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球形棕囊藻定量方法及盐度、N、P、Fe对其生长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0-13 05:44
   近年来,球形棕囊藻赤潮在我国东南沿海频频发生,不仅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还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损失。球形棕囊藻具有复杂的异型生活史,有单细胞和群体两种不同的生活形态。 论文研究了藻细胞的叶绿素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峰、荧光峰、和共振散射峰快速测定其生物量的方法;不同盐度以及在加除藻剂的条件下N、P、Fe含量变化对其生长和各种生理指标的影响;对比分析了湛江株和汕头株的细胞大小、多糖成分;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藻细胞的形态,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1.实验发现,球形棕囊藻位于红光区681nm有一主发射峰,在远红光区735nm处有一肩峰。这两处的发射峰,是叶绿素a的荧光发射峰。并且在550nm处,有反映藻细胞微粒浓度的共振瑞利散射峰。叶绿素a的含量与藻生物量相关,采用积分球—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强度及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球形棕囊藻生物量,方法简便、结果可靠,特别适用于样品的连续测定,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2.热胁迫实验表明,45℃下胁迫与35℃和40℃,荧光强度和Fm/Fv的变化明显不同。45℃时,在加热10min时,出现峰值,随后随热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步降低,且无回升的可能。 3.盐度实验表明,球形棕囊藻盐度适应范围广。最适盐度为20‰,藻细胞可在低盐度3‰生长。盐度在10到30,藻细胞体积变化不大。在低盐度和高盐度细胞与盐度10到30相比,细胞体积均有所增加。在盐度20‰—40‰的范围内,荧光峰前移的藻细胞基本上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加。 4.NO_3~-、PO_4~(3-)和Fe~(3+)含量对藻细胞生长有较大的影响。随着培养液中N、P、Fe浓度的增加,藻密度、体积和叶绿素a含量也增大,荧光峰位置向长波方向移动。除藻剂是否添加会出现不同的生长曲线。加除藻剂的生长停滞期较长,并
【学位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X55
【部分图文】:

藻细胞,盐度,荧光峰,百分含量


图4.3藻液的流式细胞图 Fig4.3Flowcytometrieanalysisofalgaesuspension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盐度中的藻细胞,其结果以图4.3盐度为25编的流式细胞仪为例。其中R2是在图4.3中Rl区域,选定荧光峰发生前移藻细胞的区域,荧光峰前移的藻细胞百分含量为R2瓜1。盐度与荧光峰前移的藻细胞百分含量关系,如图4.4所示。由图4.4可知,在盐度20喻一40喻的范围内,荧光峰前移的藻细胞基本上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加,这说明高盐度对藻细胞有胁迫作用,使荧光峰前移。10r(次)水貌雄嘱佘随理g协福世似长盐度(编)图4.4盐度与荧光峰前移的藻细胞百分含量关系 Fig4.4Therelat油ofs目 inityand阻哪ta,ofalgaCb“””a‘ 5shiningtoshortwa代length tobulk目侣的biomass海水中的藻直接接入不同盐度培养液中,没有对藻类进行盐度驯化,可能使藻细胞在0盐度不能生长。因此接种盐度为5愉培养液中的藻种

盐度,生长影响,藻细胞,浓度


图4.5盐度为0灿的流式细胞图Fig4.5Floweytometrieanalysisofalgaeeellsundertheeonditionofo喻salinity4.2.ZN、P、Fe浓度对藻细胞生长影响

示意图,棕囊藻,生活史,示意图


群体和自由单细胞之间的相互交替,各种生活形态又具有不同的生理和生态特性。到目前为止对球形棕囊藻的生活史研究已取得一些结果,Rousseau等提出了一条比较完整的主要针对球形棕囊藻的生活史途径(如图5.1所示),在国内沈萍萍等人对香港株和汕头株生活史做了研究。两者所描述的生活史相似之处在于游离的单细胞都能转化形成群体,群体内的细胞进行二分裂,细胞数目增多的同时群体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达到衰变期后,一部分细胞运动性增大迁出群体,一部分群体破裂后释放的不动细胞,这些单细胞(游动细胞及不动细胞)及群体的碎片再形成新的群体。不同之处在于群体扩增形成的主要途径:沈萍萍等人发现主要由单细胞转化形成完整的新群体;而Rousseau等人认为主要是通过已有群体的分裂(从中间绕缩分裂成两个等大的子群体)或出芽方式(母群体突出一个小群体)形成大量的子群体。、.1…,.图5.1棕囊藻的生活史示意图l’31 Fig5.1LifeeyeleofPhaeocJ四,isgtobosa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球形棕囊藻在实验室培养几代后,只有单细胞存在而没有任何群体出现。在本实验室曾经采集到的珠海株和汕头株球形棕囊藻也出现此种情况.针对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雪;杨凡;郭娜;李希茜;宋萍萍;;2007年2月汕头赤潮事件水文气象及海水理化因子影响分析[J];海洋预报;2009年01期

2 么强;李志霞;李雪梅;安鑫龙;;河北省沿海赤潮生物概述[J];河北渔业;2010年06期

3 安鑫龙;齐遵利;李雪梅;张秀文;;河北省沿海赤潮研究20年[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4 刘国强;史海燕;魏春雷;李武全;;广西涠洲岛海域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种类组成的初步研究[J];海洋通报;2008年03期

5 Amishi Tomotoshi;张杰;赵必红;;赤潮[J];世界环境;1987年02期

6 吕颂辉,齐雨藻,钱宏林,梁松;南海港湾(安铺港)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研究[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1994年01期

7 李锦蓉,吕颂辉,梁松;大鹏湾、大亚湾营养盐含量与赤潮生物关系的初探[J];海洋通报;1993年02期

8 王方国;赤潮对海水养殖业的危害与防治对策[J];东海海洋;1994年01期

9 孙明霞,姚永成;试谈黄海中、北部海域赤潮的防治[J];中国水产;1999年10期

10 钱宏林,吕颂辉,齐雨藻;南海港湾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研究 Ⅲ.镇海湾[J];海洋通报;199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冬;棕囊藻囊体形成及对环境压力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晏荣军;球形棕囊藻与溶藻细菌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杨晓新;溶藻细菌对球形棕囊藻溶藻机理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4 杨珏;浮游植物时空发展的非线性特点与赤潮的关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5 彭喜春;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及其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5年

6 孙培艳;渤海富营养化变化特征及生态效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7 张传松;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生消过程特征及其营养盐效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侯建军;赤潮生物的分子探针检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9 陈国福;几种赤潮微藻的形态和系统进化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10 李雁宾;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季节性赤潮生消过程控制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晶晶;环境因子对球形棕囊藻细胞群体形成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0年

2 陈园;尿素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1年

3 李松涛;有机改性蒙脱土去除球形棕囊藻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王梅;球形棕囊藻定量方法及盐度、N、P、Fe对其生长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6年

5 朱添祥;棕囊藻赤潮的仿真治理模拟试验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范丹;海洋赤潮生物羟基自由基致死的中试实验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黄月华;Pb~(2+)、Zn~(2+)对两种赤潮藻生长的影响及相互作用[D];暨南大学;2009年

8 万丽兵;异噻唑啉酮对共生的球形棕囊藻和赤潮异弯藻去除效果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李蔷;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胞外活性物质对球形棕囊藻的溶藻特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10 欧阳妤婧;玉米秸秆对赤潮藻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388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388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9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