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西北部冰消期沉积层序与演化
发布时间:2020-08-08 07:34
【摘要】:以其内约1000km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数据的地震分析为基础,开展验证钻孔的沉积岩相分析、微体生物分析、14C和OSL的沉积时序分析、以及13个主微量地球化学元素的物源分析,揭示了渤海湾西北部冰消期以来,在海面变化、沉积供给变化条件下,形成的地震层序、沉积环境和物源演化进程。 渤海湾西北部冰消期以来沉积序列有6个地震单元构成,自上至下分别为Ua、Ub、Uc、Ud、Ue和Uf(其中Uf为声波基底),被6个主要地震反射界面所分隔,自上而下依次为T0、R1、R2、R3、T1和T2,在4个验证钻孔上部分别对应6个沉积单元:DU1、DU2、DU3、DU4、DU5、和DU6。渤海湾西北部层序地层以Ⅰ型层序界面为底界,之上发育了3个体系域。 低位体系域(LST),形成于末次盛冰期低海面时期(约22~15 ka BP),对应于Uf单元,由大量的深切河谷和洪泛平原沉积组成。 海侵体系域(TST),形成于冰消期海侵时期(约15~7 ka BP),对应于Ue单元。早期(约15~10 ka BP)主要形成洪泛沼泽炭质沉积和深切河谷充填;中期(约10~8 ka BP)沉积以潮滩或河口沉积为主,并形成大型、稳定的海侵水道;后期(约8~7 ka BP)原潮滩或河口沉积遭受海底侵蚀,海侵水道仍处于冲刷状态。冰消期海侵时期,研究区南部主要物质来源为黄河,并混合有其它源区物质;研究区北部物源供给不稳定,并无优势物源,主要为燕山水系和太行水系沉积。 高水位体系域(HST),形成于约7 ka BP以后的海面高水位时期,在沉积供给复杂变化背景下,形成由Ud, Uc, Ub,和Ua单元组成的高水位体系域复杂体: 约7-3.5 ka BP (Ud单元形成),黄河在此期间曾入海于渤海湾西岸,在研究区南部形成NE方向前积的黄河三角洲;在研究中部和北部形以黄河物源为主的陆架浅海沉积,海侵水道仍未被充填。 约3.5-1 ka BP (Uc单元形成),研究区北部和中部形成2个三角洲沉积体,并形成海岸线的快速向海推进,海侵水道被完全充填。北部的三角洲为燕山水系和太行水系形成,并以燕山水系为主;中部的三角洲由黄河水系和太行水系形成。 约1-0.15 ka BP (Ub单元形成),研究区中部海河口附近形成黄河与太行水系三角洲,北部近岸地区形成以燕山水系物源为主的滨浅海沉积。 约150年以来(Ua单元形成),因AD 1855黄河重归渤海,形成以悬浮沉积物为主的现代渤海沉积,沉积物源以黄河物质为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P736.21
【图文】:
陆架 边缘遥一/图1一2 中国东部陆架LG M 以来层序地层格架强制海退体系域 (FR ST ), 是相对海平面下降期间, 在缓坡边缘沉积的一组前积楔 (H unt etal., 1995; posma etn ier etal., 一992) "该体系域位于层序界面 (sB )之下, 为前一层序的顶部, 形成于末次冰期氧同位5一3期 (75 一2 ka B P ) 全球性海面下降期, 后因暴露地表遭受广泛剥蚀
k图1一3 渤海湾西岸7 ak B P 以来古岸线变迁 图(材料来源于商志文等, 200)7渤海湾西岸分布着数道贝壳堤, 是古海岸线变化的证据, 因为贝壳堤中部发育在高潮线上, 贝壳堤的分布位置是古岸线的遗迹, 代表了达到最大海侵 (约7 akB P ) 之后的数道古岸线 (王宏, 1996; 王宏等, 2003a
(材料来源于黄盛璋 , 19 28 , 综合整理 )海河历史早期各水系并不是同流入海, 且变动较大, 整体特点是愈往下游变动愈大, 愈到近代迁徙愈频繁 (黄盛璋, 198)2 (图1一5) "()l 战国以前 (602 B C ) 前黄河在天津南部入海 , 现海河水系的大清河及以南水系均属一于黄河水系, 北部不属于黄河水系: 永定河 ! 温榆合白河入海, 潮河 与鲍 丘水合 蓟运河 入海 ;
本文编号:2785273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P736.21
【图文】:
陆架 边缘遥一/图1一2 中国东部陆架LG M 以来层序地层格架强制海退体系域 (FR ST ), 是相对海平面下降期间, 在缓坡边缘沉积的一组前积楔 (H unt etal., 1995; posma etn ier etal., 一992) "该体系域位于层序界面 (sB )之下, 为前一层序的顶部, 形成于末次冰期氧同位5一3期 (75 一2 ka B P ) 全球性海面下降期, 后因暴露地表遭受广泛剥蚀
k图1一3 渤海湾西岸7 ak B P 以来古岸线变迁 图(材料来源于商志文等, 200)7渤海湾西岸分布着数道贝壳堤, 是古海岸线变化的证据, 因为贝壳堤中部发育在高潮线上, 贝壳堤的分布位置是古岸线的遗迹, 代表了达到最大海侵 (约7 akB P ) 之后的数道古岸线 (王宏, 1996; 王宏等, 2003a
(材料来源于黄盛璋 , 19 28 , 综合整理 )海河历史早期各水系并不是同流入海, 且变动较大, 整体特点是愈往下游变动愈大, 愈到近代迁徙愈频繁 (黄盛璋, 198)2 (图1一5) "()l 战国以前 (602 B C ) 前黄河在天津南部入海 , 现海河水系的大清河及以南水系均属一于黄河水系, 北部不属于黄河水系: 永定河 ! 温榆合白河入海, 潮河 与鲍 丘水合 蓟运河 入海 ;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薛力园;现代黄河三角洲北部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本文编号:27852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8527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