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航道整治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海洋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55;U617
【图文】:
第二章 舟山海域航道开发利用现状2.1 海域位置舟山地理位置[21]介于 29°32′~31°04′N,121°30′~123°25′E 之间。海域辽阔,南北长约 70 海里,往东至领海基线宽约 85 海里,海域北界经嵊泗花鸟山北端与海礁连线后向东延伸,南界限从六横岛南面的西磨盘岛向东延伸,西界线由金塘大鹏山与东霍山连接至金山开放航道南界线交点,东界线为国家主张的管辖海域,如图 2-1 所示。面积 22216 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 20959 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 10.7 倍。群岛东西成行、南北成列、面上成群,造就了众多大小不等、海况各异的海区和水道,不仅为各种鱼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适宜海上养殖、捕捞;也为各类船舶提供了极好的航道和锚地,适宜建造商港、渔港和军港。港口岸线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的建港自然环境条件,是我国东部沿海港口资源最为丰富、优越、集中,港口发展最具潜力,建设大型深水港最为理想的地区,具备建设一流超大型枢纽港的条件,区位优势十分显著。
35.06%、粉土 36.93%。工程施工当中挖泥、运输和抛填过程中水体扰动、底泥抛填破坏海洋生物(特别是底栖生物)的栖息地,改变底质的地形条件,底栖生境。施工使海水中的悬浮泥沙及其他污染物质增加引起海水浑浊,使部分小型水生动物窒息,对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导致海水透光性降低,浮游植物的光和作用受影响,降低初、低级生产力,从而影响食物链。因此本工程主要是疏浚扰动、悬浮物扩散、含油污水、施工垃圾对海域水质、沉积物、生物环境及渔业资源造成一定影响;底泥抛填产生的悬浮泥沙扩散对倾废区海洋环境影响(第四章分析)。3.3 疏浚施工悬浮物扩散及影响分析3.3.1 研究内容与方法首先对疏浚海域悬浮物含量进行调查,以疏浚点为起点,按顺流方向进行泥沙扩散观测[31-32]以疏浚点为中心,在顺流方向涨潮和落潮时各设一条测线,0m、500m、1km、2km、3km、4km 处采样进行悬浮物分析,每个点采表、底两层。分别在疏浚后、1h、2h 后三个时间段进行采样观测,路线参见图 3-2。
4.2.2 分析方法与内容1)走航观测抛泥时用三条船以抛泥点为中心,按顺流方向 45°扇面进行,扇面中心和扇面两侧共三条射线进行,从北到南依次称左线、中线、右线,观测时,视泥沙扩散方向不间断地往返观测。2)悬浮物采样分析以抛泥点为中心,在顺流方向设 3 条线,0m、500m、1km、2km、3km、4km 处采样进行悬浮物分析,必要时在 5km 外按每隔 2km 再取 1~2 个样。采样时每个点采表、底两层。分别在倾倒后(0 时刻)、1h、2h 后三个时间段进行采样观测。观测路线参见图 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光荣;刘娴;应文晔;郭晓彬;钟萍;刘正文;;惠州西湖浮游动物群落对生态恢复的响应[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2 张永卿;深水中深孔炸礁爆破的实践[J];爆破;2005年01期
3 王洪礼,许佳,郭龙,许晖;海洋赤潮藻类的生态动力学稳定性研究[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5年02期
4 程曦;李小平;;淀山湖氮磷营养物20年变化及其藻类增长响应[J];湖泊科学;2008年04期
5 孟涛;钱晓倩;詹树林;钱匡亮;;海洋环境下聚合物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8年S2期
6 黄小平,黄良民;河口营养盐动力学过程研究的若干进展[J];黄渤海海洋;2001年04期
7 林丰;环境监理与环境管理的区别与联系[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9年04期
8 沈德富;环境监理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与发展前景[J];环境科学动态;1995年03期
9 宋成庆;应用新技术监测重点倾废区的环境变化[J];海洋信息;2001年04期
10 黄小平,温伟英;大亚湾污水排海工程研究[J];海洋通报;199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剑丰;浮游生态系统非线性动力学与赤潮的预测预警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袁玉卿;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全程环境管理体系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2 郭珊;疏浚施工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6年
3 郑琳;青岛海洋倾倒区生态环境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4 梁龙广;阳西海域疏浚物倾倒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5 蔡伟叙;疏浚物的长期倾倒对珠江口内伶仃岛东南倾倒区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6 徐屯金;舟山海区航道通航环境安全评价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7 万越之;多种群相互干扰下海洋浮游生态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937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93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