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原子数目及官能团对有机氟化合物与DNA毒性作用影响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碳原子数目及官能团对有机氟化合物与DNA毒性作用影响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全氟化合物 氟喹诺酮 DNA 单细胞凝胶电泳 光谱技术 基因毒性
【摘要】: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困扰世界各国发展的瓶颈,因此,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主要来源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干扰生物体的内分泌以及生殖、免疫、神经系统等,造成严重后果。全氟有机化合物中的PFOS就是一类常见的POPs。 DNA是生物体遗传信息“谱图”,与蛋白质的合成和遗传信息的表达有关,在生物的生命活动中作用显著。经研究报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能够造成DNA损伤,引发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等严重问题,甚至导致恶性肿瘤。研究不同碳原子数目和官能团有机氟化合物对DNA的毒性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机氟化合物,是指分子中全部或部分C-H键转化为C-F键的有机化合物。目前,最常见的有机氟化合物主要是全氟化合物(PFAAs)及氟喹诺酮类药物(FQs)两大类。我们选取全氟戊酸(PFPA)、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癸酸(PFDA)这三种碳原子数目不同的PFAAs为研究对象,以小鼠原代肝细胞和小牛胸腺DNA (ctDNA)为靶物质,通过体外模拟生理条件,分别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两个层面研究PFAAs引发DNA损伤的机理,并探究碳原子数目对PFAAs毒性作用的影响。同时,我们选取恩诺沙星(ENFX)为FQs代表化合物,以小牛胸腺DNA (ctDNA)为靶分子,结合PFAAs分子毒性机理,探究官能团对有机氟化合物毒性机理的影响。论文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细胞countviability实验、彗星实验、8-OHdG含量测定及细胞ROS水平测定等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证实,就任何一种PFAAs而言,PFAAs暴露剂量越大,造成的小鼠肝细胞DNA损伤越严重,PFAAs对小鼠肝细胞的毒性存在剂量-效应关系。而在相同染毒浓度下,经过三种碳原子数不同的PFAAs暴露的研究发现,随着PFAAs中碳原子数目的增加,各项彗星指标值显著增加,DNA损伤标记物8-OhdG含量测定的结果与彗星实验一致。证实了PFAAs的碳原子数目与PFAAs的毒性作用存在正相关关系,即碳链越长的PFAAs毒性效应越明显。另外,结合研究结果推断小鼠肝细胞内的DNA损伤可能是由于PFAAs引起小鼠体内氧化应激,导致活性氧物质增加,破坏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最终诱发了DNA的损伤。第二部分:将DNA分子直接暴露于PFAAs下,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猝灭光谱、圆二色谱、ITC、分子模拟等实验方法和手段,在分子水平上探究PFAAs与DNA直接作用机理,建立其作用模型研究发现,PFAAs会导致DNA发生荧光猝灭,随着浓度的增多、碳原子数目的增加,猝灭作用越强烈。通过各种光谱学及热力学手段,我们发现PFAAs与DNA倾向于以沟槽作用相结合,并可以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的方式加强两者的沟槽结合。同时随着碳链长度的增长,结合作用越强。第三部分:选取与上述PFAAs具有不同官能团的FQs代表化合物ENFX,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猝灭光谱、磷酸盐效应和盐效应、ITC、荧光寿命、分子模拟等研究技术和手段,在分子水平上探究ENFX与DNA作用的模式,研究发现,DNA使具有内源荧光的ENFX发生荧光猝灭,随着DNA浓度的增加,猝灭作用越强烈,以静态猝灭模式发生猝灭。就结合模式而言,ENFX与DNA倾向于以嵌插作用相结合,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加强相互作用,这主要与ENFX中含有平面共轭芳香环有关。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氟化合物具有明显的基因毒性,能够影响DNA结构和功能,毒性存在剂量-效应关系。除此之外,经对比研究发现,结构相似、属于同系物的有机氟化合物的毒性主要取决于其碳原子数目,即碳原子数目越多,毒性作用越强。而结构不同的有机氟化合物,其毒性与官能团有关,官能团不同会导致有机氟化合物与DNA的作用模式不同。
【关键词】:全氟化合物 氟喹诺酮 DNA 单细胞凝胶电泳 光谱技术 基因毒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21.1
【目录】:
- 中文摘要11-13
- ABSTRACT13-15
- 符号说明15-16
- 第一章 绪论16-34
- 1.1 有机氟化合物的毒性研究进展16-22
- 1.1.1 有机氟化合物的污染研究现状16-20
- 1.1.2 有机氟化合物的一般毒性机理20-22
- 1.1.2.1 全氟化合物(PFAAs)的毒性机理20-21
- 1.1.2.2 氟喹诺酮类药物(FQs)的毒性机理21-22
- 1.1.3 有机氟化合物毒性评价中存在的问题22
- 1.2 脱氧核糖核酸(DNA)概述22-26
- 1.2.1 DNA的结构23
- 1.2.2 DNA的物理化学性质23-24
- 1.2.3 DNA与小分子的作用模式24-26
- 1.2.3.1 共价结合24-25
- 1.2.3.2 长距组装25
- 1.2.3.3 剪切作用25
- 1.2.3.4 非共价结合25-26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26-31
- 1.3.1 细胞水平26-28
- 1.3.1.1 细胞活力测定26-27
- 1.3.1.2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27
- 1.3.1.3 8-OHdG测定27-28
- 1.3.1.4 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测定28
- 1.3.2 分子水平28-31
- 1.3.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28-29
- 1.3.2.2 荧光光谱法29
- 1.3.2.3 圆二色谱法29-30
- 1.3.2.4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30
- 1.3.2.5 等温量热滴定法30
- 1.3.2.6 分子对接30-31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31-34
- 1.4.1 论文的研究目的31
-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31-32
- 1.4.3 论文的研究意义32-34
- 第二章 细胞水平上探究全氟化合物(PFPA,PFOA,PFDA)对DNA毒性作用的影响34-48
- 2.1 前言34
- 2.2 实验部分34-40
- 2.2.1 实验仪器34-35
- 2.2.2 实验动物35
- 2.2.3 实验试剂35-36
- 2.2.4 实验方法36-40
- 2.2.4.1 肝细胞的获取36
- 2.2.4.2 细胞的染毒与培养36-37
- 2.2.4.3 细胞活力测定37
- 2.2.4.4 单细胞凝胶电泳法37-38
- 2.2.4.5 细胞基因组DNA提取38
- 2.2.4.6 8-OHdG含量测定38-39
- 2.2.4.7 细胞ROS含量的测定39-40
- 2.3 结果与讨论40-46
- 2.3.1 PFAAs对细胞活力影响的研究40-41
- 2.3.2 单细胞凝胶电泳41-43
- 2.3.3 PFAAs诱导细胞内8-OHdG含量变化的探究43-45
- 2.3.4 PFAAs对细胞内ROS含量变化的探究45-46
- 2.4 小结46-48
- 第三章 分子水平上探究全氟化合物(PFPA,PFOA,PFDA)对DNA毒性作用的影响48-62
- 3.1 前言48
- 3.2 实验部分48-51
- 3.2.1 实验仪器48-49
- 3.2.2 实验试剂49
- 3.2.3 实验方法49-51
- 3.2.3.1 荧光发射光谱49-50
- 3.2.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50
- 3.2.3.3 圆二色谱50
- 3.2.3.4 ITC50
- 3.2.3.5 分子对接50-51
- 3.3 结果与讨论51-59
- 3.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51-53
- 3.3.2 荧光猝灭光谱的探究53-55
- 3.3.3 圆二色谱55-57
- 3.3.4 itc57-59
- 3.3.5 分子对接59
- 3.4 小结59-62
- 第四章 分子水平上探究恩诺沙星(ENFX)对DNA毒性作用的影响62-76
- 4.1 前言62
- 4.2 实验部分62-65
- 4.2.1 实验仪器62-63
- 4.2.2 实验试剂63
- 4.2.3 实验方法63-65
- 4.2.3.1 荧光发射光谱63-64
- 4.2.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64-65
- 4.2.3.3 时间-荧光分辨光谱65
- 4.2.3.4 itc65
- 4.2.3.5 分子对接65
- 4.3 结果与讨论65-74
- 4.3.1 ENFX与DNA相互作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65-66
- 4.3.2 DNA对ENFX荧光光谱的探究66-68
- 4.3.3 以中性红为探针,探究ENFX与DNA的结合方式68-69
- 4.3.4 磷酸盐效应和盐效应69-70
- 4.3.5 itc70-72
- 4.3.6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72-74
- 4.3.7 分子对接74
- 4.4 小结74-76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76-80
- 5.1 主要结论76-77
- 5.1.1 细胞水平上探究PFAAs对DNA的毒性作用机理76
- 5.1.2 分子水平上探究PFAAs对DNA结构和功能的影响76-77
- 5.1.3 分子水平上探究ENFX对DNA结构和功能的影响77
- 5.2 论文的创新点77
- 5.3 论文不足及研究展望77-80
- 参考文献80-88
- 致谢88-9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90-91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广超 ,朱俊杰 ,陈洪渊 ,王雪梅 ,陆祖宏;Spectroscopic and Spectroelectrochemical Studies of Interaction of Nile Blue with DNA[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2002年01期
2 张鹏 ,孟继本 ,龙江 ,松浦辉男 ,王永梅;Synthesis of Benzo [α]phenoxazin-5-one Derivativ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DNA[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2002年05期
3 陈绘丽 ,杨频;A Novel Cobalt(III) Mixed-polypyridyl Complex: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DNA Binding[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2002年12期
4 周莉,李树蕾,陈辉,黄可欣,聂毓秀;DNA Damage Effect of Mixed Rare Earth Changle Crossing Placenta Barrier on Rat Embryo[J];Journal of Rare Earths;2003年02期
5 陈婧,康敬万;Interaction between Eu(bpy)_3~(3+) Complex and DNA by Fluorophotometry[J];Journal of Rare Earths;2003年S1期
6 张强;企业DNA:核心竞争力[J];中国石化;2004年06期
7 ;Interaction between DNA with Complex of Eu~(3+)-Rutin by UV-Visible Spectroscopy and Electrochemistry[J];Journal of Rare Earths;2005年04期
8 周春琼,邓先和,杨频;Interaction of Complex of Europium and Hbbimp with DNA[J];Journal of Rare Earths;2005年05期
9 ;Synthesis of a New Cobalt (II) Complex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DNA[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5年04期
10 ;Spectroscopic and Electrochemical Studie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uchsin Basic and DNA[J];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Michael J.Siefkes;Cory O.Brant;Ronald B.Walter;;A novel real-time XL-PCR for DNA damage detection[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Hormonal Regulation and Tumorigenic Role of DNA Methyltransferase[A];2011中国妇产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计划生育与生殖医学学术年会暨生殖健康讲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3 Dongmei Zhao;Fan Jin;Yuli Qian;Hefeng Huang;;Expression patterns of Dnmtl and Dnmt3b in preimplantational mouse embryos and effects of in-vitro cultures on their expression[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内分泌会场(妇科内分泌学组、绝经学组、计划生育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4 姜东成;蒋稼欢;杨力;蔡绍皙;K.-L.Paul Sung;;在聚吡咯微点致动下的DNA杂交行为[A];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白明慧;翁小成;周翔;;联邻苯二酚类小分子作为DNA交联剂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张晔;杜智;杨斌;高英堂;;检测外周血中游离DNA的应用前景(综述)[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周红;郑江;王良喜;丁国富;鲁永玲;潘文东;罗平;肖光夏;;CpG DNA诱导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A];全国烧伤创面处理、感染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EFFECTS OF Ku70-DEFICIENT ON ARSENITE-INDUCED DNA DOUBLE STRAND BREAKS, CHROMOSOMAL ALTERATIONS AND CELL CYCLE ARREST[A];海峡两岸第三届毒理学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5年
9 李经建;冀中华;蔡生民;;小沟结合方式中的DNA媒介电荷转移[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10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evofloxacine Hydrochloride and DNA mediated by Cu~(2+)[A];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2006年年会暨循环经济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袁满;平安:把“领先”作为DNA[N];经济观察报;2006年
2 舒放;编织一个DNA纳米桶[N];医药经济报;2006年
3 闫洁;英两无罪公民起诉要求销毁DNA记录[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4 何德功;日本制成诊断鱼病的“DNA书”[N];农民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张巍巍;DNA样本也能作假[N];科技日报;2009年
6 周斌伟 邹巍;苏州警方应用DNA技术一年侦破案件1887起[N];人民公安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杨天笑;揭秘“神探”DNA[N];苏州日报;2011年
8 第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教授 李福洋;破除法老DNA的咒语[N];东方早报;2011年
9 常丽君;DNA电路可检测导致疾病的基因损伤[N];科技日报;2012年
10 常丽君;效率和质量:“DNA制造业”两大障碍被攻克[N];科技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阳;基于质谱技术的基因组DNA甲基化及其氧化衍生物分析[D];武汉大学;2014年
2 池晴佳;DNA动力学与弹性性质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胡璐璐;哺乳动物DNA去甲基化过程关键酶TET2的三维结构与P暬蒲芯縖D];复旦大学;2014年
4 马寅洲;基于滚环扩增的DNA自组装技术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5 黄学锋;精子DNA碎片的临床意义:临床和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6 隋江东;APE1促进DNA-PKcs介导hnRNPA1磷酸化及其在有丝分裂期端粒保护中的作用[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7 刘松柏;结构特异性核酸酶FEN1在DNA复制及细胞周期过程中的功能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王璐;哺乳动物中亲本DNA甲基化的重编程与继承[D];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015年
9 齐文靖;染色质改构蛋白BRG1在DNA双链断裂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龙湍;水稻T-DNA插入突变群体侧翼序列的分离分析和OsaTRZ2的克隆与功能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婷婷;小鼠DNA模式识别重要受体的分子结构特征及其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刘瑞斯;抗癌药物奥沙利铂与DNA相互作用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熊忠;芳香二肽与一价金属离子间相互作用及DNA切割活性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王天帅;含DNA嵌入基团的新型手性双核铂配合物的制备及抗肿瘤生物活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艾晓璐;线粒体DNA D-loop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肾脏病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6 杨培;石斛、北豆根、肉桂的DNA条形码鉴定及铁皮石斛叶绿体基因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7 张小波;基于SNPs标记的猪肉DNA溯源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8 胡翔宇;五唇兰居群遗传结构研究[D];海南大学;2014年
9 黄晓苹;多苯并咪唑钴配合物-DNA凝聚体细胞摄取途径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李雪;核酸对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聚集的调控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05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005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