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中国近海含油盆地古湖泊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1 08:56
   本文将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微体古生物学、地球化学等相结合,从古湖泊学角度探讨中国近海第三纪含油盆地的形成、演化、生烃母质聚集和保存条件、生烃潜力等一系列密切相关的问题。首次全面地研究了中国近海盆地早第三纪古湖泊形成的构造背景、主要盆地的湖盆发育及湖泊演化:区分出中国近海存在的两类早第三纪古湖泊,分析了湖相沉积中的泥页岩、微体化石及沉积有机质特征;根据浮游藻类和无定形有机质含量指标确定了有利于生烃母质聚集和保存的湖泊发育时期,指出了中国近海湖相富烃源岩在各主要盆地内的分布;最后探索性地将古湖泊学和地球化学结合,研究区域性烃源岩有机相,力图找出富烃源岩在含油盆地内横向上的分布规律。 中国地形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即从原来略为西倾的大陆变为强烈东倾,发生了地形倒转。处在过渡阶段的早第三纪,裂谷作用造成了中国东部众多的深水湖盆,形成了大型湖泊群,包括渤海湾和南海北部陆架两大湖泊群。早第三纪南北两大湖泊群经历了不同演化过程,渤海湾为多旋回发育湖盆,南海北部陆架为单旋回发育湖盆。 以渤海湾古湖为代表的亚热带咸水湖属内流湖,以珠江口古湖为代表的热带淡水湖属外流湖。这两类古湖在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淡水湖型沉积中钙质化石罕见,浮游藻类一般以淡水绿藻(如盘星藻、葡萄藻)为主;咸水湖型沉积中钙质化石如介形虫、腹足类等比较常见;浮游藻类种类较多,以发育沟鞭藻为特征。在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淡水湖的钙质化石壳体内δ~(13)C值偏负,δ~(13)C与δ~(18)O的变化并无相关关系;而咸水湖的碳酸盐岩或钙质壳体中δ~(13)C偏正,δ~(13)C与δ~(18)O的变化具相关性。 富藻沉积层是中国近海盆地早第三纪古湖发育成熟期高生产力的直接证据。无论是矿化度很低的淡水湖或是矿化度较高的咸水湖都可以形成富藻沉积层。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和渤海海区早第三纪古湖高生产力期都在始新世到早渐新世。这一时期中国东部气候相对暖湿,古湖较富营养,浮游植物繁盛,乃至勃发,从而大量产出富氢有机质,为湖相富油源沉积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在以浮游植物为主的有机质物源条件下,只要湖底保存条件有利,即可形成无定形有机质组合。珠江口盆地的文昌组,北部湾盆地的流二段至涠洲组,渤海海区的沙河街组和东营组中、下部都含较丰富的无定形有机质。湖相沉积物中无定形有机质含量高反映了当时湖底缺氧条件的存在。浮游藻类相对丰度和无定形有机质含量高值可作为富油源条件的替代性标志。珠江口盆地东部的惠州和陆丰凹陷、恩平凹陷、西江凹陷,西部的文昌C凹陷,北部湾盆地的涠西南、乌石、迈陈凹陷,渤海的渤中凹陷、辽东湾南部、黄河口凹陷、沙南凹陷都显示了富油源条件的存在。 将古湖泊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结合,运用有机相分析方法研究烃源岩,使烃源岩评价实现了从“点”到“面”的跨越。在渤中凹陷对此进行了初步尝试。结果表明,渤中凹陷沙三段和东下段均为有效的烃源岩,而东下段烃源岩显得更为重要。
【学位单位】:同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2
【中图分类】:P736.2
【部分图文】:

示意图,气候带,新生代,地形


的古地理环境变迁,包括地形、气候等各方面的巨变(图2一1)。研究发现,中国在始新世以来经历了地形、气候、构造等各方面的巨变:原来略为西倾的大陆变为强烈东倾,发生了地形倒转(图2一1B);原来的行星风系变为季风风系,使横贯东西的干旱带退后西北(图2一IA);原来东部的裂谷盆地,变为整体沉降(图2一lC)(汪品先,1998)。随着季风降雨和东倾地形,出现了大江东流的河系格局。在此之前,早第三纪、特别是始新世的自然环境,与现在形成强烈的对照。始新世和渐新世时,裂谷作用造成了中国东部众多的深水湖盆,包括今天渤海湾周围和南海北部陆架在内。当时渤海湾的湖群面积可达十余万平方公里,纵然还小于现代的北美五大湖湖群(合计面积逾二十万平方公里)

中国近海,沉积盆地,构造背景,邻区


我国近海范围内,新生代期间形成了10个沉积盆地,自北而南为:渤海湾盆地(本文仅指海域部分,下同,除非特别指明)、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和莺歌海盆地(图2一4)。这些盆地的形成、演化、改造以及相应的沉积环境,与盆地的基底构造、所处的板块构造背景、区域构造背景及深部地质背景密切相关。这里主要讨论中国近海中新生代板块构造背景及其对盆地形成与改造的控制作用,阐述早第三纪裂陷幕及盆地分布特征。2.1.2.1前印支期构造格局中国近海盆地区是中国东部大陆各构造单元向东、向南的自然延伸部分(图2一4),在印支期之前经历过复杂的构造演化,造成新生代盆地基底在南北方向上具有显著的分块性。自北而南依次是中朝板块(渤海湾盆地及北黄海盆地基底)、扬子板块(南黄海北部盆地及苏北南黄海南部盆地基底)、华夏板块(东海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东部〕基底)、华南板块(珠江口盆地[西部]、琼东南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东北部」基底)、印支板块(莺歌海盆地[西南部〕基底)(邱中建、龚再升,1999)。这些板块自太古代经元古代到三叠纪期间,经历过复杂的发生、发展、拼合、裂离和再拼合的构造历史,从古地磁资料看,这些板块还发生过大规模的漂移。在古生代末的总体构造轮廓为:中朝板块之北为内蒙一东北地槽区

示意图,亚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特提斯


自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兴起以来,人们把西太平洋边缘及沿岸中新生代盆地形成与板块运动相联系,提出这些盆地的形成,是亚洲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澳板块运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图2一5)。r‘、、_一l侧)加肠太太平洋 ...洲洲城、 、------一。子子七平俘内长拢转名晚妞日用I.映翻度招局用点吮段示图2一5太平洋板块与特提斯一亚洲板块演化示意图(据Hilde等,1977)在全球板块构造格局中,中国近海盆地分布区属于环太平洋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新生代期间西太平洋边缘发育了超巨型俯冲带,及相伴生的深海沟和岛弧,包括日本一硫球岛弧等(图2一4)。弧后扩张则形成了一系列边缘海如东海和日本海(图2一4)。南海的形成除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外,还受控于印度洋板块的向北俯冲。一些学者认为后者对南海形成演化的影响可能更为重要 (Tapponnieretal.,1982, 1986)。中国近海的沉积盆地大部分在边缘海范围,部分则属于陆内海和海湾,如渤海湾、北部湾和北黄海盆地。其形成与这些板块之相对运动直接相关。海洋调查和己获得的古地磁资料表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宏文,钱凯;深湖相泥岩的成因类型和组合演化[J];沉积学报;1990年03期

2 王慧中,盛蔚,舒小辛,刘青春,司志华,李云新;东营凹陷牛38井沙三中上段红灰韵律层中的环境信息[J];沉积学报;1996年01期

3 汪品先;亚洲形变与全球变冷──—探索气候与构造的关系[J];第四纪研究;1998年03期

4 汪品先;探索气圈与水圈变化过程的地质科学[J];地球科学进展;1991年06期

5 周祖翼,丁晓,廖宗廷,金性春;边缘海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对中国东南地质研究的启示[J];地球科学进展;1997年01期

6 朱伟林,王国纯;中国近海前新生代油气勘探新领域探索[J];地学前缘;2000年03期

7 马杏垣;吴正文;谭应佳;郝春荣;;华北地台基底构造[J];地质学报;1979年04期

8 郭令智;施央申;马瑞士;;西太平洋中、新生代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构造的形成及演化[J];地质学报;1983年01期

9 濮培民;屠清瑛;王苏民;;中国湖泊学研究进展[J];湖泊科学;1989年01期

10 孙顺才;王苏民;郑长苏;;中国湖泊地貌与湖泊沉积学研究概况[J];湖泊科学;1989年01期



本文编号:28653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653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b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