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北赤道流分岔点和印尼贯穿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联系

发布时间:2020-07-22 02:21
【摘要】:本文利用1958-2007年间的月平均SODA资料,对北赤道流(NEC)流量和分岔点位置以及印尼贯穿流(ITF)体积输运的季节、年际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NEC分岔点和ITF流量的季节、年际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做了进一步研究。 本文对上465mNEC分岔点纬度、北赤道流—黑潮—棉兰老流(NKM)流系体积输运及ITF流场和体积输运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EC分岔点的位置在6月到达最南端(13.8°N),12月到达最北端(15°N),年平均分岔位置在14.33°N左右;NEC和棉兰老流(MC)流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5月,最小值均出现在9月;ITF体积输运表现为北半球夏季大、冬季小;其中望加锡海峡作为ITF的主要通道,体积输运在8月份达到最大,为10.09Sv,12月最小,为4.83Sv,年平均输运量7.75Sv。 对季节变化利用典型相关分析得到:NEC分岔点南移,ITF流量增大,NEC分岔点北移,ITF流量减小;NEC分岔点的季节变化滞后NEC流量季节变化2个月,二者负相关系数最大可达-0.92;NEC体积输运超前于ITF体积输运3个月时,二者季节变化的正相关系数最大为0.93;NEC分岔点的季节变化在超前ITF流量的季节变化1个月时,二者的负相关最大可达-0.86。 利用50年的SODA资料对NEC分岔点、NKM流系、ITF输运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与ENSO事件、印度洋偶极子(IOD)事件的相关分析的研究,结果显示:NEC分岔点、NEC、ITF输运的年际变化周期均在2-7年之间,且1979年前的年际变化周期较小,1979年以后周期明显增大;在ElNio年,NEC分岔点由北向南移动,NEC、MC及ITF的流量减小,而紧接着的LaNia年,NEC分岔点由南向北偏移,NEC、MC及ITF的流量增大,而黑潮流量变化相对NEC和MC影响不显著;ITF输运的年际变化主要受太平洋的ENSO信号影响,但在某些时段(如1994年)IOD信号对ITF输运的影响会更为突出。 通过对NEC分岔点纬度、ITF流量年际变化的典型相关分析得到:1958-1978年,ITF流量滞后NEC分岔点的年际变化1个月时,二者的负相关最大,相关系数为-0.36。1979-2007年,ITF流量滞后NEC分岔点的年际变化10个月时,二者的负相关最大,相关系数为-0.65;总体来看,ITF流量的年际变化要滞后于NEC分岔点的年际变化,且近30年二者的负相关性显著。
【学位授予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73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平,B.Yang;具有粘性阻尼器的陀螺系统根轨迹特性分析[J];应用力学学报;2001年04期

2 韩元春,包刚;混沌系统混沌同步态的分岔行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3 黄力群,简伟,王智,简水生,沈柯;布拉格型声光双稳系统对弱信号的放大作用研究[J];光学学报;1999年05期

4 高嵩;林圣路;;平行电磁场中H~-光剥离电子轨道分岔现象的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6年04期

5 何学军;张良欣;任爱娣;;横向补给系统高架索的稳定性与分岔研究[J];物理学报;2010年05期

6 郭淼;高锦章;王杰;陈晓东;王文斌;任杰;杨武;;利用B-Z体系非平衡定态检测对氨基苯磺酰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7 李胜朋;冯剑丰;王洪礼;;基于Copula的海洋生态系统的稳态转换[J];天津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8 丁学利;李玉叶;李群宏;古华光;任维;;神经元周期放电模式的分岔[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9年04期

9 姜彤;赵彦彦;王忠福;;边坡动力响应的非线性特征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0年02期

10 刘济科,张宪民,赵令诚,方同;不可压气流中二元机翼颤振的分岔点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武际可;;结构工程、计算力学、分岔[A];第四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5年

2 齐德芬;田也壮;曹泽辉;;随机扰动下激励系统的分岔与控制研究[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彭妙娟;程玉民;;网壳结构非线性动态失稳分析[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高嵩;林圣路;;平行电磁场中H~-光剥离电子轨道分岔现象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陈树辉;沈建和;;基于增量谐波平衡法的马休-杜芬振子分岔及通往混沌道路的分析[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6 陈树辉;沈建和;;分岔计算的新方法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7 王在华;;求时滞系统Hopf分岔周期解的迭代算法[A];第二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刘红菊;刘志强;古华光;杨明浩;李莉;任维;;心肌单细胞兴奋节律和节律分岔规律[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张广军;徐健学;王珏;王相波;姚宏;;用矩方法研究一维双稳系统分岔点邻域内的随机共振[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沈宇纲;黄冬平;张春路;丁国良;;410A和R407C简化物性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九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章庆;把握变革的“分岔点”[N];中国国防报;2011年

2 章庆;起大早,切莫赶晚集[N];解放军报;2011年

3 周仲全;海流是如何影响气候的?[N];辽宁日报;2006年

4 记者 刘家铭 贺鹏;永泰城关拟建火车站[N];福州日报;2006年

5 记者 孟为;机场轨道专线本月开工[N];北京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姚远 徐涛 本报通讯员 施大江 陈峻 王瑰杰;传统交通工具受“冲击”公交出租车“生意”下滑[N];南京日报;2010年

7 陈超 许春媚;长春花高产有技巧[N];海南日报;2004年

8 ;中日间成功的一次海洋科技合作[N];科技日报;2000年

9 记者 唐少曼;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共享航次起航[N];中国海洋报;2010年

10 彭继超;“两弹”功勋钱三强[N];大众科技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翟方国;热带西太平洋环流变异及动力学有关问题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2 衣娜;若干类传染病动力系统分析与控制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3 高嵩;经典轨道分岔现象和高精度谱分析方法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安yN春;非线性电力系统分岔控制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5 叶鲁彬;工业过程运行安全性能分析与在线评价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杨晶;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兴奋性的非线性特征[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7 郭瑞琴;并联机构奇异性分析及免奇异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8 刘力军;基于跟驰模型的交通流分岔与混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张力达;Φ-映射拓扑流理论及其在物理前沿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09年

10 范孟华;基于域、分岔以及递归投影方法的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云霞;北赤道流分岔点和印尼贯穿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联系[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2年

2 谢雯;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分岔与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杨青莹;热带西太平洋北赤道流年际变化主要特征与驱动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4 王博华;轧机主传动非线性扭振系统分岔和混沌行为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5 贾丽英;风电系统电压稳定性的Hopf分岔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2年

6 问虎龙;风电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多参数静分岔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

7 桂丽琼;离散生物模型与生物经济模型的分岔与控制[D];中山大学;2012年

8 屠霄霞;东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营养盐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9 韩斯成;非线性系统中的分岔问题和中心流形定理[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薛保星;有载调压变压器对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651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651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7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