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南海中层水、中层环流及其与西北太平洋中层水交换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2 17:29
   本文通过对WOD05和ARGO历史水文数据共计13748个温盐剖面的分析和HYCOM模式三层嵌套的模拟,研究分析了南海中层水、中层环流及其与西北太平洋中层水交换的空间特性和季节变化特征。 南海中层水团的最显著特点是处在盐度极小值层,其位势密度处在26.5-27.0σθ之间,中性密度值在26.5-27.2σN之间。南海中层水主要来源于在北太平洋中高纬度生成的北太平洋中层低盐水团。北太平洋中层水从高纬最终能到达吕宋海峡经过了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圈的长途跋涉,即低盐中层水形成后在亚北极-热带锋区混合增密下沉,并向东北流动进入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圈,然后从东北太平洋转向西南方向运动最终可到达吕宋海峡附近。 吕宋海峡是南海中层水与北太平洋中层水交换的主要通道。南海中层水和北太平洋中层水在水团特性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吕宋海峡附近中层水具有混合性。南海中层水深度变化范围是340-740m,浅于吕宋海峡东侧的北太平洋中层水;温度、盐度变化范围分别是6.4-10.6℃和34.4-34.5psu,高于北太平洋中层水。南海中层水厚度基本呈北厚南浅分布,且比北太平洋中层水厚度要大。吕宋海峡附近有自西北太平洋伸向南海的高压、低温、低盐水舌存在。在南海北部,南海中层水温盐压特性和中层环流的流场结构显示出明显的气旋式特征,这是南海中层水和环流受南海季风控制的表现之一。 南海与西北太平洋中层水交换性质和季节变化特征也显著受南海季风控制。年均意义下南海风场为东北季风,南海与西北太平洋中层水交换表现为西北太平洋中层水入侵南海,本文通过吕宋海峡断面计算得到的年均北太平洋中层水入侵南海的体积输运是0.75Sv。南海强劲的冬季风对北太平洋中层水入侵南海起主导作用,较弱的夏季风对中层水的入侵只起到削减效果,并不能使北太平洋中层水的入侵变为南海中层水的流出。入侵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春夏季北太平洋中层水进入南海最强,冬季次之,秋季最弱。中层水入侵的季节变化对南海季风的季节变化响应存在时间滞后性。 北太平洋中层水入侵南海,主要路径是通过吕宋海峡北端,中层水的温盐压分布特点、中层环流结构和吕宋海峡断面的体积输运结果均表明在吕宋海峡北端几乎常年存在一个从太平洋伸向南海的气旋式入侵。吕宋海峡中部和南端,北太平洋中层水的入侵基本很微弱,只在个别月份有量值很小的体积输运,而南海中层水流出进入北太平洋的趋势要强于北太平洋中层水的入侵,但体积输运值也相对很小。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P731.27
【部分图文】:

西北太平洋,南海,海底地形


南海与西北太平洋海底地形吕宋海峡是连接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主要通道,也是唯一深通道,在南海通过吕宋海峡和西北太平洋进行水体交换的过程中,所伴随的热力学交换和动力学过程,对南海水团的性质和变异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南海环流也具有重要的影响(Nitani,1972;shaw,1991:物an,2002:Quetal.,2006)。南海中层水特征及其与西北太平洋水交换、演变过程与整个西北太平洋水循环过程密切关联,也是整个气候系统变换的敏感因子之一,因此研究南海中层水的特征变化及其与西北太平洋的水交换过程,对解释或者预测气候的变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0.2研究现状

水文数据,站点,剖面


152025 108OE112OE116oE120oE124oE图1一 1WOD05历史水文数据站点分布(1940一2008年)本文所使用的历史水文数据是美国国家海洋局(NODC)提供的 WorldOceanDatabase20os(WOD05)ObservedD印 thData的剖面观测资料,包括 oeeanstationData(OSD)、 HighResolutionCTD、 ProfilingFloats(PFL)、 DriftingBuoys(DRB)、 MooredBuoys(MRB)、 UndulatingOeeanog即 hicReeouler(UoR)和 Gliderdata(GLD)的数据。数据选择的都是实际观测层次上的,而非标准层的,原因是观测层数据比较密集,温盐廓线比较完整,而标准层就相对稀疏,且标准层的数据是经过插值得到的。本文WOD05数据选取的空间范围是 105oE一125OE,ooN一25ON,时间范围是1940年1月1日至2008年1月1日,选取的剖面观测深度均大于50Om。经过质量控制去除不符合条件的剖面以后,总共有 11302个剖面(剖面位置如图1一1)。

示意图,数据站,剖面浮标


测网已经于2007年10月底宣告建成。该计划使用的沁90剖面浮标每隔10d观测一个。一Zooom深度上的温、盐剖面,而且通过打905卫星实时传送,Axgo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1一2。浮标每一个循环得到一组数据,包括测量得到的剖面数据,发射信息时的时间,经纬度信息等(许建平,2002)。经过了实时质量控制或者延时质量控制所得到的数据中压强(深度)可以精确到士sm,温度可以精确到士0.005℃,盐度可以精确到士0.olPsu.(孙朝晖等,2006)。Argo剖面浮标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ZOO0m以上层的海洋盐度准实时观测资料,首先实现了对全球大洋连续、同步的三维监测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春辉;南海中层水的年际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108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108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a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