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25ka以来冲绳海槽古海洋环境演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7 19:13
   本文以取自冲绳海槽南部的MD05-2908岩心以及冲绳海槽北部的PC-1岩心为研究材料,通过AMS~(14)C测年技术、粒度分析、浮游有孔虫群落组合、氧碳同位素等综合指标分析,建立了两岩心的年代模型,对区域性海洋环境事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阐述了高频气候事件在冲绳海槽地区的响应特点,并恢复和重建了25ka以来冲绳海槽的古环境。 结果表明,中晚全新世存在五次快速沉积事件,该快速沉积事件可能同陆源输入物质的增加有关,并同中晚全新世洪水爆发存在着某种联系。其中6790aBP~4000aBP,对应于全新世气候适宜期,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为洪水的爆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4000aBP~1100aBP期间沉积速率相对稳定,洪水爆发的频率相对较小;1100aBP~,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强,洪水爆发的频率大大增加,也大大地影响了冲绳海槽南部海区的初级生产力和表层海水氧同位素。 对浮游有孔虫属种的Q型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中晚全新世以来,影响冲绳海槽南部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两个:黑潮暖流和冲淡水。6790~4000aBP期间,黑潮流在呈现稳步增强的趋势;4000aBP~3000aBP,黑潮暖流强度减弱或者发生明显东偏,冲淡水影响增强;3000aBP以后,黑潮强度逐渐增强,1650aBP~为中晚全新世以来黑潮活动最强的时期,其中在600aBP和140aBP存在低值,黑潮流短暂减弱。普林虫低值事件发生时间在冲绳海槽南部进一步明确为3900~2800aBP,持续时间为1100a,该事件的发生可能与东亚冬季风加强有关。 中全新世以来控制台湾东北海域海洋环境演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海洋流场(即陆架冲淡水与黑潮暖流)和东亚季风。7000aBP~3800aBP,海洋环境的变化主要受控于陆架冲淡水和黑潮暖流,从6000aBP开始,东亚冬季风开始增强,到3800aBP~3500aBP,持续增强的东亚冬季风取代陆架冲淡水和黑潮暖流成为台湾东北海域海洋环境变化的主控因子。3500aBP~1100aBP,东亚冬季风仍然是控制台湾东北海域海洋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在此期间的3500aBP~1650aBP东亚冬季风逐步减弱,而在1650aBP~1100aBP期间东亚季风又开始逐步增强。1100aBP~350aBP,随着黑潮暖流和陆架冲淡水的交替增强,以黑潮暖流和陆架冲淡水为主要内容的海洋流场对台湾东北海域海洋环境演化起主导作用。350aBP以后,伴随着东亚冬季风的增强,冬季风重新成为海洋环境的主要控制因素。 末次冰期以来高频气候事件在冲绳海槽北部地区产生了响应,在PC-1岩心中发现了H2、H1以及YD事件留下的印记,在氧碳同位素、浮游有孔虫属种以及表层海水古温度上都有所体现,进一步表明了高频事件的全球效应。 位于九州岛西南部的冲绳海槽北部海区终年存在一个稳定的冷涡——上升流。24.2kaB.P.左右,冲绳海槽北部上升流活动强烈,在此之后至14.5kaB.P.之前的末次冰期,上升流活动逐步减弱,上升流强弱变化主要受东海陆架水的驱动。14.5kaB.P.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黑潮暖流对冲绳海槽影响逐步增强,上升流活动主要受控于黑潮暖流的变化。黑潮暖流的快速增强较容易导致上升流活动的发育。 对位于冲绳海槽的13个沉积柱状岩心的氧同位素以及斜室普林虫百分含量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LGM期间,在全球范围变冷和海平面下降的背景下,受控于北赤道流减弱,黑潮强度变弱,在北上的过程中流经发生了较大的弯曲。由于琉球-台湾陆桥的存在,主流轴向NE方向发生了偏移并从琉球群岛外侧经过,然后在宫古岛与冲绳岛之间水道重新进入冲绳海槽。黑潮流在北上的过程中分为东北分支和西北分支,受冰盛期海平面下降及地理因素等的影响,西北支流穿越日本东南部与屋久岛之间水道,最终黑潮支流在日本东南部重新汇聚而进入西北太平洋。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P73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0 引言
    1.1 古海洋学与过去气候变化研究
    1.2 冲绳海槽黑潮流系末次冰盛期以来的古海洋学研究进展
    1.3 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研究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地理位置、地形和构造特征
        2.1.2 沉积特征
    2.2 区域环流特征和水文背景
        2.2.1 区域环流特征
        2.2.2 水文环境
    2.3 区域气候地理环境
        2.3.1 东亚季风
        2.3.2 台湾岛气候地理
第3章 研究材料及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方法
        3.2.1 氧碳同位素分析
        3.2.2 微体古生物分析
        3.2.3 粒度分析
        3.2.4 时间频谱分析
        3.2.5 AMS14C 测年技术
第4章 结果
    4.1 年代地层与沉积速率
        4.1.1 MD05-2908岩心
        4.1.2 PC-1岩心
    4.2 氧同位素地层
        4.2.1 MD05-2908岩心
        4.2.2 PC-1岩心
    4.3 PC-1 岩心δ13C变化
    4.4 浮游有孔虫群落特征
        4.4.0 引言
        4.4.1 MD05-2908岩心浮游有孔虫生物群落
        4.4.2 PC-1岩心浮游有孔虫群落特征
    4.5 上层水体结构
        4.5.0 引言
        4.5.1 MD05-2908岩心古垂直水体结构变化
        4.5.2 PC-1岩心古垂直水体结构变化
第5章 讨论
    5.1 冲绳海槽南部快速沉积事件
    5.2 中晚全新世古黑潮演化
    5.3 台湾东北海域7000a B.P.以来海洋环境的演化:浮游有孔虫群落组合和垂直水体结构证据
        5.3.0 前言
        5.3.1 讨论
        5.3.2 小结
    5.4 表层海水古温度记录
        5.4.0 引言
        5.4.1 MD05-2908岩心表层海水古温度
        5.4.2 PC-1岩心表层海水古温度
        5.4.3 中晚全新世以来表层海水古温度演化
        5.4.4 中晚全新世以来表层海水古温度演化及与东亚季风的关系
    5.5 冲绳海槽南部7000aBP以来的古生产力记录
    5.6 高频气候事件在冲绳海槽地区的沉积响应
        5.6.0 前言
        5.6.1 末次冰期高频事件在PC-1岩心中的沉积记录
        5.6.2 末次冰消期及以后高频事件在PC-1岩心中的沉积记录
    5.7 冲绳海槽北部 25ka 以来上升流的演化
        5.7.0 引言
        5.7.1 讨论
        5.7.2 小结
    5.8 末次冰盛期(LGM)黑潮主流轴的变动: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和氧同位素证据
        5.8.0 前言
        5.8.1 材料与方法
        5.8.2 结果
        5.8.3 讨论
        5.8.4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就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毓祥,李兴宰,赵哲,李载学;东海东北部春季若干重要水文结构的分析[J];东海海洋;1997年04期

2 朱诚,于世永,张兵,赵宁羲,严苏宁,王郡玉,任黎秀;南京宝华山地区全新世沉积环境研究[J];地理科学;1997年03期

3 何华春,王颖,李书恒;长江南京段历史洪水位追溯[J];地理学报;2004年06期

4 黄润,朱诚,郑朝贵;安徽淮河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对新石器遗址分布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5年05期

5 朱诚,于世永,卢春成;长江三峡及江汉平原地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异常洪涝灾害研究[J];地理学报;1997年03期

6 吴建民;长江三角洲史前遗址的分布与环境变迁[J];东南文化;1988年06期

7 高金耀;汪俊;杨春国;张涛;谭勇华;;冲绳海槽弧后张裂构造及其动力机制讨论[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4期

8 王吉良;冲绳海槽北部全新世温跃层深度的变化[J];第四纪研究;1998年03期

9 吴文祥,葛全胜;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J];第四纪研究;2005年06期

10 陈建芳,郑连福;古海洋、古气候研究的新工具[J];地球科学进展;199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常凤鸣;冲绳海槽晚更新世——全新世的古环境演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2 田军;南海ODP1143站有孔虫稳定同位素揭示的上新世至更新世气候变化[D];同济大学;2002年

3 南青云;25k a B.P.以来黑潮流域古环境演化对高频全球变化事件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4 李传顺;冲绳海槽西南端中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特征及其物源与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本文编号:28878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878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d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