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渤海西南岸全新世大暖期最大海侵线重建

发布时间:2020-07-22 17:31
【摘要】:全新世大暖期的最大海侵淹没了渤海西南岸沿海低洼地带的广阔平原,也留下了大量关于古地貌、古沉积方面的证据。本文以渤海西南岸为研究区,基于对最大海侵边界的不确定性和争议性,通过探地雷达结合钻孔地层数据追踪古海相层尖灭点确定海侵线位置,并且利用现代DEM提取全新世最大海侵时期海岸线边界。 通过整理和分析已有钻孔测年资料、地质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和沉积类型等资料,布设追踪古海岸线的高分辨率探地雷达剖面若干条,获取具有连续地层层序的雷达反射图像剖面。试验表明,利用MALA RAMAC100MHz天线采集的数据,可以很好的识别全新世大暖期浅地层内海陆相沉积物分界面。在位于莱州湾东岸代表最大海侵位置的古海蚀崖附近,利用探地雷达追踪全新世海侵时期古地层,得到海相层在古海蚀崖附近尖灭,证实了探地雷达通过追踪海陆相交界面,在海相层尖灭处得到全新世最大海侵位置是可行性的。在渤海西南岸构造情况不同的的莱州湾南岸区域、西南黄河三角洲平原区和黄骅平原区,分别进行探地雷达最大海侵位置探测,确定了三个最大海侵位置。 利用GIS整合和分析多源数据的能力,将现代数字高程模型结合利用钻孔测年数据分析的近岸沉积厚度数据、基于探地雷达技术得到的海平面变化数据、已有的构造运动数据,构建了全新世最大海侵时期的数字高程模型,提取渤海西南岸最大海侵线。利用探地雷达确定的最大海侵位置进行精度验证,满足大范围古海岸线重建的要求,并且部分古岸段和全新世古河道三角洲地貌吻合。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736.2
【图文】:

位置图,渤海,渤海湾,区域概况


2 数据方法区域概况域地理概况位于北纬 37°07′—41°0′、东经 117°35′之间,除了东部渤海海峡,其余三面为大陆所围(秦蕴珊等,1985),近岸由辽莱州湾组成。本论文的研究区位于渤海西南岸,即包括渤海湾沿,如图 2-1。渤海湾位于渤海西部,北起滦河口,南到黄河口,河北省和天津市三个地区。莱州湾位于渤海南部,山东半岛西北,东到屺坶岛。

构造分布,构造分布,渤海,世界气候


海西南岸及邻近地区构造分布图(成国栋和薛春汀,1以来海平面演变南岸广阔的平原是第四纪以来发生数次海侵的一。末次盛冰期以后,世界气候逐渐变暖,冰川融始上升,距今 9000 年左右海水进入渤海(秦蕴珊

分布图,牡蛎礁,贝壳堤,渤海


世渤海主要贝壳堤(庄振业等,1991)和牡蛎礁分布图(王宏等,法数据收集:将研究区分为渤海西岸黄骅沉降区、渤海西南湾南岸和莱州湾东部稳定抬升区,收集与分析研究区内已构造特征、区域地层分布与物质组成资料等。莱州湾东岸代表全新世最大海侵时期古海岸线的地貌-古达探测剖面,结合已有钻孔数据资料,从获取的高分辨率知古海岸线位置的关系,来验证探地雷达确定古海岸线位将探地雷达方法应用于莱州湾南岸、黄骅沉降区、黄河三数据较多,地层层序较全的钻孔断面附近,追踪有连续地尖灭点,确定全新世海侵线位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立人;胡惠民;杨国华;;渤海西、南岸的海面变化及邻近地区的现代地壳垂直运动[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1年01期

2 韩美,李道高,赵明华,姜爱霞;莱州湾南岸平原地面古河道研究[J];地理科学;1999年05期

3 薛春汀;丁东;;渤海莱州湾南岸潍河-弥河三角洲:沉积序列和沉积格架[J];地理科学;2008年05期

4 薛春汀;;7000年来渤海西岸、南岸海岸线变迁[J];地理科学;2009年02期

5 殷勇,朱大奎,唐文武,葛晨东,I.Peter Martini;博鳌地区沙坝-泻湖沉积及探地雷达的应用[J];地理学报;2002年03期

6 王一曼;渤海湾西北岸全新世海侵问题的初步探讨[J];地理研究;1982年02期

7 汪汉胜;WU Patrick;van der Wal Wouter;贾路路;胡波;王志勇;;大地测量观测和相对海平面联合约束的冰川均衡调整模型[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10期

8 王宏;渤海湾泥质海岸带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研究(Ⅱ):成果与讨论[J];第四纪研究;2003年04期

9 王宏,李凤林,范昌福,M.Frechen,M.van Strydonck,裴艳东,王云生;环渤海海岸带~(14)C数据集(Ⅰ)[J];第四纪研究;2004年06期

10 王宏,范昌福;环渤海海岸带~(14)C数据集(Ⅱ)[J];第四纪研究;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27661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661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e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