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上海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趋势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2 05:11
【摘要】:“十二五”(2011年至2015年),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全面提升海洋产业发展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首先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方面对上海海洋产业现状进行分析。静态分析包括:海岸线资源、滩涂分布及经济利用、上海港口资源及港湾利用情况分析、上海海岸线海洋经济密度分析;动态分析包括:1.上海海洋产业结构特征分析,即从三次产业的构成进行分析、上海涉海产业就业分析、上海海洋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2.对上海海洋三次产业现状分别进行分析,包括上海海洋第一产业结构分析,主要从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两个方面进行剖析;上海海洋第二产业结构分析,主要包括上海海洋产业目前涉及到的海洋电力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泊工业;上海海洋第三产业结构分析,主要从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两部分进行分析。3.上海海洋环境主要是东海和长江入海口的环境现状分析。 对上海海洋整体发展进行分析以后,本文主要运用邓聚龙教授的灰色系统理论对上海海洋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 灰色系统理论主要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演算出对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从而达到对事件的确切描述和认识,实现对所分析目标系统的分析、评估、建模、预测、决策、控制、优化的方法论。 本文主要就上海海洋三次产业,以及各主要海洋产业作为分析目标,将海洋经济、涉海就业和环境影响作为评价指标进分建模分析。 首先分析上海海洋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分为两部分。一、通过对上海海洋三次产业与上海海洋总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三次产业与总产值的关联性,从而确定三次产业发展的优先顺序,即上海海洋第三产业优先发展,其次为上海海洋第二产业,最后为上海海洋第一产业。二、分析上海海洋各主要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电力业、海洋油业、海洋天然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七个主要海洋产业与上海海洋生产总值进行关联性分析,确定各产业与总产值的关联性大小,确定产业的优先发展顺序,为海洋交通运输业与上海海洋产业的关联度最大,为上海海洋的主导产业,海洋天然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关联度次之,海洋渔业海洋电力业及海洋原油关联度最小。 其次,将上海海洋三次产业以及各主要海洋产业与评价指标即涉海就业与海洋环境影响进行关联性分析。从三次产业来看,上海海洋第三产业与上海涉海就业人数相关度最大,其次是海洋第一产业,而海洋第二产业的关联度最小;东海海洋环境污染影响相关性最大的是海洋第三产业,其次是海洋第一产业,关联性最小的是海洋第二产业。从各主要海洋产业来看,上海涉海就业人数关联度最大的是滨海旅游业,其次是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天然气业,关联性较小的是海洋电力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业;与东海海域环境污染影响关联度最大的是海洋油业、海洋电力业,其次是海洋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关联度最小的是海洋渔业和海洋船舶工业。 通过建立灰色聚类模型分析上海各主要海洋产业间的关联性大小,以确定存在关联发展的产业。通过分析可得出,海洋天然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及滨海旅游业具有一定的产业关联性,产业间的协同发展作用较大;而海洋渔业,海洋油业,海洋电力业之间以及与其它产业间有关联性均较小,产业间的协同发展作用较小。 通过建立灰色决策模型,对三个指标作为决策评价指标,将上海海洋三次产业以及各主要海洋产业作为事件进行产业发展决策。通过建立模型可得出,目前的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中,以优先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为第一产业的顺序进行,以及以优先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天然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电力业及海洋油业的顺序进行上海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未来海洋产业的发展顺序。 最后通过建立GM(1,1)模型对上海2010年到2014年的海洋总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发现,与上海制定的“十二五”规划要求的海洋产值年增长率15%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上海海洋产业结构必须进行优化。 通过以上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提出,上海海洋产业需将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海洋产业群,提升高科技在海洋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对各主要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化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1.3;P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焕芬;海洋能开发概况[J];广东科技;1999年08期

2 ;中国海油进军海洋能将建设海洋能、太阳能和风能相结合的发电系统[J];中国海上油气;2010年05期

3 黄志民;从世界海洋能研究开发的进展看开发广西海洋能的潜力[J];广西节能;1997年03期

4 欧诗奥;海洋能的开发技术[J];广东科技;1996年12期

5 ;未来大连海洋能利用开发两大亮点[J];海洋世界;2011年05期

6 秦洪花;赵霞;张卓群;朱延雄;孙琴;;我国海洋波浪能领域专利竞争态势分析[J];现代情报;2011年09期

7 张淑芝;;世界海洋能技术的进展[J];海洋技术;1989年04期

8 徐松森;;滩海粉土起动装置设计及试验[J];海洋地质动态;2006年03期

9 李桂香;关于渤海海洋能的开发和利用[J];海洋通报;1985年01期

10 刘娇;;海洋能开发面面观[J];海洋世界;200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海宽;;廊坊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2 吴净;;金融危机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的分析与对策[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3 王传];;国内外海洋能技术的发展与展望[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C];2002年

4 关阳;李林;;珠海滨海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A];2009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周长宝;杨劲松;张华国;楼锈琳;厉冬玲;;利用卫星遥感高新技术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建设服务[A];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沈贵生;苏伟;陈明辉;;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初探[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7 谢如贤;成盛超;王毅;;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与机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8 曹志海;;关于加快崂山滨海旅游业发展的思考[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9 ;国内外海洋能技术的发展与展望[A];电气技术发展综述[C];2004年

10 张海峰;胡奎;;实施“海陆统筹”战略 树立科学的能源观——提交首届中国工业节能大会[A];2004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CUBN实习记者 刘安然;海洋能 开启能源新宝藏[N];中国联合商报;2010年

2 万言;海洋能开发还需政府强力推进[N];中国海洋报;2008年

3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薪火相传 海洋振兴[N];浙江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董克伟;我国海洋能产业开发水平亟待提高[N];中国改革报;2010年

5 陈乃超 吴凡夫;海洋能否成为“能量之源”[N];经济日报;2003年

6 巴图 项建国;海洋能21世纪的新能源[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敖蓉 整理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委会负责人 王传;“蓝色能源”开发正当时[N];经济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俞永均;拥抱海洋,宁波腾飞正当时[N];宁波日报;2011年

9 记者 李刚殷;从陆域时代走向海洋时代[N];工人日报;2011年

10 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司长 周庆海;我国将全面推进海洋能开发利用[N];中国海洋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2 贺丹;基于生态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3 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张璞;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刘宇;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6 周琴;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一般理论及其对长三角的应用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7 徐江;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8 曹可;环境约束下的辽宁省海陆产业统筹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9 尚慧丽;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江霞;贸易政策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婷婷;上海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趋势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2年

2 孟影;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张三蓉;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经济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丽敏;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邓俊;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功能定位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方芳;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中的政策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0年

7 乔斐斐;FDI对山西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刘茹欣;优化产业结构与实施人力资本战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9 吴安平;金融支持对重庆市优化产业结构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0年

10 闵杰;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782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782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6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