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海洋细菌调控赤潮藻生长、产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7 08:31
【摘要】: 赤潮是一种严重的全球性海洋灾害,随着近年来赤潮发生次数增多,发生区域扩大,危害加剧,如何科学的进行赤潮管理和减灾,有效地进行赤潮防治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目前对赤潮的防治,主要是采取化学方法。化学方法防治虽可迅速有效的控制赤潮,但所施用的化学药剂给海洋带来了新的污染,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生物防治技术。海洋细菌由于其本身的种群多样性、生理生化类群多样性、生态功能多样性、遗传特征多样性等特点以及同赤潮藻类错综复杂的生态关系,在赤潮生消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细菌杀藻现象为微生物防治赤潮提供了可能途径,因此菌藻关系已经成为当前赤潮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本实验选择赤潮多发区、易发区厦门西海域为本课题研究领域,以发生频率高、范围广、危害严重的赤潮原因种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tamarense)为主要研究对象,首次研究了在可控生态条件下几株分离自厦门西海域海洋细菌对A.tamarense生长和藻毒力的影响,所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从厦门西海域沉积物中分离获得9株菌落特征差异较大的细菌,分别取名为P_(12)、P_(14)、P_(33)、P_(35)、P_(37)、P_(42)、P_(44)、P_(54)、P_(61),菌藻相互关系的实验结果显示,P_(42)、P_(44)、P_(54)四株海洋细菌具有一定抑藻生长效果,并同本实验室保存的一株海洋细菌S_(10)一起进行下一步实验。 2.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用的A.tamarense藻株毒力约为(0.95~12.14)×10~(-6)Mu/cell,属于低毒藻株;该藻株在对数生长中期(12-14d)达到毒力最高峰,中后期(14d后)逐渐下降,并在静止期达到最低点。 3.S_(10)、P_(42)、P_(44)、P_(54)在特定实验条件下与A.tamapense共培养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相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海洋细菌对A.tamarense的生长和产毒有不同的影响: ① 菌株S_(10)在较高浓度下(6.34×10~(10)、6.34×10~8 cells/ml)对藻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较低浓度下(6.34×10~6 cells/ml)抑藻生长作用较弱。不同浓度的S_(10)能有效的抑制了A.tamarense细胞内PSP毒素的产生,且较低浓度S_(10)(6.34×10~6 cells/ml)效果较好。 ②菌株P_(42)对A.tamarense的作用恰好同S_(10)相反。在较低浓度下(6.34×10~8、6.34 X10‘CeIIS/ffil)明显抑制藻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在较高浓度下(6.34X10’‘CCllS/ffil) 作用较弱。不同浓度的菌株 P。2也能有效的抑藻产毒,且在较高浓度下(6.34 X 10‘*cells/*l)作用较明显。 ③高浓度的菌株 P。。门刀7X 10” cells/ml)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藻细胞的增长,而 较低浓度的菌株 P。。(l.07X 10’、l.07X 10’cells/ml)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藻细 胞的增殖;中间浓度的菌株p。。(8.96X10‘。eifs/ml)有一定抑藻生长作用,其它 浓度作用不明显;菌株P44、P54同塔玛亚历山大藻产毒之间的关系相似,即一定 浓度的菌株P44、P54在藻细胞对数生长初期有较弱的抑藻产毒作用,到后期,这 种作用逐步减弱。总体来看两者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毒的作用较弱,远不 如菌株a、P42的作用强烈。 4.不同pH、不同盐度条件下菌株S;。对Atamarense生长和产毒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①该藻株适宜生长叫为6-8,适宜盐度为20%H4%。 ②对照组在不同pH条件下,藻细胞毒力差异显著,且随着pH升高而下降;在不 同盐度下藻毒力差异显著,且随着盐度的增高而增加,到盐度为30%。时达到最 高,然后逐渐下降。 ③菌株SI。门刀ZX 10’tCllS/ml)除在PH等于6时促进藻类的生长外,在不同pH、 盐度下均能有效的抑藻生长和产毒,且在pH等于7、盐度34%0时其抑藻生长作 用最强:在…等于7时抑藻产毒效果较好;其抑藻产毒作用强度不随着盐度变 化而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X55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小凯;朱竹君;杨锐;孙雪;;紫菜共附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对坛紫菜生长的影响[J];海洋学研究;2011年02期

2 尹艳;王耀兵;曹宾霞;龚海滨;李一凡;;溶藻细菌溶藻特异性初步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于晶;溶藻细菌H、B抑制东海原甲藻和球形棕囊藻生长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梁瑜;藻类增殖过程中关键因子的提取与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05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05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2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