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大气—海浪耦合模式的物理基础及数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7 20:38
【摘要】: 探寻海气界面的动量、热量及物质交换过程及其影响机制是海气相互作用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都是大气、海洋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海浪作为海气界面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方面通过海浪状态对海气之间的动量、热量以及物质交换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海浪的破碎及海面风切削波峰等生成的海面飞沫在海面形成水滴蒸发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海气界面的动量、热量及水汽通量。准确地理解和参数化海浪状态和海面飞沫对海气间动量和热量通量的影响,是海气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课题,是建立大气-海浪耦合模式的基础。 基于前人的研究与观测,本文给出了一个同时考虑波浪状态和海面飞沫影响的、适用于从中低风速到极端高风速条件的无量纲海面动力学粗糙度与波龄的关系。新提出关系对应的海面拖曳系数与海面10-m风速的关系同已有的外海和实验室观测数据符合得较好。此关系表明:在中低风速可以忽略飞沫影响时,无量纲的海面粗糙度与波龄并非单调的增减关系,而是随波龄先增大后减小;而在高风速下,飞沫的影响使得海面拖曳系数随风速的增大而不再增大,反而减小;不同波龄对应的海面拖曳系数在风速为25-33 m/s范围时出现极大值。 本文还回顾了中低风速下海面标量粗糙度的参数化方法,讨论了大气底层耗散加热效应以及海面飞沫对海气热通量的影响。通过考虑波浪状态对白冠覆盖率的影响给出了适用于气泡生成沫滴的飞沫生成函数,将其同Zhao et al.(2006)受波浪状态影响、适用于飞滴的生成函数连接起来得到了受波浪状态影响、适用于各种半径的飞沫生成函数。进一步将得到的飞沫生成函数应用于Andreas(1992)估计飞沫热通量的方法,同时考虑海面飞沫热力学过程的反馈效应,进而得到了考虑波浪状态影响的飞沫感热和潜热通量的估计方法。由此方法估计的飞沫感热和潜热通量在给定的大气、海面环境条件下,一方面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另一方面相同风速条件下,随波龄和风海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 基于对大气-海浪模式耦合基础的讨论,本文将新一代天气研究与预报WRF模式和第三代海浪模式WAVEWATCHⅢ耦合起来,建立了一个大气-海浪耦合系统。将耦合系统应用于一个理想台风的模拟中,通过对不同试验方案模拟结果的分析与对比,研究了不同海面动力学粗糙度参数化方案、大气底层耗散加热以及海面飞沫热通量对台风系统的影响。波浪状态对海面粗糙度的影响增大了海面摩擦,减弱了台风强度,减小了台风浪的有效波高,但不同海面粗糙度参数化方案对台风移动路径及海气热通量影响不大;应用本文新提出的海面动力学粗糙度参数化方案时,模拟的理想台风强度相对非耦合的控制试验减弱约5%,最大有效波高减小约6%。大气底层耗散加热效应能增大海气界面总热通量,增强台风的强度,使台风的中心海平面气压加深8-10%,最大海面10 m风速增大6-10%,最大有效波高增大10-15%。海面飞沫热通量能显著地增强台风强度,增大海面风速和海面动量通量以及海面波高;同时海面飞沫热通量直接影响着海气界面的总热量和水汽通量,显著地增大海气界面的潜热和水汽通量。此外,海面状态影响的海面动力学粗糙度、大气底层耗散加热效应以及海面飞沫热通量三者对台风系统的影响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的。同时考虑以上三种效应时,模拟的台风最低中心海平面气压相对于控制试验加深了10.7 hPa,台风强度增强14%,最大海面10-m风速和最大有效波高相对于控制试验也分别增大了18%和4%;海气之间总的热通量相对于控制试验增大约10%,而海气间总潜热通量增大得更为显著(约18%)。 本文还将大气-海浪耦合系统应用于200509号台风Matsa个例的模拟,并通过对耦合试验与非耦合的控制试验模拟结果的分析与对比研究了大气-海浪模式的耦合对Matsa台风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了海浪状态、大气底层耗散加热以及海面飞沫对海气动量和热量通量的影响,大气-海浪模式的耦合增大了海面动力学粗糙度及海气热量和水汽通量;同非耦合的控制试验相比,耦合试验模拟的Matsa台风强度有所增强,中心气压及表面最大风速同最佳路径资料符合得更好;对于Matsa台风浪的模拟,同卫星高度计观测资料的对比也表明耦合试验模拟的有效波高同观测资料更为接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P731.22
【图文】:

示意图,物理过程,示意图,波龄


大气-海浪耦合模式的物理基础及数值研究51图2.1 海气界面物理过程示意图图2.2 SCOR 101工作组报告给出的无量纲的粗糙度与波龄倒数的关系及其同实验室和外海观测数据的对照(from Toba et al.,2006)

波龄,外海,工作组,观测数据


51图2.2 SCOR 101工作组报告给出的无量纲的粗糙度与波龄倒数的关系及其同实验室和外海观测数据的对照(from Toba et al.,2006)

海面,拖曳系数,摩擦速度,飞沫


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52图2.3 由Makin(2005)考虑飞沫影响的海面动力学粗糙度关系给出的拖曳系数(a)和摩擦速度(b)同海面10-m风速的关系。虚线为Charnock常数取0.01时,经典的Charnock关系对应的拖曳系数和摩擦速度同海面10-m风速的关系。图中还给出了Powell et al.(2003)的外海观测结果(from Makin,2005)0 10 20 30 40 50 600123456U10(m s 1)0C1dβ=0.04β=0.10β=0.16β=0.22β=0.28β=0.34β=0.400 10 20 30 40 50 600123456U10(m s 1)0C1dβ=0.40β=0.60β=0.80β=1.00β=1.20β=1.40β=1.60β=1.80图2.4 不同波龄(β )对应的拖曳系数dC 随海面10-m风速10U 的变化关系。(a)波龄β ≤ 0.4;(b)波龄 β ≥0.4(a)(b)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皓;周林;王汉杰;景丽;;有限区域大气-海浪耦合模式的建立及海表粗糙度参数化试验[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8年04期

2 赵栋梁;李明明;马昕;;风浪对海-气界面动量通量估计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3 王超;骆永军;;海面粗糙度分析及其与ENSO的关系[J];舰船电子工程;2010年09期

4 赵鸣;海面粗糙度可变时定常非中性大气边界层数值模式[J];大气科学;1989年01期

5 周良明;郭佩芳;;利用卫星高度计风速资料研究海面粗糙度[J];海洋湖沼通报;2005年04期

6 周良明;郭佩芳;过杰;;ERS散射计风速资料反演海面粗糙度[J];海洋湖沼通报;2006年02期

7 周良明;郭佩芳;王爱方;;利用卫星高度计风速资料研究海面粗糙度(英文)[J];海洋通报(英文版);2006年01期

8 丁亚梅;董克慧;周林;王鑫;;大气-海浪耦合模式对台风“碧利斯”的数值模拟[J];海洋预报;2009年02期

9 熊康;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湍流通量以及海面粗糙度Z_0和曳力系数C_D的观测研究[J];大气科学;1990年04期

10 金国亮,P.F.伍斯特;由远程声传播估算海洋pH值的一种方法[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马昕;李明明;赵栋梁;;降雨对海面粗糙度和波浪成长实验的初步分析[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马昕;赵栋梁;李明明;;降雨对海面粗糙度和波浪成长实验的初步分析[A];第九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潘玉萍;葛苏放;申双和;沙文钰;;两种模型海面空气动力粗糙度方案的适用性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4 林明森;王其茂;彭海龙;张正;;GPS反射信号的海洋应用[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斌;大气—海浪耦合模式的物理基础及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张进峰;区域海—气—浪耦合模式改进及航海仿真应用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殷实;西北太平洋海面粗糙度分布与变化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李明明;降雨对表面波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葛苏放;海面空气动力粗糙度参数化方案的适用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4 苏泽宇;风与浪相互作用特征量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5 过杰;海面粗糙度及其提取与应用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6 蒋迪;华南海岸带近地层湍流参数特征观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72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72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6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