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泥化沙滩的修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1 11:04
   沙滩是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海岸带管理的重视,各国都积极展开了沙滩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在沙滩侵蚀防治和人工养滩等方面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然而对沙滩泥化问题研究甚少。本文将以宁波新鹤沙滩为例,从水沙动力学角度分析沙滩泥化原因并提出修复方法。本文基于实测潮流、悬沙和床沙数据分析了新鹤沙滩及其附近海域的水沙条件。利用Delft3D建立了包含新鹤沙滩的三重嵌套模型,对潮流、波浪和悬沙输移场进行模拟,揭示了泥化沙滩的成因。发现涨潮流输沙大于落潮流、波浪较弱和缺少粗颗粒泥沙来源是新鹤沙滩泥化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滩外清淤和滩面补沙的修复方法,以达到增大波高、削弱涨潮流向岸输沙和增加粗颗粒泥沙的目的。数值模拟了不同滩外清淤方案下滩前波高和滩面悬沙落淤的变化。结果表明滩外清淤可有效增加滩前波高,减少滩面悬沙落淤。随着清淤高程的降低,滩前波高逐渐增大,滩面悬沙淤积量不断减小。对新鹤沙滩来说,-7 m为最佳滩外清淤高程,与未清淤情形相比,该清淤高程下滩面悬沙年淤积量减少了 56.6%,滩前有效波高约增大了 10%。针对补沙方案,基于XBeach建立了沙滩剖面形态模型,数值模拟了不同泥沙粒径、孔隙率、滩面坡度、滩肩宽度和高程下补沙剖面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常浪下泥沙颗粒粗细和孔隙率大小对剖面冲淤影响较小,而当入射波高1.2 m时,影响较大。滩肩宽度对剖面冲淤影响较小,而滩肩高程则影响较大。对于新鹤沙滩,在入射波高≤1.6m的条件下,当滩肩高程为3.0m时补沙剖面的冲刷深度和冲刷量最小。设计滩面坡度对补沙剖面冲淤影响更大,当坡度从1/10变缓至1/30时,常浪和强浪下的单宽冲刷量分别减小了 4/5和1/2左右。综合考虑剖面稳定性、补沙量和修复效果,确定新鹤沙滩补沙设计参数为泥沙粒径0.5 mm、孔隙率0.3、滩肩宽度150 m、滩肩高程3.0 m和滩面坡度1/30。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P748
【部分图文】:

创新点,技术路线,论文,沙滩


1.3.1需解决问题??新鹤沙滩为典型的泥化沙滩,大量淤泥在滩面落淤,滩面淤泥质含董较高,??对沙滩活动项目设置带来限制,影响其旅游价值,沙滩滩面现状如图1.1所示。??现状沙滩地形也不利于波浪和潮水将淤泥带走,对沙滩整体景观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在低潮位时,海底泥滩露出水面,观赏性差。因此,弄清滩面泥化??7??

示意图,沙滩,水动力条件,示意图


石浦港约10公里。沙滩两侧岬角间距1450m,为典型的岬湾沙滩。沙滩纵向长??度约为930m,横向宽度为180?300?m,中部有一小岬角把新鹤沙滩分为南滩和??北滩两个部分,如图2.1所示。??29-5°n|^^?'?'?汾??/?扪??29.40n3*??丨i??29.1°N?4?\?dXX^??I21.9°E?I22.0°E?I22.1°E?122.2°E??图2.1新鹤沙滩示意图??2.1新鹤沙滩水动力条件??2.1.1波浪??根据新鹤沙滩以北13公里处大目涂水文站1981?1996年的实测波浪数据,??新鹤沙滩主要受涌浪作用,涌浪常浪向为东向E,出现频率为92.23%。全年平??均有效波高为0.4?m,十分之一大波波高为2.1?m,月平均波高在0.2?0.5?m之间,??平均周期在6.8?7.5?s之间。该区域常风向为东北向NE,其次为南向S和东南??向SE,风浪常浪向为东北向NE,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半年以北向浪为主,夏??半年以南向浪为主,浪向转换时间在5月及9?10月。??2.1.2潮汐??收集到大目涂水文站1981?2010年共30年的潮位资料,特征值统计见表??11??

空间分布,选系,中值粒径,分界线


2.3.2粒度空间分布??在新鹤沙滩及其附近海域选取了?5条断面进行底沙取样和级配分析,中值粒??径和分选系数的空间分布如图2.3所示,图中坐标为相对坐标,y向为正北方向。??从图中可明显看出,研究区域存在明显沙泥分界线。沙泥分界线以内泥沙颗粒较??粗,取样点中值粒径在142.5?186.1?pm之间,平均中值粒径为169.7pm,为细??沙。沙泥分界线以外为淤泥质滩涂,取样点中值粒径在3.1?10.3?pm之间,平均??中值粒径为5.9?pm,为粉沙。??分选系数也以沙泥分界线为界,呈现出较大差异。沙泥分界线以内区域,分??选系数在1.26?1.36之间,平均值为1.30,分选好;沙泥分界线以外区域,分选??系数在1.37?4.55之间,平均值为2.19,分选很差。??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洁;刘洁玉;白玉川;;黏性泥沙流变特性及其临界起动的研究[J];泥沙研究;2015年06期

2 陈尊庚;董文强;倪云林;杨辉;;象山港岸滩演变和海床冲淤变化分析[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5年05期

3 孙志林;倪晓静;许丹;聂会;;河口泥沙数学模型的若干问题[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5年02期

4 董丽红;梁书秀;孙昭晨;;海滩养护理论与试验研究进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年05期

5 庞启秀;白玉川;杨华;张瑞波;贾志博;;淤泥质浅滩泥沙临界起动切应力剖面确定[J];水科学进展;2012年02期

6 张弛;郑金海;王义刚;;波浪作用下沙坝剖面形成过程的数值模拟[J];水科学进展;2012年01期

7 孙志林;张翀超;黄赛花;梁旭;;黏性非均匀沙的冲刷[J];泥沙研究;2011年03期

8 田琦;白玉川;;河口淤泥的起动及冲刷规律[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9 张甲波;杨燕雄;庄振业;邱若峰;刘松涛;杜立新;;离岸潜堤在海滩养护中的作用[J];海洋湖沼通报;2010年04期

10 匡翠萍;潘毅;张宇;杨燕雄;;北戴河中直六、九浴场养滩工程效果分析与预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本文编号:2863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63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9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