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东亚夏季降水对厄尔尼诺衰减的不同响应

发布时间:2020-08-25 16:51
【摘要】:在厄尔尼诺峰值之后的夏季,东亚夏季风表现出显著的变化。然而,这种“延迟”的响应是多变的,我们很难准确预测。在本文中,我们将厄尔尼诺事件分为早转变和迟转变两种,重新讨论了这个问题。在早转变厄尔尼诺衰减年夏季,中东太平洋转变成拉尼娜状态,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水正异常。相比之下,在迟转变厄尔尼诺衰减年夏季,中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维持在中性或略高于正常值;相应地,东亚降水异常呈现出一种显著的三极型结构,即长江-淮河流域降水正异常,中国南部和北部降水负异常。这些不同的降水响应主要与西北太平洋上空的异常反气旋的不同的位置有关:在迟转变厄尔尼诺衰减年,反气旋的中心位于东经165°,北纬25°,但在早转变厄尔尼诺衰减年,其中心位于东经135°,北纬16°。在研究中,我们定义了一个异常反气旋-海表温度反馈机制,该反馈由西北太平洋冷却和北印度洋增暖之间的海表温度偶极模态与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构成。在迟转变厄尔尼诺衰减事件中,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维持主要依靠该反馈。但在早转变厄尔尼诺事件中,该反馈较弱,反气旋的维持主要归因于北印度洋的增暖部分,同时,赤道西太平洋强劲的东风异常,将西赤道太平洋至海洋大陆的降水偶极模态与中东太平洋冷却紧密联系了起来,维持了该反气旋的发展,并使其位置向赤道偏移。基于长时间尺度的数据集发现,这些显著的响应同样存在于上一个世纪,且CMIP5的耦合模式模拟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但在迟转变厄尔尼诺事件中,模式模拟的异常反气旋-海表温度反馈被低估了。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测厄尔尼诺次年东亚夏季风降水,其关键是准确预测厄尔尼诺衰减的时间。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732;P426.6
【图文】:

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事件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基于 ERSST4 的数据,我们用相同的标准挑选了长时间尺度 1901 年到 2016 年期间的所有早转变厄尔尼诺衰减事件和迟转变厄尔尼诺衰减事件。经过选定,我们得到了 1个早转变厄尔尼诺衰减事件和 10 个迟转变厄尔尼诺事件(见表 2.2)。因为可用的这套20 世纪再分析数据资料只持续到 2014 年为止,2015 年、2016 年的数据缺失,所以当计算风场异常时,不包括 2015/2016 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在这 38 个 CMIP5 模式中,从 190年到 2004 年,我们一共得到 833 个厄尔尼诺事件,他们可以分别为 437 个早转变厄尔尼诺衰减事件和 396 个迟转变厄尔尼诺衰减事件。

厄尔尼诺,中国降水,降水异常


整个中国东南部地区都表现为显著的降水正异常,一直延伸至中国东北部辽宁省境内(图3.1b),与文献[29]中图 3.5e 结果一致。在迟转变厄尔尼诺衰减年夏季,正降水异常主要发生在长江-淮河流域,显著的负降水异常则出现在中国东北和华南地区,呈现出一种显著的三级型降水模态(图 3.1c),与文献[29]图 3.5a 和文献[64]图 7a 结果一致。从合成结果来看,所有(10 个)厄尔尼诺衰减年夏季合成的这种三级型降水模态似乎主要由迟转变厄尔尼诺衰减年控制。图 3.1 厄尔尼诺次年夏季中国降水异常分布。图(a)、(b)、(c)分别表示 1979 年-2016 年期间,所有厄尔尼诺(10 次)、早转变厄尔尼诺(6 次)、迟转变厄尔尼诺(4 次)衰减年夏季的降水异常(阴影;mm day-1)。图中的打点表示基于 t 检验,降水异常通过了 90%的显著性检?

反气旋,季节演变,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


第三章 东亚夏季风对不同厄尔尼诺转变的响应3.2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WNPAAC)的响应关于厄尔尼诺衰减年夏季东亚夏季风降水的成因分析,有很多学者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发现和结论。基于前人大量工作[81-82]可知,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被认为是厄尔尼诺衰减年夏季东亚夏季风降水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汗青;柳春;何冬燕;卢燕宇;田红;;淮河流域春夏季降水位相变化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17年04期

2 肖科丽;赵国令;方建刚;孙娴;;影响陕西夏季降水主要因子及增量预测方法[J];应用气象学报;2017年04期

3 吴桐;郭晓坤;;黑龙江地区夏季降水特征及西太平洋副高对其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7年18期

4 李登宣;王澄海;;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J];冰川冻土;2016年01期

5 范可;王会军;Choi Young-Jean;;一个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物理统计预测模型[J];科学通报;2007年24期

6 薛根元,袁晓玉,杨阳,施能;浙江省夏季降水型及气候变化[J];气象科学;2002年02期

7 朱锦红 ,王绍武;中国东部夏季降水80年振荡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年05期

8 李丽平,王盘兴,陈秀峰,黄敏辉;南方涛动与印度夏季降水相关联系的历史演变[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9 吕世华,陈玉春;区域气候模式对华北夏季降水的气候模拟[J];高原气象;1999年04期

10 刘德,李永华;重庆地区夏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登宣;吴迪;王澄海;;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3 第五届研究生年会[C];2015年

2 张传江;马锋敏;何拥凤;;1959—2008年江西省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陈优平;;嘉兴市夏季降水特征分析[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尚雷;敖建;徐晓;陈余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西太副高之联系[A];贵州省气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黄永新;;广西夏季降水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副高的关系分析[A];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2年

6 李俊亭;;厄尔尼诺事件与河南夏季降水[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7 孙照渤;李春;陈海山;;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李智才;;用典型相关分析作山西夏季降水预测的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9 陈优平;;嘉兴市夏季降水特征分析[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王庆;孙即霖;龚佃利;;东亚夏季风对山东夏季降水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闫蓓;北京夏季降水对奥运赛事有何风险[N];大众科技报;2008年

2 实习记者 何孟洁 孙楠 安佳;我国夏季降水变化呈两大趋势[N];中国气象报;2010年

3 郑菲;高原积雪时空变化会影响我国夏季降水[N];中国气象报;2008年

4 王鸿良;天气突变导致京城暴雨[N];北京日报;2004年

5 菊轩之后;对“北涝南旱”不可掉以轻心[N];湘潭日报;2013年

6 记者 王宾 通讯员 孙爱国;齐鲁石化夯实基础做好“夏季四防”[N];中国石化报;2010年

7 闫锐;我省今年防汛形势严峻[N];河北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正;中国季节划分及其对夏季降水的预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2 刘景鹏;中国南方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和机理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8年

3 朱玉祥;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对我国夏季降水分布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4 王遵娅;中国夏季降水的气候变率及其可能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5 牛宁;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各向同性分区及其气候学特征[D];兰州大学;2007年

6 贾建颖;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准两年振荡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7 金大超;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变化的区域性特征及重大异常事件形成机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8 邢雯;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预测:统计模型的建立与可预报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9 王士新;东亚西风急流对江淮和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7年

10 张秀年;印太暖池区域海气相互作用的年际变化及其与低纬高原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晓晔;东亚夏季降水对厄尔尼诺衰减的不同响应[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2 黎q诼

本文编号:2803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03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0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