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敏感度与海洋热吸收的关系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467;P73
【图文】:
Time(year)逦Time(year)逡逑图3.1邋(a)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及海表面温度(相对于多年平均的piControl试验)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逡逑单位:K,其中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实线)、海表面温度(虚线)。(b)全球平均海温(相对于多年逡逑平均的piControl试验)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单位:K。(c)海洋热吸收(相对于多年平均的piControl逡逑试验)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单位:l09J/m2。⑷海表净热通量(五点滑动平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逡逑单位:W/m2。红色(蓝色)代表FGOALS-g2邋(FGOALS-s2),黑色实线代表1919年,灰色区域逡逑代表计算C02加倍时段范围,1910-1929年。逡逑为了更清晰表示这种升温的差异,图3.2给出了两个模式SAT差值在(:02加倍时的逡逑空间分布及其纬向平均特征。虽然1919年相对于1850年C02达到加倍,但取单一年份逡逑平均的数据仍存在较强的年际信号
温度(SST)更稳定,有利于维持稳定气候的变化与发展;海洋吸收的热量通过海气相逡逑互作用向大气输送,为大气运动产生更多的动力进而影响着气候的变化。随着海温的增逡逑力口,两个模式的OHU也增加(图3.1c),且s2模式大于g2模式。图中OHU的这种变逡逑15逡逑
海洋上层热结构的变动对气候和大气环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的了解海逡逑洋热吸收的垂直结构,分析热吸收总的分布特征,以300m深度为界,定义为上层海洋逡逑和深层海洋,计算海洋热吸收分布(图3.4c、3.4d、3.4e、3.4f)。与深层相比,g2大部逡逑分海区在上层的热吸收贡献占优,除了北冰洋和南大洋南极大陆附近、40°S附近的南大逡逑洋以及0-30°S的大西洋。同样的,s2在大部分海区的热吸收比深层的热吸收占优,除逡逑了北冰洋、50°S以南的南大洋和30°S-30°N的大西洋,且s2中上层比深层的占优比例逡逑比g2更明显。逡逑(a)FGOALS-g2邋All逦(b)FGOALS-s2邋All逡逑90S逦厂二了90S逦逦逡逑0逦60E逦120E逦180逦120W逦60W逦0逦0逦60E逦120E逦180逦120W逦60W逦0逡逑(c)FGOALS-g2邋0-300m逦(d)FGOALS-s2邋0-300m逡逑90N邋n逦—逦90N邋i逡逑60S:邋—逦60S:邋——逦逡逑0逦60E逦120E逦180逦120W逦60W逦0逦0逦60E逦120E逦180逦120W逦60W逦0逡逑(e)FGOALS-g2邋Below邋300m逦(f)FGOALS-s2邋Below邋300m逡逑90S逦逦frrr-r^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修·伯杰;王坤云;;谁能从北冰洋变暖中活下来?[J];飞碟探索;2016年04期
2 俞永强;刘海龙;林鹏飞;;一个1/10°涡分辨准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及其初步分析[J];科学通报;2012年25期
3 钱志春;;WOCE和气候变化[J];世界科学;1989年12期
4 卞家杰;徐坚定;;海洋环流之奇[J];航海;1989年02期
5 刘秦玉;李薇;;海洋环流与气候[J];国际学术动态;1998年10期
6 金U_华;王辉;姜华;何春;刘珊;;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环流强度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影响[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2年01期
7 吴海燕;张铭;李崇银;易欣;;一个海洋环流模式对风应力响应的敏感性试验[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8 王玉花,孙淑兰;一个η-坐标近岸海洋环流模式[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张学洪,俞永强,刘海龙;海洋环流模式的发展和应用 Ⅰ.全球海洋环流模式[J];大气科学;2003年04期
10 刘浩;;《海洋环流动力学》的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3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喜迎;刘海龙;李薇;;海洋环流模式正压模经济时间积分方案试验[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2 乔方利;杨永增;宋振亚;夏长水;陈显尧;;海浪对大尺度海洋环流和海气耦合系统的作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3 肖潺;俞永强;宇如聪;;保形平流方案在海洋环流模式中的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赵其庚;;对印尼穿透流的模拟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马金;周永宏;廖德春;廖新浩;陈剑利;;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对周年极移的激发[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秦玉;杨海军;;南海上层海洋环流季节变化的动力机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王飞;黄仕迪;周生启;夏克青;;水平温差对流的实验研究以及底部加热的影响[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季伟文;杨军;;太阳系外行星上的风生海洋环流[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6 青年论坛论文集[C];2017年
9 朱益民;陈晓颖;杨修群;;一个高分辨率海洋环流模式模拟的太平洋SSTA准20年模态时空演变特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10 俞永强;王斌;刘海龙;包庆;李立娟;林鹏飞;郑伟鹏;;LASG全球海洋环流模式LICOM2.0及其耦合模式的基本性能评估[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模拟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霞;海洋环流同气候变暖息息相关[N];科技日报;2008年
2 华凌;海洋环流也参与调节气候变化[N];科技日报;2014年
3 刘秦玉;海洋、大气界面通量及风驱动下的海洋环流[N];中国海洋报;2014年
4 新山;我国启动热带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暖池科研项目[N];中国海洋报;2012年
5 华凌;海洋环流可解释为何北极变暖快于南极[N];科技日报;2014年
6 记者 王晶;鳌山论坛聚焦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N];中国海洋报;2016年
7 刘霞;地球磁场可能源于海洋环流[N];科技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吴月辉;探秘洋流 提升气候预测能力[N];人民日报;2018年
9 编译 杨孝文;海豹帮助找到海洋深水来源[N];北京科技报;2013年
10 黄蓉芳;华南地区今夏又干又热[N];广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扬;大尺度海洋环流对若干表面强迫变化的响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2 朱聿超;海洋垂向混合参数化优化方案及对海洋环流和气候模式的改进[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年
3 苏京志;大气和海洋环流在热带和热带外相互影响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年
4 韩磊;一个两时间层原始方程三维海洋环流模式平台的构建和检验[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5 于华明;全球海洋潮汐同化模拟及东中国海潮流对环流作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程文瀚;有机磷酸酯在南大洋海洋边界层和东南极冰盖的分布及意义[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7 彭利峰;利用卫星测高资料精密定量研究全球海洋环流及其变化[D];武汉大学;2014年
8 方文东;南海南部海洋环流的结构与季节变化[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9 梁曦;副热带海区浮游植物对海洋环流与气候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10 胡瑞金;热带印度洋热收支与经向环流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伊吟;气候敏感度与海洋热吸收的关系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2 孙善同;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环流的变异[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谢泽林;MITgcm在普里兹湾以及全球海洋环流模拟中的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4 夏燕军;北欧海中尺度涡旋和极地低压的统计特征及其响应关系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5 周雅静;东中国海环流特征的数值模拟与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6 杨广;气候模式中北太平洋海洋环流经向输运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00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00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