统在渐新世/中新世边界的重建为当时东亚夏季风的起始提供了重要证据(Sun and Wang, 2005)。来自祈南黄土高原西部的另一个站位,临夏盆地的孢粉分析的结果,也清楚显示出 22 Ma 左右稀疏的树木/草原向森林的转型,表明渐新世气候确实比中新世气候更干(Ma et al., 1998)。实际上,中国西北部的干旱气候至少可以追溯到晚白垩纪,但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厚层堆积不仅需要粉尘,还需要湿度。祈南古土壤层比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层显示出更强的风化程度,表明其代表的确实是黄土-古土壤的堆积(Guo et al., 20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小强,李华梅,周永章;南海南部NS93-5孔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记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2年01期

2 袁金红;罗运利;徐兆良;孙湘君;;3.0~2.0 MaBP南海南部深海沉积物孢粉记录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英文)[J];海洋通报(英文版);2006年01期

3 刘杰;李丽;贺娟;;南海海域浮游植物分布特征及研究进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年03期

4 杨木壮,吴进民;南海南部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构造演化[J];热带海洋;1996年02期

5 强学民,琚建华,张浩瀚;云南夏季风演变诊断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6 杜岩,王东晓,陈举,齐义泉,施平;南海南部混合层底盐度异常水体的结构特征[J];热带海洋学报;2004年06期

7 马彩华;游奎;陈大刚;李凤岐;;刍议南海渔业及渔业区划[J];海洋湖沼通报;2007年02期

8 龙振夏,李崇银;ENSO对其后东亚季风活动影响的GCM模拟研究[J];气象学报;1999年06期

9 王同美,袁卓建,郭裕福;东亚季风经向环流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Ⅱ.模式性能检测及个例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郑益群,于革,王苏民;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对东亚季风气候模拟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维京;丁一汇;;东亚季风研究回顾与展望[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2 刘志飞;Christophe Colin;Alain Trentesaux;Sebastien Boulay;汪品先;;南海晚第四纪粘土矿物组合与东亚季风演化[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武云飞;张仁健;;白城地区扬沙天气发生频次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季风关系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4 李保华;翦知nc;王吉良;汪品先;;南海南部12MaBP以来的表层海洋环境变化及其与南海北部的对比[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宋洋;宋海斌;;南海南部边缘构造—热演化模拟初步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保华;翦知nc;王吉良;汪品先;;南海南部12 MaBP以来的表层海洋环境变化及其与南海北部的对比[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杜德莉;朱本铎;;南海南部盆地特征及油气资源[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8 詹美珍;詹文欢;姚衍桃;刘再峰;;南海南部礼乐滩及其邻域活动断裂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王同美;袁卓建;郭裕福;;东亚季风经向环流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Ⅱ模式性能检测及个例分析[A];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2年

10 张茂恒;孟景闻;夏应菲;赖忠平;汪永进;;近11万年来东亚季风轨道与千年尺度气候变率在下蜀黄土中的记录[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辛;地形倒转导致东亚季风形成[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2 张建松;南海南部曾“生物勃发”[N];中国矿业报;2002年

3 记者 王勇 邱德青;青藏高原隆升形成东亚季风[N];文汇报;2001年

4 谭丽琳 黄晓华;海洋大省的“蓝色”诉求[N];海南日报;2007年

5 记者 卓上雄邋特约记者 赵懋忠 通讯员 熊瑛;今年首个热带风暴在南海生成[N];海南日报;2008年

6 韩宗坡;大气所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研究启动[N];中国气象报;2008年

7 程必忠;南海开发:中海油准备走向“深水”[N];中国石化报;2006年

8 王素琴;海南织天网捕“浣熊”[N];中国气象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朱广菁邋实习记者 甘勃 闫松;奥运圣火为何在世界之巅点燃[N];大众科技报;2008年

10 记者 曾桐娟 通讯员 龚晓浩;南海区镇街明确发展目标[N];中国建设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世明;近2千万年以来东亚季风演化的南海沉积矿物学记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2 田军;南海ODP1143站有孔虫稳定同位素揭示的上新世至更新世气候变化[D];同济大学;2002年

3 徐建;南海南部第四纪浮游有孔虫群与古气候变化[D];同济大学;2004年

4 方文东;南海南部海洋环流的结构与季节变化[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5 肖尚斌 ;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的古环境记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6 师育新;安徽巢湖杭埠河流域环境变化的湖泊沉积地球化学记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7 符伟伟;一个高分辨率热带太平洋模式及其与全球大气模式的耦合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8 施晓晖;全球变化背景下东亚区域气候年代际时空演变的统计—动力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9 付淑清;南海南部晚第四纪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10 祁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与副高不连续南北进退[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金红;3.0~2.0Ma B. P.南海南部深海沉积物孢粉记录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2 李忠贤;黑潮区域海温异常与东亚季风之间相互关系的初步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3 胡耀星;南海南部地区重、磁场特征及断裂分布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袁慧珍;印度洋偶极子及其与中国降水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5 明艳芳;初探MIS6东亚夏季风亚轨道尺度气候变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于群;山东省冬夏季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变化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7 于星;东亚夏季风和中国降水的关系[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年

8 邹燕;福建省前汛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9 姜修洋;末次间冰期东亚季风百年—十年际分辨率洞穴石笋记录[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陶莉;长江三峡地区第四纪沉积物质来源及其沉积环境意义的探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612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612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2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