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渤黄东海及其若干河口的烃类有机地球化学

发布时间:2020-08-21 10:53
【摘要】: 本报告总结了博士后工作期间,结合在研项目和博士论文的整理,就烃类分子标志物和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渤黄东海及其若干河口(长江、鸭绿江和椒江)的应用,在运用分子标志物认识物质来源、循环及其迁移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工作: (1) 综述介绍了烃类化合物作为一类最常用的分子标志物,在物质来源、有机质降解、早期成岩演变、环境污染、古海洋学等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烃类分子标志物成功地应用在河口、滨海地区和深海海洋中有关物质循环、迁移和埋藏等过程研究,为海洋有机地球化学过程提供定性或定量的描述。 (2) 黄渤海的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和脂肪酸的含量与其他边缘海(地中海)的分布相似。通过相关联的参数指征,河流输送的陆源物质是黄渤海沉积物有机质的首要贡献。同时结合多元分析,指出黄河和长江对渤海、黄海物质来源各自相对重要性,而且渤海海峡又是黄渤海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 (3) 渤海中部柱样中正构烷烃和脂肪酸的含量分布表明:渤海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是黄河的陆源物质输运,黄河的历史变迁在柱样中可通过轻重烃比值的变化记录体现。近年来黄河的断流和筑坝使得陆源物质的输入有明显的减少趋势。研究还表明在还原环境中的脂肪酸的降解过程明显于氧化环境。在渤海海峡柱状沉积物中共定量地检出十三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利用多环芳烃的一些参数(菲/蒽、荧蒽/芘、2~3环化合物总量和4环以上化合物总量等比值及不同分子量的相对浓度)估测了该区的多环芳烃的来源,多环芳烃在柱样中的分布可提示人文活动强度的影响。 (4) 黄海的三个柱样中的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的含量和参数的比较表明:正构烷烃的大气输运不如河流输送贡献大而多环芳烃多来自大气的长距离输送。同时多环芳烃在柱样中的垂直分布也体现了周边地区的人文活动的强度。 (5) 长江流域的悬浮颗粒物的正构烷烃和脂肪酸,结合稳定碳同位素,估算了河流自生有机质和外来输入(土壤、高等植物、污染等)的贡献大小。偶碳分布是长江悬浮颗粒物的正构烷烃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些细菌输入的脂肪酸的测出也表征了另一有机质的来源。鸭绿江口的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物的分布也指出了陆源有机质、河流自生产物、细菌是该区域有机质的三大来源。 (6) 长江流域南北支流悬浮颗粒物有机质的δ~(13)C值范围在-28‰~-24‰,而主流的δ~(13)C值分布在-26.4%。~-24.5‰。南北支流的输入对长江主流不同地段的δ~(13)C值有着一定的影响,并对长江流域不同物源的贡献大小进行了估算。研究显示:南部支流中悬浮颗粒物有机质的贡献主要来自高等植物;北部支流中高等植物的贡献相对降低,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成了重要来源。而椒江的悬浮颗粒物的碳同位素分布在-23.9~-18.5‰,陆源有机质是主要物质来源,江底底泥的再悬浮是控制过程。研究还表明长江口的泥沙可沿浙江沿岸流搬运至椒江口。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P734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姚鹏;尹红珍;姚庆祯;陈洪涛;刘月良;;黄河口湿地土壤中正构烷烃分子指标及物源指示意义[J];环境科学;2012年10期

2 赵美训;张玉琢;邢磊;刘焱光;陶舒琴;张海龙;;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组成特征、分布及其对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意义[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利民;大河控制性影响下的陆架海沉积有机质的“源—汇”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蔡进功;泥质沉积物和泥岩中的有机粘土复合体[D];同济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992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992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3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