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酸适配体的17β-雌二醇检测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核酸适配体的17β-雌二醇检测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核酸适配体 纳米金 共振散射法 比色法 荧光法
【摘要】:当下,雌激素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7β-雌二醇是一种雌性活性最为强烈的雌激素。然而,目前针对17β-雌二醇的检测方法,虽然有较低的检测限和较好的灵敏度,但是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难以满足实际样品的现场-实时定量检测。本论文基于核酸适配体-纳米金开发了三种新型的生物传感检测体系来实现对17β-雌二醇的检测,主要结果如下:(1)共振散射光谱法:利用氯化钠可控制纳米金的聚合程度,再结合共振散射光谱技术构建一种生物传感器的方法,该方法的检测限达到1.26 nM,并且应用到牛奶样品的添加回收实验中,平均回收率在93.9%~108.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4.6%-6.1%之间;(2)比色法:基于核酸适配体、纳米金、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开发了一种比色传感器。该方法的检测限为1.96nM,通过采集自来水和河水进行添加回收实验,平均回收率在95.3%~115.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6%-8.6%之间;(3)荧光法:基于核酸适配体,利用纳米金来淬灭罗丹明B的荧光,从而构建了一种类似于信号放大的荧光传感体系。该方法的检测限为0.51 nM,另外,通过水溶液中混合样品的添加回收实验,得到样品的添加回收率范围在94.26%~117.1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范围在0.049%~0.73%之间。研究结果表明,本论文开发的三种新型的生物传感器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等优点,可为进一步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核酸适配体 纳米金 共振散射法 比色法 荧光法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57.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17β-雌二醇的简介与危害10-12
- 1.1.1 17β-雌二醇的简介10
- 1.1.2 17β-雌二醇的危害10-12
- 1.2 17β-雌二醇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12-14
- 1.2.1 传统检测法12-13
- 1.2.2 免疫分析法13-14
- 1.2.3 电化学法14
- 1.3 基于核酸适配体-纳米金在分析检测领域中的应用14-16
- 1.3.1 基于核酸适配体-纳米金检测金属离子15
- 1.3.2 基于核酸适配体-纳米金检测抗生素15-16
- 1.3.3 基于核酸适配体-纳米金检测有机小分子16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6-17
- 1.4.1 研究的目的16
- 1.4.2 研究的意义16-17
- 第2章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非标记AuNPs共振散射光谱法检测17β-雌二醇17-30
- 2.1 引言17-18
- 2.2 实验材料18-19
- 2.2.1 主要试剂18-19
- 2.2.2 主要仪器19
- 2.3 实验方法19-21
- 2.3.1 纳米金的合成19-20
- 2.3.2 牛奶样品的前处理20
- 2.3.3 17β-雌二醇的检测20
- 2.3.4 核酸适配体和AuNPs的表征20-21
- 2.3.5 添加回收实验21
- 2.4 结果与讨论21-29
- 2.4.1 检测原理21-22
- 2.4.2 圆二色光谱表征22-23
-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23-24
- 2.4.4 检测条件的优化24-26
- 2.4.5 方法的灵敏度26-27
- 2.4.6 方法的特异性27-28
- 2.4.7 牛奶样品添加回收率检测28-29
- 2.5 小结29-30
- 第3章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聚集AuNPs比色法检测17β-雌二醇30-43
- 3.1 引言30
- 3.2 实验材料30-32
- 3.2.1 主要试剂30-32
- 3.2.2 主要仪器32
- 3.3 实验方法32-34
- 3.3.1 纳米金的合成32
- 3.3.2 检测条件的优化32-33
- 3.3.3 17β-雌二醇的检测33
- 3.3.4 核酸适配体、CTAB和AuNPs的表征33-34
- 3.3.5 添加回收实验34
- 3.4 结果与讨论34-42
- 3.4.1 检测原理34-35
- 3.4.2 圆二色光谱表征35-36
- 3.4.3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36-37
- 3.4.4 检测条件的优化37-39
- 3.4.5 方法的灵敏度39-40
- 3.4.6 方法的特异性40-42
- 3.4.7 添加回收率实验42
- 3.5 小结42-43
- 第4章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AuNPs淬灭罗丹明B荧光法检测17β-雌二醇43-57
- 4.1 引言43
- 4.2 实验材料43-45
- 4.2.1 主要试剂43-45
- 4.2.2 主要仪器45
- 4.3 实验方法45-47
- 4.3.1 纳米金的合成45
- 4.3.2 检测条件的优化45-46
- 4.3.3 17β-雌二醇的检测46
- 4.3.4 AuNPs的表征46-47
- 4.3.5 添加回收实验47
- 4.4 结果与讨论47-55
- 4.4.1 检测原理47-48
- 4.4.2 电子透射电镜表征48-49
- 4.4.3 检测条件的优化49-52
- 4.4.4 方法的灵敏度52-53
- 4.4.5 方法的特异性53-55
- 4.4.6 添加回收率实验55
- 4.5 小结55-57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57-61
- 5.1 研究总结57-59
- 5.1.1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非标记AuNPs共振散射光谱法58
- 5.1.2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聚集AuNPs比色法58-59
- 5.1.3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AuNPs淬灭罗丹明B荧光法59
- 5.2 创新点59-60
- 5.3 展望60-61
- 参考文献61-67
- 致谢67-68
-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68-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巍;贾凌云;;适配体筛选方法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09年03期
2 谢海燕;陈薛钗;邓玉林;;核酸适配体及其在化学领域的相关应用[J];化学进展;2007年06期
3 屈锋;刘允;任肖敏;赵新颖;张经华;;毛细管电泳在核酸适配体研究及核酸适配体筛选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09年Z2期
4 赵强;乐晓春;;核酸适配体亲和色谱的研究进展[J];色谱;2009年05期
5 朱静;黄勇;蒋小平;谭钟扬;蒋健晖;沈国励;俞汝勤;;基于核酸适配体-质粒DNA复合物信号放大的荧光免疫传感技术[J];分析化学;2009年11期
6 ;生物分析中的核酸适配体[J];分析化学;2012年05期
7 李瑜;王源升;于斌;张静秋;董瑞;;核酸适配体在光生化检测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2年14期
8 王周平;张维潇;;适配体及其研究进展[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3年09期
9 ;《核酸适配体手册》[J];分析化学;2013年12期
10 李晓佩;杨良嵘;黄昆;李文松;孙西同;刘会洲;;核酸适配体在生化分离及检测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化工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圣;刘彩云;卢建忠;;基于核酸适配体和酶循环放大的腺苷化学发光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巍;赵新颖;屈锋;;毛细管电泳法筛选蛋白质的核酸适配体的初步研究[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3 杨晓娟;邴涛;梅宏成;上官棣华;;核酸适配体用于手性拆分L型和D型色氨酸[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4 郑冬梅;娄新徽;;一种基于结构开关型适配体的无标记荧光传感法[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薛利云;周小明;邢达;;基于核酸适配体探针和酶辅助荧光信号扩增的等温高灵敏度蛋白检测方法[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6 马文韬;古力;屈锋;;毛细管电泳筛选大肠杆菌适配体的初步研究[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7 梁好均;徐华国;邓伟;;核酸适配体链构象转变的研究[A];2014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4年
8 王晓芳;程琳;耿霞;赵强;;基于适配体修饰的磁珠和量子点荧光法检测凝血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汪海林;章大鹏;;单核苷水平核酸适配体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温桂清;范燕燕;梁爱惠;蒋治良;;核酸适配体纳米金共振散射光谱检测血清中钾离子[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潘文;核酸适配体在医药领域应用前景广阔[N];中国医药报;2010年
2 于洋 田野;蛋白质检测有了新方法[N];吉林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玉坤;基于核酸适配体识别-时间分辨荧光纳米探针的生物毒素检测方法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2 陈霞;功能核酸的筛选及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2年
3 林雪霞;微流控芯片与可控适配体技术用于细胞代谢物分析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4 周庆同;生物相空间中的适配体和药物虚拟筛选[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郭业民;基于适配体传感器的牛奶中抗生素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李菁菁;适配体功能化的荧光纳米探针用于蛋白和细胞传感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于鸽;乙丙肝病毒相互干扰及适配体在肝癌诊断及靶向治疗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6年
8 王成全;基于磁控适配体传感体系的农产品中典型霉菌毒素检测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9 姜红岩;自组装RNA适配体纳米传感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10 胡波;海洋聚醚类毒素基于适配体的检测及生物合成的探索[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月侠;蛋白质寡核苷酸适配体的筛选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金钏;适配体纳米金比色法灵敏度影响因素研究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吕琴;基于荧光标记适配体的荧光各向异性法检测小分子[D];山西大学;2015年
4 高婕;基于适配体的酶分子检测新方法[D];山西大学;2014年
5 吕珍珍;基于核酸适配体的非标记荧光检测方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6 古乐;基于多适配体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的蛋白质检测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7 秦静;基于核酸适配体与氧化石墨烯的荧光传感器对奶制品中β-内酰胺酶的检测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8 许景月;非标记核酸适配体传感器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四环素和多巴胺残留[D];吉林大学;2016年
9 李莹;双酚A和17β-雌二醇的纳米荧光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郑宏儒;核酸适配体光学传感器检测三聚氰胺的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04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004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