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态陆源有机物在长江和东海陆架区的迁移和埋藏——以木质素为例
发布时间:2024-02-23 13:33
本论文以木质素作为主要手段,研究了颗粒态陆源有机物在长江、长江口和东海陆架区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分布规律和迁移变化的时空特征。样品主要包括:2003年和2006年长江流域考察所采集的植物、土壤、沉积物和悬浮颗粒物样品,2003年6月到2006年10月徐六泾每月定点观测所采集的悬浮颗粒物样品,2002年9月东海陆架区调查所采集的长江口柱状沉积物样品,2003年9月东海陆架区调查所采集的悬浮颗粒物样品以及2005年8月、2006年6月和10月三个航次在长江口采集的悬浮颗粒物样品。所有样品主要进行了元素和稳定同位素分析,以及木质素参数测定;少量长江流域样品进行了木质素单体碳稳定同位素的测定。 长江流域的植物和土壤具有较强的流域特征。植物具有较宽的C/V(木质素单体中肉桂基酚类与香草基酚类的比值)vs.S/V(木质素单体中紫丁香基酚类与香草基酚类的比值)范围,不仅可以区分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还可进一步分辨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以及湿生植物和非湿生植物。随着与河口距离的增加,土壤中木质素含量降低且降解程度增大;与北支河流的土壤相比,南支的土壤OC%较高,δ13C值较正且木...
【文章页数】:1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陆源有机物在河口和陆架区的迁移和埋藏
1.2. 陆源有机物向海输送的研究方法
1.3. 木质素的示踪研究
1.4. 本论文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长江流域
2.2. 长江口
2.3. 东海
第3章 长江流域植物和土壤的木质素特征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颗粒态陆源有机物在长江中的迁移特征和季节变化
4.1. Introduction
4.2. Materials and Method
4.3. Results
4.4. Discussion
4.5. Conclusion
第5章 颗粒态陆源有机物在长江口的迁移
5.1. 前言
5.2.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5.3. 结果分析
5.4. 讨论
5.5. 结论
第6章 长江口柱状沉积物中陆源有机物的埋藏
6.1. 前言
6.2. 样品采集和实验方法
6.3. 结果分析
6.4. 讨论
6.5. 结论
第7章 颗粒态陆源有机物在东海陆架区水体中的迁移
7.1. 前言
7.2. 研究区域和方法
7.3. 结果
7.4. 讨论
7.5. 结论
第8章 总结
8.1. 颗粒态陆源有机物在长江和东海陆架区的迁移埋藏特征和通量估算
8.2. 回顾与展望
8.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主要缩略词
附录2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和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致谢
本文编号:3907568
【文章页数】:1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陆源有机物在河口和陆架区的迁移和埋藏
1.2. 陆源有机物向海输送的研究方法
1.3. 木质素的示踪研究
1.4. 本论文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长江流域
2.2. 长江口
2.3. 东海
第3章 长江流域植物和土壤的木质素特征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颗粒态陆源有机物在长江中的迁移特征和季节变化
4.1. Introduction
4.2. Materials and Method
4.3. Results
4.4. Discussion
4.5. Conclusion
第5章 颗粒态陆源有机物在长江口的迁移
5.1. 前言
5.2.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5.3. 结果分析
5.4. 讨论
5.5. 结论
第6章 长江口柱状沉积物中陆源有机物的埋藏
6.1. 前言
6.2. 样品采集和实验方法
6.3. 结果分析
6.4. 讨论
6.5. 结论
第7章 颗粒态陆源有机物在东海陆架区水体中的迁移
7.1. 前言
7.2. 研究区域和方法
7.3. 结果
7.4. 讨论
7.5. 结论
第8章 总结
8.1. 颗粒态陆源有机物在长江和东海陆架区的迁移埋藏特征和通量估算
8.2. 回顾与展望
8.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主要缩略词
附录2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和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致谢
本文编号:39075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90756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