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遥感卫星AMSR-E89 GHz频段的数据反演北极多年冰密集度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P731.15
【部分图文】:
图 1-1 全球热盐环流(http://en.wikipedia.org/)又可分为多年冰(Multi-year Ice)和一年冰(Firstyear I冰的总和叫做整体海冰(Total Ice)。多年冰和一年冰在冰辐射发射率等方面均不同,对于海冰覆盖地区的海气热量交年冰的分布趋势对于气候变化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所以研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5]。同时,一年冰在夏季会融化为海水知道了一年冰的分布范围,那么对于科考队和航海者来说一年冰区进入极地,极大地缩短航行路线和时间,减少投资度的实测资料很少,计算出的多年冰的密集度也可以作为很多入文件。所以,分别研究多年冰和一年冰也有很重要的实际进展
从字面上来看,就是指海水凝结所形成的冰。海冰在相对温暖的海洋和相对寒冷的大气中间形成一个边界层,于是会影响大气和海洋的能量交换。海冰的形成、生长以及融化消失都在海洋中进行。由于海水中含有盐份,所以海冰的形成温度大约为-1.8°。平均来讲,地球表面的海冰面积为 2500 万 km2,占全球海洋面积的 5%-8%[11],主要集中与两极地区。在北半球,海冰能向南延伸到中国渤海湾(大约 38°N),与赤道的距离比与北极的距离要近大约 700km。但是在南半球,海冰只出现在南极洲周围,向北也只能延伸到 55°S。海水的结冰过程和淡水不同。淡水在温度临近冰点的时候,密度会变小。于是在河流和湖泊,低温低密度的淡水会聚积在表面,形成冰层。而海水由于其中盐份的存在,在温度临近冰点的时候,海水的密度增加并沉降到深层,如图 2-1。海水在其温度达到冰点之前就开始离开海水表面下沉,于是相对于淡水来说,海水结冰要难得多。同时,海水的冰点比淡水要低,约为-1.8℃。由于海洋的深度,要达到冰点很难,其表层的 100m-150m 海水都要被冷却到冰点才能形成海冰。
成大片连续的薄冰叫做尼罗冰(Nilas),尼罗冰由于海流和风的作用而互相叠加,这个过程叫做叠挤(rafting)。随着尼罗冰厚度的增加,其颜色由最初的暗色逐渐变为白色,并形成更加稳定的底面光滑的冰层,叫做冻结冰(congelationice)。如果海表面较为粗糙,冰晶会聚积形成圆盘状,称为饼冰(pancakes),又叫莲叶冰。饼冰由于海洋中波动的作用互相碰撞叠挤,最终互相粘合凝结成更稳定的冰层。如果海冰的碰撞运动足够激烈,便会出现叠挤。如果海冰足够厚,便会弯曲变形或者破裂并且堆积在表面,这叫做隆脊(ridging)。之后饼冰通过接合(cementing,consolidation)在一起形成片冰(sheet ice)。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莲梅;;NOAA参与国际极地年(IPY)科学活动[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年03期
2 程振波;石学法;吴永华;李小艳;鞠小华;石丰登;程静;;北极地区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及冰川地貌综述[J];海洋科学进展;2008年02期
3 ;“数”说北极[J];今日国土;2008年07期
4 陈洋;;人类社会与北极[J];科学之友;1995年08期
5 张凯;;向北极进军[J];科学大众(中学版);1999年08期
6 文蔚;;冰砌的房子能住吗[J];科学大众(小学版);2003年10期
7 陈立奇,高众勇,杨绪林,詹力杨;北极地区碳循环研究意义和展望[J];极地研究;2004年03期
8 ;国际极地年的背景与发展动态[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年02期
9 李东;;俄北极“插旗”引燃“冰地热战”[J];世界知识;2007年17期
10 ;逐鹿北极,谁是最后的胜利者[J];科技风;2007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文中;大国博弈下的北极治理与中国权益[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2 孙豫宁;北极治理模式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3 李丕学;北极径流变化的关键气候因子及其对北冰洋海冰变化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袁林喜;北极新奥尔松和浙江舟山群岛的典型岛屿生态地质学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姜珊;过去3000年南北极典型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沉积记录及对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杨凡;北极生态保护法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武晓果;北太平洋以及北极地区海洋边界层大气持久性有机化合物研究:来源、趋势和过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魏立新;北极海冰变化及其气候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朱瑛;北极地区大陆架划界的科学与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张树刚;海冰密集度反演以及北极中央区海冰和融池变化物理过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小娟;当代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战略新动向浅析[D];外交学院;2010年
2 朱柱;布什政府美国北极战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3 王欢欢;利用遥感卫星AMSR-E89 GHz频段的数据反演北极多年冰密集度[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史佳卉;浅析俄加美对北极地区的争夺及中国的北极战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小飞;北极污染物[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苏朋;当代美国北极战略研究(2009-2011)[D];暨南大学;2012年
7 田延华;加拿大北极安全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程一轩;北极夏季风对海冰运动贡献的统计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温娟;美国北极战略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10 孔娟;北极问题解决的国际法路径[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515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51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