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深海热液矿床保真样品现场检测系统研制

发布时间:2020-09-12 20:18
   目前,深海矿产资源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的研究重点之一,而对热液矿产资源的探测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保真样品逸出标志性气体能够为快速高效地找矿提供可靠线索,对深海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在分析和总结国外同类系统的研究工作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863课题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建立保真样品分析系统的三种方案,通过分析比较确定了一种分级递阶降压式深海保真样品分析系统的结构,并建立系统试验装备。论文主要包括绪论、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关键技术研究、系统硬件设计和试验研究。 绪论阐述了深海资源研究开发的重要意义,着重介绍了深海热液矿产资源。分析了国内外在探测热液矿床资源和分析热液矿床成分方面取得的进展及研究现状。在介绍课题来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部分从理论上验证了本系统设计所采用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对气体缓慢降压系统进行仿真,根据仿真结果分析影响气体降压速率的结构参数,通过参数优化得到较好的性能指标。指出了保真样品中逸出气体实现无压力突变缓慢降压的意义。 关键技术研究部分阐述了本系统所涉及的主要关键技术,包括无压力突变的缓慢降压技术、密封技术、防污染技术、接口技术、气体收集技术以及系统耐腐蚀技术等。 系统硬件设计部分说明了系统的整体构架、系统工作过程及系统的整体设计指标。建立了系统的试验台架、分级递阶降压装置、真空系统、气体收集装置及气体分析装置等。 系统试验研究主要包括实验室试验和海洋试验。通过海试验证了所建立的分级递阶式深海保真样品分析系统的有效性,并获得了非常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深海保真样品的逸出气体数据,完全达到了国家863合同验收指标。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P716
【部分图文】:

资源,热液,热液硫化物,黑烟囱


着材料科学、地球科学、材料工程、冶金、物这些技术卧前己经达到一定高度,但是由于缺几经起伏。因此,热液技术能否得到进一步发域相关设备的迅速提高(包括设备的设计和制还有赖于致力于研究热液化学过程的物化科学域的建模和智能工程的应用都极大提高了我们和热液矿化作用的研究己成为国际地球科学最因主要有:(l)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热液多金属底资源。(2)海底高温获得热液喷口处的矿化解地球化学物质平衡、循环和热收支等的天然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地质记录中各类金属矿床的形口处发现的与喷口周围小生境有关的深海活内部热能有关的化学合成的细菌作用过程可以这对早期生命体演化的认识有着重大意义。l’”l

系统图,气液分离,采样器,气体收集


对保真采样器中采集到的样品的分析检测,国外较多地使用了船上测试系统。AdVenture,9科学探险考察活动中美国科学家采用了气液分离系统,如图1一3和图1一4所示,在科考船上的实验室里利用该系统实现了从保真采样器中将气液两相分离,并把气体收集起来留待日后分析。图1一3Adventure’9科考船上气液分离系统图l一4AdventU:e’9科考船上气液分离系统操作

截止阀,压力表,管接头


样品的清洁度等。本系统的高压密封性的主要考虑连接件如压力表、截止阀及接头处,压力表、截止阀的高压密封性主要从元件选型选购时加以考虑。选购的管接头、截止阀和压力表分别如图3一l、图3一2和图3一3所示。在装配时,为了更好的保证截止阀、压力表与管路连接时的密封性,在截止阀和压力表的螺纹连接处缠上生料带,在将压力表和截止阀与管路连接时按照规定的扭转力矩进行装配。由于所设计管路系统与保真采样器出口处尺寸不一致,故需要转接头连接,转接头采用锥面卡套式密封方式,连接装配时,首先使管路上与转接头连接的一段具有一定小的粗糙度和圆度,然后将两段管路通过管接头可靠连接。图3一1.管接头通过后面的试验,图3一2.截止阀图3一3.压力表可以验证所选择元件设备是否满足密封性要求。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启虎;;关注深海高技术领域的水声学研究[J];科技导报;2011年21期

2 ;蛟龙探海[J];新长征(党建版);2011年08期

3 贺中;于风亮;王文胜;;揭秘“蛟龙”深潜的幕后故事[J];青岛画报;2011年09期

4 章轲;;“蛟龙”龙宫探宝的步伐[J];科学大观园;2011年17期

5 孟佳菲;陈芬;;揭开深海的神秘面纱[J];科学24小时;2011年09期

6 孙洁;;三文鱼——来自深海的法式亲吻[J];海洋世界;2011年07期

7 方陵生;;造访深海珊瑚[J];大自然探索;2011年07期

8 屠强;;主编手记[J];海洋世界;2011年08期

9 张健康;;日本政企联手赴深海找稀土[J];世界博览;2011年14期

10 徐纪伟;翁震平;司马灿;马伟锋;;海洋工作潜器与人类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英杰;阳宁;金星;;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站;陈金鹰;;深海快速通信技术分析与应用前景[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任平;;深海热液资源和开发技术[A];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文集[C];2004年

4 洪菲;胡天跃;;世界油气勘探开发的新热点——深海[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许贤良;;液压技术回顾和展望[A];第二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2002年

6 李鹏;李彤;张鸿凯;刘振国;朱鹏;兰庆世;;深水FPSO柔性立管[A];2010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陈秀兰;张熙颖;赵国琰;解彬彬;张玉忠;周百成;;深海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的多样性、有机氮的降解过程、生态适应及遗传学基础[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8 管锋;段梦兰;黄飞;姜海亮;;深海管道卷管铺设模拟试验方案研究[A];2011年石油装备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11年

9 鄢锦;吴立新;;深海匹配场定位实验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1999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99]论文集[C];1999年

10 陈修文;崔香;吴长景;华威;崔承彬;;16株深海来源真菌的抗肿瘤抗真菌活性初步筛选[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非;德国拟用无人潜艇探6000米深海[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任荃 周y=贝;上海,要不要走向深海[N];文汇报;2008年

3 刘钢;同济大学建成国内首个深海科普馆[N];中国海洋报;2008年

4 徐娜;深海之中的巨大虱子[N];中国海洋报;2009年

5 徐娜;“深海女王”和她的海洋王国[N];中国海洋报;2009年

6 灵龙;夏威夷深海发现存世最古老珊瑚[N];中国海洋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钱秀丽;我国深海勘察能力亟待提高[N];中国海洋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王秋蓉;“我的事业与梦想系于深海”[N];中国海洋报;2010年

9 记者 任荃;上海科技视野走向深海[N];文汇报;2010年

10 记者 刘志良;国家深海基地力争年内开工 今年将重点完成3项工作[N];中国船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华伟;海底表层样品低扰动取样原理及保真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兰华林;深海水声应答器定位导航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3 吴世军;深海热液保真采样机理及其实现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曾润颖;太平洋暖池区深海沉积物中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5 刘勇;深海钴结壳螺旋滚筒切削采集法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6 刘伟;深海热液保压采样器的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刘永刚;深海固体矿产资源相关数据处理分析及定量评价方法[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魏大海;深海热液区嗜热菌噬菌体GVE2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李世伦;深海超临界高温高压极端环境模拟与监控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蒋凯;高温高压深海极端环境模拟装置及其控制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延玲;深海热液矿床保真样品现场检测系统研制[D];浙江大学;2005年

2 曹志荣;爱施德公司营销组织变革——深海模式[D];中南大学;2004年

3 陈慧明;深海传感器信号处理与集成系统研制[D];浙江大学;2004年

4 郭天宇;深海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DS003的鉴定、发酵及其活性产物的初步分离[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向东伟;基于ARM的深海机器人轨迹跟踪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朱亮;深海沉积物保真采样器保真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赵伟;深海非接触式双向信号传输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裴耀文;热带太平洋深海微生物的生理生态特征[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04年

9 汪保江;深海Halomonas sp.V3a合成的新型多糖类生物絮凝剂HBF-1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10 王天宇;30米天然气水合物保真采样器的设计[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17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17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7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