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杭州湾海域岸线变化对其水动力过程影响的数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3 21:13
   杭州湾近几十年岸线变化显著。遥感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自1974年至2016年,杭州湾陆地逐渐向水域延伸。自1974年到2005年,杭州湾断面宽度最大缩窄约15 km,而2005年至2016年断面缩窄最大约7.8 km。为了确定杭州湾岸线变化对水动力特征的累积影响,本文利用FVCOM(Finite 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数值模型,研究杭州湾岸线变化对湾内主要分潮、潮流不对称性和潮能通量等水动力特征的影响,及其影响机理。(1)基于历史观测数据、遥感数据和前期研究结果,采用高分辨率地形网格和多样化底摩阻参数,运用FVCOM数值模式,建立了东中国海水动力数值模型,经实测水位与流速数据验证,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杭州湾水动力特征。模型结果显示,杭州湾内M2分潮振幅从湾口到湾顶逐渐增大。M4振幅自湾顶至湾口逐渐减小。杭州湾内涨潮占优,潮能主要汇集到从金山到乍浦的北部深槽内。(2)运用所建立的数值模型,模拟1974、2005和2016三个代表年份水动力过程的变化,比较研究了杭州湾海域长时间、大区域的岸线变化对其水动力特征的影响特征和作用机理。模型结果显示:自1974至2016,杭州湾最大潮差略有增大;M2分潮振幅增大的幅度从金山到尖山逐渐降低;M4振幅尖山附近增加最大;潮能通量在金山到澉浦之间减小最大;尖山断面和杭州湾口涨潮更加占优,而乍浦断面和金山断面之间涨潮的优势减弱。模拟结果与杭州湾相对应实际变化趋势较符合。是杭州湾岸线的收缩,改变了近岸水域面积和水深,影响浅化效应、对流过程和耗散过程等特征,进而影响分潮振幅和相位、潮汐不对称程度和潮能通量等特征。(3)运用概化地形数值模型,分别对比不同水深和坡度数值实验结果,研究岸线变化导致的湾内水深和湾底坡度变化对水动力过程的影响。概化地形数值实验结果显示,湾内水深和湾底坡度越小,使得底摩阻越大,使得M2分潮振幅减小而M4分潮振幅增大,使得涨潮占优的趋势增加,并改变潮能大小分布。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715.7
【部分图文】:

位置分布,杭州湾,位置分布


1绪论??1.1研究目的及意义??杭州湾(如图1.1)位于杭州、上海和宁波之间,西北湾顶与钱塘江相连,??东部湾口与东海相通,湾口南部散落着舟山群岛。杭州湾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迗??的长三角经济区内,两岸有着重要的工业园区,并分布着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港口。这一区域城市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众多需求与矛盾,如沿海域市海洋生产??等活动的需求以及沿海域市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迫使当地的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围垦造地活动,如位于杭州湾南岸的杭州湾新区就是近几十年围垦工程创??造而来,与此类似的还有海宁、海盐、萧山以及上海浦东区域,都有较大围垦??造地面积。??为了保护海岸经济的发展,上个世纪老一辈的水利专家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

示意图,自由表面,垂向坐标,正常水深


?K?U??式中,D为整体水深,H为相对于平均海平面的正常水深j为潮位变化,??z为垂向坐标,〇在海底为-1,而在海面为0。如图3.1所示。??12??

分布图,三角形网格,分布图,三角形


FVCOM模型将水平的数值计算区域划分为相互不重叠的非结构化三角形??网格并使用有限体积法提高其计算效率和准确度。??FVCOM模型主要采用非结构化三角形网格,如图3.2所示。毎一个三角形??网格由3条边、1个中心点和3个节点构成,三角形在计算网络内没有重叠【31]。??FVCOM模型将流速放在三角形中心点上进行计算,而将潮位、温度、盐度等标??量放在三角形节点上进行计算。三角形节点上的变量通过其相邻三角形网格中心??点所围成的切面的净通量来确定,而三角形中心点的变量则通过计算出的三角形??三条边的净通量来确定。??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赛花;吴彦坤;孙志林;;海湾工程对杭州湾北岸深槽潮流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5年05期

2 鲁友鹏;梁书秀;孙昭晨;丛丕福;;杭州湾南岸岸线变化对水动力的影响累积效应[J];海洋环境科学;2015年03期

3 万猛;姚炎明;陈琴;李丹;;象山港余流特征数值研究[J];海洋通报;2015年03期

4 左书华;李松喆;韩志远;杨华;;长江口北槽河槽地形变化及深水航道回淤特征分析[J];水道港口;2015年01期

5 刘杰;程海峰;赵德招;;长江口南 北槽悬沙遥感反演模型研究[J];人民长江;2013年21期

6 张庭荣;张玮;解鸣晓;黄武平;;连云港海域含沙量场数值模拟及分布特性研究[J];广东水利水电;2013年10期

7 杨万康;尹宝树;杨德周;徐振华;;基于FVCOM的南海北部海域潮汐潮流数值模拟[J];海洋科学;2013年09期

8 张伯虎;曹颖;;钱塘江河口(杭州湾段)的自然特性分析[J];浙江水利科技;2013年02期

9 刘光生;;杭州湾水沙运动特性分析[J];浙江水利科技;2013年02期

10 尼建军;王新怡;张凤烨;王永刚;连展;;基于FVCOM的渤海潮波数值模拟[J];海洋科学;2013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花一明;杭州湾滩涂围垦及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邵明明;围垦工程对杭州湾潮波动力过程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黄广;长江口、杭州湾水沙交换与输移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39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39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8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