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南海和北极海域海洋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5 16:04
  为了对南海和北极海域海洋沉积物物质来源和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研究,应用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采用现代分析技术手段对南海和北极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应用海洋沉积物污染元素评价方法(地质累积指数法和富集因子法)对南海和北极海域海洋沉积环境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通过对南海和北极海域海洋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的全面研究,获得如下结论和认识:(1)南海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含量从深海盆区到陆架区呈由大到小的变化规律,与中国大陆沉积物接近,具有明显的“亲陆性”。北极楚科奇海微量元素在中间采样站位值较低,而离陆较近的周围采样站位有着较高的含量,受陆源物质输入影响明显。白令海由于水深较深,各微量元素在其海域的分布较复杂。相关系数分布结果说明沉积物的物源组成较为接近,沉积物在风化迁移过程中所受的分异作用较小,这与研究区的低温环境、化学风化作用弱相一致。(2)南海北部陆架区、中南半岛中东部和加里曼丹岛西北部沿大陆区域稀土元素富集,西南部巽他陆架和东南部岛礁区以及中、西沙附近区域∑REE较低。稀土元素示踪结果表现出“亲陆性”,反映出主要来自陆源。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中∑RE...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2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南海和北极海域海洋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研究


一1南海位置图(据Martin等,2001)

海底地貌图,南海


和橄榄岩等,属大洋型地壳(硅镁图3一1一2南海海底地貌图(据Martin等,2001)壳),其上堆积生物壳屑软泥为主,沉积层较薄。上图为南海海底地貌图(图3一1一2)。南海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汇地带。地质作用复杂,岩浆活动强烈,构造运动频繁,形成了不同的地貌形态和来源复杂、类型多样的海底沉积物。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作为大陆与大洋的接合部和相互作用带,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构造环境,特殊的洋流作用,决定了其沉积环境的复杂性和沉积物质来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近年来不少学者从同位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粒度等方面对南海沉积物进行了研究。3.1.2北极研究区概况如图3一1一3所示的,研究区为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的一部分,研究区为白令海(BeringSea)、楚科奇 海(ChukelliSea)。

航线图,北极科学考察,航线,水深


106“~120aE海域,用大洋50型采泥斗采集洋底0~30cm的混合样品作为表层样。共采集50多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水深分布25m~4316m,大部分样品水深在15O0m~400om之间。采样站位分布参见图3一2一1。表层沉积物样号、水深、经纬度分布、岩性等见表3一2一1。样品采集、处理及保存按《海洋调查规范》 (GB/T13909一92)的要求进行。样品在8。℃烘干,研磨至200目备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海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的丰度及其空间变化[J]. 朱赖民,高志友,尹观,许江.  岩石学报. 2007(11)
[2]马里亚纳海槽扩张轴(中心)玄武岩铂族元素特征[J]. 曹志敏,安伟,周美夫,郑建斌,漆亮.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05)
[3]铂族元素在地壳、岩石和沉积物中的分布[J]. 迟清华,鄢明才.  地球化学. 2006(05)
[4]云南白马寨铜镍硫化物矿床铂族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对矿床成因的制约[J]. 王生伟,孙晓明,石贵勇,熊德信,翟伟.  地质学报. 2006(09)
[5]长江水系沉积物碎屑矿物组成及其示踪意义[J]. 王中波,杨守业,李萍,李从先,蔡进功.  沉积学报. 2006(04)
[6]杭州西湖与运河沉积物铅同位素组成及其示踪意义[J]. 路远发,陈好寿,陈忠大,杨红梅,顾明光,马丽艳,梅玉萍.  地球化学. 2006(04)
[7]沉积物金属元素变化的粒度效应——以太湖沉积岩芯为例[J]. 刘恩峰,沈吉,朱育新.  湖泊科学. 2006(04)
[8]东海陆架EA01孔沉积物常微量元素变化及其意义[J]. 熊应乾,刘振夏,杜德文,余华,李双林.  沉积学报. 2006(03)
[9]武汉市墨水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与防治对策[J]. 苏春利,王焰新.  矿物岩石. 2006(02)
[10]珠江磨刀门河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其分布特征[J]. 杨蕾,李春初,田向平.  生态环境. 2006(03)

博士论文
[1]南海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指示[D]. 高志友.成都理工大学 2005
[2]北冰洋西部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D]. 陈志华.中国海洋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东海外缘沉积物来源的判识分析[D]. 林晓彤.中国海洋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8997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997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c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