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载体负载Cu-Co基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混合载体负载Cu-Co基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本文对铜钴基催化剂上合成气制备低碳混合醇反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载体的制备工艺、铜钴元素的摩尔比例、Cu-Co/ZSM-5/Al2O3催化剂载体的混合比例以及ZSM-5的硅铝比等因素对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并用低温Ar物理吸-脱附、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CO程序升温脱附(CO-TPD)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组成及性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了催化剂的构效关系。对优选的Cu-Co/ZSM-5/A1203混合载体催化剂进行了动力学研究,优化了反应条件等工艺参数,获得了反应动力学相关信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对催化剂中铜钴配比的调变,发现随着催化剂中Cu含量的增加,CO转化率先增大后减小,C2+醇的含量也先增大后减小。铜钴比为0.4时为最佳,合成气中CO的转化率16.47%,反应产物中C2+醇类的选择性34.25%。(2) 对铜钴基催化剂制备方法的研究,发现Cu-Co/ZSM-5/Al2O3混合型载体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要优于单一载体催化剂、Cu-Co/ZSM-5/SiO2混合型载体催化剂以及ZSM-5@Cu-Co/Al2O3核壳型载体催化剂。(3) 通过对Cu-Co/ZSM-5/Al2O3混合型载体催化剂载体混合比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当ZSM-5/Al2O3比例为1时,CO的转化率与C2+醇的选择性均达到最大值,表征结果显示ZSM-5/Al2O3混合载体催化剂主要从载体结构和对活性组分相互作用上改变了催化反应的性能:(a)混合载体改变了载体孔道结构,抑制了表面团聚现象并有效地控制力载体表面物种整体尺寸;(b)混合载体改变了表面活性物种的化学状态。两者共同作用促进了催化反应性能的提升。(4) 通过对ZSM-5不同硅铝比的Cu-Co/ZiAi混合型载体催化剂进行研究,结果发现ZSM-5的Si/Al比为50时的催化反应性能最为优越,且Si/Al比的改变对催化剂载体也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影响:(a)影响了载体的结构,影响了孔道结构以及活性组分的分散情况;(b)载体的改变使得活性组分在载体上的化学状态发生改变。结合载体混合比例研究结果得出,当ZSM-5的Si/Al=50的Cu-Co/Z1A1混合型载体催化剂的CO转化率和C2+醇类选择性分别达到21.31%和41.80%。(5) 通过对反应的动力学的研究,我们通过调变不同的空速和催化剂粒径来消除内外扩散对动力学的干扰。并对反应活化能和对应的H2和CO反应级数拟合,得到甲烷的表观活化能为553.97 kJ·mol-1,甲醇的表观活化能为404.38 kJ·mol-1,乙醇的表观活化能为435.62 kJ·mol-1, CO2的表观活化能为305.49 kJ·mol-1。
【关键词】:铜钴催化剂 混合载体 合成气 混合醇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5
- 第一章 绪论15-26
- 1.1 引言15
- 1.2 合成气制低碳混合醇催化剂研究概况15-17
- 1.2.1 MoS_2-M-K体系(Sygmol工艺)16
- 1.2.2 Cu-Co-M-K体系(IFP工艺)16
- 1.2.3 Zn-Cr-K体系(MAS工艺)16
- 1.2.4 Cu-Zn-Al-K体系(Octamix工艺)16-17
- 1.3 合成低碳醇的化学反应17-18
- 1.3.1 合成低碳醇的反应17
- 1.3.2 生成混合醇涉及的副反应17-18
- 1.4 合成气制备混合醇Cu-Co基催化剂的研究近况18-24
- 1.4.1 Cu、Co负载比例的影响18-19
- 1.4.2 催化载体的选择19-21
- 1.4.3 催化剂助剂的选择21
- 1.4.4 制备方法的影响21-22
- 1.4.5 活性中心及催化反应机理22-24
- 1.5 选题的意义与依据24
- 1.6 课题研究内容24-26
- 第二章 实验部分26-33
- 2.1 实验药品26-27
- 2.2 实验主要仪器及装置27
- 2.3 催化剂制备27-29
- 2.3.1 Cu-Co/Al_2O_3及Cu-Co/ZSM-5催化剂的制备27-28
- 2.3.2 Cu-Co/ZSM-5/Al_2O_3混合型载体的制备28
- 2.3.3 Cu-Co/ZSM-5/SiO_2混合型载体催化剂的制备28
- 2.3.4 ZSM-5@Cu-Co/Al_2O_3核壳型载体催化剂的制备28-29
- 2.4 催化剂性能评价29-30
- 2.4.1 催化反应评价装置29-30
- 2.4.2 催化剂评价方法30
- 2.5 产物分析与计算30-31
- 2.6 催化剂的表征31-33
- 2.6.1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31
- 2.6.2 X射线衍射(XRD)31
- 2.6.3 低温Ar物理吸附脱附(BJH&HK)31
- 2.6.4 高倍投射电子显微镜(TEM)31
- 2.6.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31-32
- 2.6.6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32
- 2.6.7 CO程序升温脱附(CO-TPD)32-33
- 第三章 混合载体催化剂的研究33-54
- 3.1 Cu、Co活性组分负载量的优化33-35
- 3.2 催化载体的选用35-38
- 3.3 ZSM-5/Al_2O_3载体的混合比的研究38-47
- 3.4 不同Si/Al比的ZSM-5的混合载体的研究47-53
- 3.5 本章小结53-54
- 第四章 Cu-Co/ZSM-5/Al_2O_3催化剂的动力学研究54-66
- 4.1 外扩散影响的排除54
- 4.2 内扩散影响的排除54-55
- 4.3 动力学实验55-64
- 4.4 本章小结64-66
- 结论66-67
- 参考文献67-71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慧娟;钙催化剂负载步骤对蒸汽气化过程改性李壳活性炭多孔结构的影响[J];林产化工通讯;1999年06期
2 魏昭彬,赵秀阁,辛勤;双组分过渡金属氮化物催化剂Ⅱ.催化性能[J];催化学报;2000年04期
3 张阿方;聚合物支载的有机催化剂 Ⅱ.手性有机催化剂[J];高分子通报;2005年06期
4 陈鹏;彭峰;;纳米金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工业催化;2009年04期
5 陆耘,陈移山,符若文,曾汉民;以活性碳纤维为载体的催化剂对NO的催化还原作用──二.镍系催化剂[J];离子交换与吸附;1994年01期
6 李桂花,王洪义,李铭岫;甲基丙烯醛氧化酯化制甲基丙烯酸甲酯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J];应用化学;2005年07期
7 陆耘,,陈移山,符若文,曾汉民;以活性碳纤维为载体的催化剂对NO的催化还原作用──一.铜系催化剂[J];离子交换与吸附;1994年01期
8 王莹;侯党社;韩丽萍;马红竹;;钒改性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J];价值工程;2012年33期
9 松本英之;沈松源;;水蒸汽转化催化剂的劣化和寿命预测[J];北京化工学院学报;1980年02期
10 塔娜;沈岳年;王成;张雁冰;齐和日玛;;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对室内空气中甲醛的去除[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金化;李栋梁;周光远;;多孔聚合物微球在烯烃催化剂负载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京刚;王悦;康静娜;尹世磊;;BaZrO_3催化剂的制备及负载后催化氧化NO的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3 赵育榕;车春霞;谭都平;;LY-C_2-02催化剂催化性能综合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4 赵育榕;谭都平;景喜林;车春霞;;LY-C_2-02催化剂催化性能综合分析[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年会、第七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思华;王亚明;缪应菊;史晓杰;;非贵金属铜系催化剂上氧化CO的研究进展[A];第五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与应用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6 唐博;吕仁庆;项寿鹤;;纳米Pd/Al_2O_3催化剂的表征及其应用[A];中国化工学会2003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罗鸽;闫世润;乔明华;范康年;;载体对RuSnB催化剂乳酸乙酯加氢制1,2-丙二醇性能的影响[A];中国化工学会2005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吕高明;陈献;汤吉海;崔咪芬;乔旭;;氯化氢氧化Ce-Cu-K/Y催化剂负载量对活性的影响及表征分析[A];第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黄传敬;金燕仙;伊晓东;翁维正;万惠霖;;VTeO/SiO_2催化剂的激光拉曼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研究[A];全国第13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玉龙;王刚;王斯晗;陈谦;张德顺;张宝军;;α-双亚胺Ni(Ⅱ)催化剂的聚合反应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成丽;新型多孔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源环境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3年
2 刘娟;基于碳基纳米材料的催化剂的设计[D];苏州大学;2015年
3 黄征;有机体系锂空气电池纳米氧还原电催化材料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明宇;CO_2加氢合成甲醇Cu-Zn-Zr-O催化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田新龙;基于过渡金属氮化物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氧还原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宁小媚;氮掺杂纳米碳负载Pt催化剂的结构调控与催化氧化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7 田斐;可见光分解水制氢催化剂ZnIn_2S_4的改性及其Z型体系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代胜瑜;链行走催化剂在烯烃聚合和共聚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9 闫新华;镍的二亚胺催化剂催化乙烯和α-烯烃的聚合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10 胡宗敏;以二价金属钌的多吡啶络合物为催化剂催化氧化有机化合物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广环;铁系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在DMC合成中的应用[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谭方关;超临界甲醇中磁性催化剂液化木质素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史冉冉;碱性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电化学制备及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张涛;氯化镁/蒙脱土复合载体铁系催化剂的制备及乙烯聚合[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5 顾楠楠;热解钴酞菁催化剂降解染料及选择性催化氧化环己烯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6 肖丽;分子筛负载钙钛矿型催化剂催化燃烧VOCs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7 王君;液相还原法制备Pt-Sn/γ-Al_2O_3催化剂用于丙烷脱氢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8 梁祺;异丁烷脱氢流化床催化剂制备工艺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9 路亭亭;负载型金催化剂及金—银双金属催化剂低温条件下催化尾氯脱氢性能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10 韩武刚;SBA-16负载金属簇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015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001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