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的井控工艺和参数计算

发布时间:2020-07-30 21:48
【摘要】: 鉴于油气资源的日益枯竭,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后备新能源已成为目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钻探水合物藏时,水合物生成与分解引起的井控难题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难题之一。本文对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井控工艺技术进行探索性研究,旨在为未来钻探水合物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了水合物分解时在不同温度及压力条件下的气体生成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得到了适合水合物钻探井控过程中水合物分解速度模型,为研究水合物钻探井控工艺技术奠定了基础。 针对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的特征,综合考虑水合物相变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与推导,建立了水合物钻探井筒多相流流动模型,采用数值方法对模型中的方程组进行了求解,并通过一个算例验证了所建模型,得出的计算结果与理论基本吻合,该模型的建立为水合物钻探水力参数计算打下了基础。 综合分析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及井控相关工艺技术难题,提出了适用于水合物钻探的工艺技术和相关的设备配置;根据水合物的分解特征提出了钻探中如何抑制水合物分解的方法,并针对水合物钻探出现的气侵和溢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以及压井方法和配套的设备。在常规海洋钻井水力参数计算的基础上,结合水合物钻探的工艺技术特征,建立了水合物钻探水力参数计算模型并得到了循环压耗的计算公式及压井参数的计算方法。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我国今后开展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钻探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P744.4
【图文】:

分布图,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图


图 1-1 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图Fig 1-1 Gas hydrate distribution graph我国海域内已经发现大量天然气水合物储量,据我国地质调查局的前期调查,仅西沙海槽已初步圈出天然气水合物分布面积 5242 平方千米,水合物中天然气资源量估算达 4.1 万亿立方米。据专家预测,我国南海东沙陆坡、台湾西南陆坡、南沙海槽、冲绳海槽等水深在 350~3200 米范围可能存在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可以满足我国今后数百年的需求。我国海域水深在 500 米以上的深水区域约占海域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南海北部陆坡区的盆地和南沙海域 13 个新生代沉积盆地部分或全部位于深水区,有些地区水深在 2000 米以上。1.2 天然气水合物的结构研究表明[4]:天然气水合物有三种结构,即I型、Ⅱ型和 H 型晶格结构。其中I型、Ⅱ型水合物的结构是 50 年代经 X 射线测定的;而 H 型水合物的结构则是 1987 年经衍

天然气水合物


乙烯及卤素小分子等。其中甲烷在数量上占据主要地位。之所以有人,这和它笼状的分子结构有关。水合物中的水分子以立方晶系结晶,体分子作为客体被包含在笼型晶格中。水分子形成刚性笼形晶格,每一个气体分子。水合物每种类型的基础都是十二面体,这种十二面体是由 12 个水分二面体与六面体在一起,在Ⅰ型天然气水合物中,形成 12 个五面体形的晶面;在Ⅱ型天然气水合物中,与六面体一起,形成 12 个五边边形的晶面。十二面体表示为 512,它具有十二个五边形面由五边形结构。51262表示十四面体,它具有十二个五边形、两个六边形面,。十六面体是由四个六边形和十二个五边形面组成,每个六边形边都的孔穴结构最接近球形,可表示为 51264。H 型结构水合物,其结构与含有 512、51268、435663三种孔穴,此 H 型水合物是由甲基环己烷等类-2 所示[5]。

压力曲线,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温度,压力曲线


按图1-3 可初步估算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最低压力和最高温度[6]。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温度-压力曲线如图 1-3 所示。Christiansen 和 Sloan[7]评论了笼形水合物生成的机理和动力学研究,比较一致地认为:当非极性分子溶于水中时,它周围的水分子将有序排列形成不稳定的簇团(labileclusters)。它的存在可由溶解时熵的变化和高的热容得到证明。它是不稳定的,但对水合物的生成有重要作用。簇团内非极性分子相互吸引,产生“增水键合”,使聚结成团。这种聚结体的簇团互成平衡。在它们没有达到某个聚结临界值之前,可以增大或缩小;当达到或超过此临界值时,则形成水合物的核。其假设的机理如图 1-4 所示[7]。图 1-3 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温度-压力曲线Fig 1-3 Gas hydrate generation temperature pressure curve图 1-4 形成水合物的机理假设Fig 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宁;林青;刘英丽;周莉;;白云凹陷天然气水合物气源条件再认识[J];中国石油勘探;2011年04期

2 张颖异;李运刚;;新型洁净能源可燃冰的研究发展[J];资源与产业;2011年03期

3 张志攀;祝有海;苏新;;羌塘盆地泉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J];地质学报;2011年07期

4 罗菲;邱秀云;李琳;;单鳃片分离鳃固液两相流流场三维数值模拟[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5 施红辉;;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流体力学及流体机械实验技术综述[J];流体机械;2011年05期

6 金大桥;王聪;曹伟;于开平;邹振祝;;SPS水中枪弹超空泡减阻研究[J];战术导弹技术;2011年03期

7 柴金刚;;基于电导成像测井的持水率的测量及动态实验[J];石油仪器;2011年03期

8 吴新杰;胡晟;付荣荣;;基于COMSOL的电容层析成像系统灵敏度场的计算[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9 邵帅;;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雷怀彦;王先彬;;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现状与未来挑战[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付少英;;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地球化学综合调查[A];第五届全国油气化探学术会议材料汇编[C];2004年

3 吴能友;张光学;;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三——“十五”地质行业重大找矿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4 顾建喜;刘存;苗莉;;多相流层析成像传感器的研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1年

5 葛蔚;李静海;;颗粒流体系统拟颗粒模拟的进展[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李登伟;张烈辉;郭了萍;熊钰;;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技术进展[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王淑红;颜文;宋海斌;;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储库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和记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付少英;;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化学调查进展[A];全国环境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姚伯初;;中国南海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10 黄志尧;王保良;史志才;李海青;;软测量技术在多相流检测中的应用[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测控技术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伟立;多相流技术的应用与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0年

2 通讯员 陈惠玲;我首次获得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样品[N];科技日报;2007年

3 海调;我国海洋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丰富[N];广东科技报;2004年

4 记者 赵文娟;世界首台在线游离水分离系统运往沙特[N];宁波日报;2008年

5 记者 谢宏;我国钻获新能源“可燃冰”[N];大众科技报;2007年

6 吴岗;我国钻获天然气水合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赵亚辉 王乐文;“混合”的学问[N];人民日报;2006年

8 倪明邋司徒瑜;寻找冻土带中的“可燃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9 赵文娟;宁波保税区多相流技术再推“升级版”[N];国际商报;2008年

10 记者 张哲洁;太阳能制氢:留住天赐的光和热[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力;旋转气固多相流分离的数值分析及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2 偶国富;加氢裂化空冷器管束多相流模拟与冲蚀破坏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郝魁红;基于低能射线多相管流检测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陈稷;太赫兹波及光学过程层析成像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赵昀;神经网络在多相流参数检测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1年

6 李攀;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在天然气水合物储量评价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9年

7 马银亮;高浓度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8 任福安;船舶压载水旋流分离处理的应用理论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9 杨明金;立式捏合机混合釜内固体推进剂药浆混合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马华伟;组合立管系统中严重段塞流特性及其消除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文军;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的井控工艺和参数计算[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2 张干举;多相流长大隧道有害气体模拟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

3 杨玉芳;液气组合雾化传递过程的多相流流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4 魏丽影;多相流数值试井理论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5 谢艳芳;多相流混合模型应用于低含沙水流的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6 吴军见;环境工程多相流反应器的混沌测控原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7 杜黎龙;射流和管内气固多相流测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8 戴孝锋;基于DSP的微波相关流量测量系统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9 徐鸣泉;管道冲蚀破坏的多相流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黄国成;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流程和评价方法[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761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761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9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