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湄洲湾水体石油烃含量、分布特征及其组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2 13:57
   湄洲湾是福建省的半封闭天然良港,水深港阔、不冻不淤。近年来,随着码头建成,货运吞吐量的增加,来往船只不断增多,加上附近的炼油厂、发电厂的扩建,使得湄洲湾海域面临石油烃污染的局面。过去对湄洲湾水体石油烃研究集中在单一航次的测定石油烃总量的测定和实验室模拟石油烃的降解,而对湄洲湾海水石油烃的分布特征和石油烃组分缺乏较系统全面的研究。 本论文根据2005~2008年间现场采样调查数据,研究了石油烃在湄州湾海域中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以及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测定的环境因子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选定正构烷烃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水体中正构烷烃的分析方法,并应用于湄洲湾水体的污染状况调查,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综合分析湄洲湾水体石油烃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 水平分布上,湄洲湾石油烃浓度范围在9.28~114.24μg/L之间,平均值为31.65μg/L,呈现湾中部区域浓度较高,并向湾外逐渐降低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油码头和秀屿拆船厂附近海域。垂直分布上,湄洲湾水体石油烃主要呈现表层低、底层高的特点,但在惠屿南部海域出现表层向底层逐渐降低的趋势。季节变化上,湄洲湾海水石油烃呈现春、夏、秋3个季节较高,冬季较低的特点。年际变化上,湄洲湾水体石油烃的平均浓度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 (2)湄洲湾水体石油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石油烃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对水体的污染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或拮抗作用。石油烃浓度较低时,湄洲湾海水石油烃与DIN和DIP呈现很好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382和0.6899。此外,湄洲湾海水石油烃含量与Chl-a、COD、悬浮物和浊度有较好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154、0.7032、0.7955和0.7311。 (3)湄洲湾水体溶解态正构烷烃的组分、含量及湄洲湾海域的石油污染状况分析 采用层析柱分离、气相色谱法对湄洲湾水体的石油烃类的33种正构烷烃组分进行了定量测定。溶解态正构烷烃总含量在1.22~1.55μg/L之间,平均值为1.35μg/L。溶解态正构烷烃占总石油烃的比例稍低,在湾中部区域的肖厝码头和炼油厂附近出现高值,呈现由湾内向湾外逐渐降低的趋势。 溶解态的正构烷烃呈双峰分布,碳数范围为n-C_8~n-C_(36)。表明湄洲湾海域水生生物、陆源生物和人类活动输入的石油烃是正构烷烃的共同来源,肖厝码头和炼油厂码头附近区域的石油烃污染物相对较多,含量也较高。整体来看,湄洲湾海水受到石油烃的污染较轻。
【学位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X55
【部分图文】:

石油烃,迁移转化,海洋


态(包括溶解和乳化状态)、凝聚态的残余物(包括海面漂浮的焦油球以及在沉积物中的残余物)[91。石油烃在海洋环境中的转化过程和归宿极其复杂,受到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石油烃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见图1一21101。‘嘴黝黔/一、\,,一,失_八旅一流·次理热煦,图1一2石油烃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Fig.1一 2TransferofPetroleumhydrocarbonsinthesea石油类物质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分为动力学过程和非动力学过程。

站位,采样点,溶解无机磷,溶解无机氮


带回实验室测定叶绿素a(Chi一a)、溶解无机磷(DIP)、溶解无机氮(D创)、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及石油烃(PHC)的含量。图2一1~图2一4为四个航次的采样站位图。图2一 12005年1月采样点及站位布设Fig.2一 ISamPlingloeationsinJan.2005图2一 22005年4月采样点及站位布设Fig·2一 2SamPlingIoeationsinAPr.2005

站位,采样点,水样采集,石油烃


Fig.2一3SamPlingloeationsinJul.2005Fig.2一4SamPlingIoeationsinNov.2005(2)表层水样和垂直水样采集为探讨嵋洲湾海域石油烃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变化,于2006年12月在泪洲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东波;姬厚德;杨顺良;任岳森;;NOAA的GNOME溢油模型在湄洲湾的应用[J];台湾海峡;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盛华;王宪;蔡真珍;;湄洲湾溶解氧的分布与季节变化[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蔡真珍;王宪;郑盛华;;湄州湾春季水体中的营养盐[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澄茂;叶泉土;叶孙忠;;湄洲湾游泳生物种类组成评析[A];2009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张文发;金文亨;;弘扬海洋文化 建设港口城市[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峥;彭跃;卢雁;贾玉霞;;辽河水有机污染来源判别[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6 方炳伟;曾亨泗;翁智;陈叙;;企业是树 员工是根 树根融合打造坚强海西湄洲湾港口城市电网——莆田电业局的“松柏文化”建设[A];“改革开放与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戴学稷;;莆仙文化研究刍议[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江锦祥;李荣冠;;福建海岸带底栖软体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区系特点[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9 沈薇;刘彦;宁长发;陆晓;杨树林;;细菌BS-03与霉菌OBD-LM2对原油降解作用的比较[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10 柯庆清;;加强供水体系建设合理配置水资源[A];福建省第十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何建昆;北京福建莆田湄洲湾北岸商会成立[N];科技日报;2011年

2 记者 卓晋萍;国投湄洲湾煤炭码头动工[N];湄洲日报;2011年

3 刘笃凡 欧黎闽;国投湄洲湾煤炭码头一期 工程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N];湄洲日报;2010年

4 记者 刘景辉;湄洲湾港口一体化启动[N];湄洲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蔡忠仁;湄洲湾畔化工物流期待新发展[N];中国化工报;2005年

6 王静;湄洲湾南岸崛起千亿石化基地[N];中国工业报;2011年

7 潘绣文;湄洲湾石化基地发展规划确定[N];福建日报;2007年

8 程钟康;福建省湄洲湾港口正式“抱团发展”[N];中国水运报;2009年

9 ;关于《湄洲湾港口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的决议[N];湄洲日报;2010年

10 刘辉;湄洲湾崛起现代石化港[N];中国石化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立;陕北地区油气田钻井混合废弃物的微生物原位修复技术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林建清;生物标志物法研究多环芳烃对海水养殖鱼类的毒性效应[D];厦门大学;2002年

3 胡利民;大河控制性影响下的陆架海沉积有机质的“源—汇”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春雨;湄洲湾水体石油烃含量、分布特征及其组分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李雪莲;胶州湾石油烃与营养盐对浮游植物和细菌的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3 蔡笑笑;羟基自由基处理含油压载水试验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4 宁亚平;西北黄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菌种筛选与影响因素[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5 宋广梅;高效石油降解细菌的筛选鉴定和菌群构建[D];扬州大学;2009年

6 崔江瑞;污染物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在海湾环境容量研究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9年

7 张亮;某炼油厂地下水系统石油烃运移机理研究[D];济南大学;2010年

8 李泽利;锦州湾沉积物典型有机物组成及来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赵美丽;栉孔扇贝对石油烃蓄积及响应的初步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1年

10 林秀春;湄洲湾灵川贝类养殖滩涂底栖动物生态和粒径谱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17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17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9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