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合物作用下的C-N,C-S成键的反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过氧化合物作用下的C-N,C-S成键的反应研究
【摘要】:无论是在生物和药物活性产物中还是在有机材料中,杂原子化合物都是一类重要的化合物。他们的重要性引起了有机化学家的极大兴趣,并且出现了许多的制备杂原子化合物的方法。然而,这些方法主要依赖于过渡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可持续的并且环境友好的构建碳-杂键的方法仍然值得继续研究。本论文文从绿色环保的角度出发,设计了过氧化合物作用下的C-N,C-S成键的反应。第一章,介绍了过氧化合物参与的碳原子和杂原子成键的研究进展。第二章,研究了以酰胺为底物,N,N-二甲基乙酰胺(DMAC)提供亚甲基,Na_2S_2O_8为氧化剂,硝酸铈铵(NH_4)_2Ce(NO_3)_6为催化剂,在水相中反应合成亚甲基双酰胺化合物。采用~1H NMR,~(13)C NMR和HRMS对目标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该合成方法具有环境友好,后处理操作简单和产率高等优点,为合成亚甲基双酰胺化合物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第三章,我们研究了碘促进下的肉桂酸和苯亚磺酸钠的脱羧偶联的反应,该反应通过C-S成键有效地合成烯基砜化合物。反应在温和的体系中,最终以过氧化叔丁醇作为绿色的氧化剂,相应的产物能得到中等以上的收率。第四章,我们报道了Al Cl_3促进下酰基和苯磺酰肼的C-H键的巯基化反应,该反应通过C-S成键有效地合成了芳基硫代氨基甲酸酯化合物。反应具有高效率,底物范围广泛的特点,并且采用廉价易得的苯磺酰肼作为原料,无过渡金属参与。产物的结构由1H NMR,~(13)C NMR及HRMS进行表征,其中9l化合物的结构由X-ray单晶射线进一步确证。
【关键词】:杂原子化合物 碳-杂键 过氧化合物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21.2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前言9-21
- 1.1 引言9
- 1.2 过氧化合物参与的碳原子和杂原子成键反应9-20
- 1.2.1 过氧化合物作用下的C-N成键反应9-13
- 1.2.2 过氧化合物作用下的C-O成键反应13-16
- 1.2.3 过氧化合物作用下的C-S成键反应16-19
- 1.2.4 过氧化合物作用下的碳原子和其他杂原子的成键反应19-20
- 1.3 本文的选题的意义20-21
- 第二章 过硫酸钠作用下C-N成键构建亚甲基双酰胺化合物21-27
- 2.1 研究背景21
- 2.2 研究设想21-22
- 2.3 结果与讨论22-26
- 2.3.1 反应条件的优化22-23
- 2.3.2 其他N-甲基胺提供亚甲基23-24
- 2.3.3 底物的拓展24-25
- 2.3.4 可能的反应机理25-26
- 2.4 本章小结26-27
- 第三章 碘促进下的肉桂酸脱羧与苯亚磺酸钠的C-S成键的反应27-33
- 3.1 研究背景27
- 3.2 研究设想27
- 3.3 结果与讨论27-32
- 3.3.1 反应条件的优化27-29
- 3.3.2 底物的拓展29-31
- 3.3.3 苯乙烯和苯亚磺酸钠的反应31
- 3.3.4 控制实验31-32
- 3.3.5 可能的反应机理32
- 3.4 本章小结32-33
- 第四章 三氯化铝促进下酰基C-H的芳硫基化反应33-40
- 4.1 研究背景33
- 4.2 研究设想33-34
- 4.3 结果与讨论34-39
- 4.3.1 反应条件的优化34-35
- 4.3.2 底物的拓展35-38
- 4.3.3 控制实验38
- 4.3.4 可能的反应机理38-39
- 4.4 本章小结39-40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40-41
- 5.1 结论40
- 5.2 展望40-41
- 第六章 实验部分41-64
- 6.1 仪器与试剂41
- 6.1.1 仪器41
- 6.1.2 试剂41
- 6.2 实验步骤41-42
- 6.2.1 亚甲基双酰胺化合物的合成41
- 6.2.2 烯基砜化合物的合成41-42
- 6.2.3 硫代氨基甲酸酯化合物的合成42
- 6.3 化合物的表征42-64
- 6.3.1 过硫酸钠作用下C-N成键构建亚甲基双酰胺化合物42-45
- 6.3.2 碘促进下的肉桂酸脱羧与苯亚磺酸钠的C-S成键的反应45-53
- 6.3.3 三氯化铝促进下酰基C-H的芳硫基化反应53-64
- 参考文献64-71
- 附录71-80
- 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80-81
- 致谢81-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路;鲍霞;魏亦军;储昭荣;;胍与磷氧化合物从碱性氰化液中萃取金的研究[J];稀有金属;2007年01期
2 安英莉,高庆宇,吕小丽,毛善成,宗春燕;过氧化氢氧化硫氧化合物的动力学行为与机理[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王晓丹;马慧媛;李春香;武立州;;三维钒氧化合物的水热合成与表征[J];分子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4 王建芳;刘宗怀;苏智魁;;多孔锰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商洛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黄衡禄;消除纯乙醚中的过氧化物(文摘)[J];化学世界;1956年11期
6 薛可轶,高庆宇,石美,刘兵;无机硫氧化合物的分析化学[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4年06期
7 宋建华,刘安华,孙陆逸,龚克成;直接由SiO_2低温合成含硅环氧化合物及其结构表征[J];有机化学;2001年01期
8 于尚慈,曹桂芳;六方钨氧化合物与掺杂效应及应用[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9 孙娟萍;吴广明;张明霞;崔朝军;杨辉宇;张志华;周斌;沈军;;新型钒氧化合物V_(10)O_(24)·12H_2O的制备及交流阻抗特性[J];材料导报;2009年16期
10 辛小燕,罗士德;有机过氧化合物的微化学反应TLC检测研究[J];云南化工;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吴长征;谢毅;;调控钒氧化合物电子关联性在能源相关领域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吴长征;谢毅;;新型钒氧化合物纳米结构的发现、制备、组装及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刘宗怀;杨祖培;;四甲基胺离子导致的层状锰氧化合物的膨润和剥离行为[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吴长征;谢毅;;新型钒氧化合物纳米结构的发现、制备及相变机理研究[A];2011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志平;;有机过氧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化学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6 闵新民;朱闯;;臭氧化合物及臭氧与载体相互作用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4分册)[C];2010年
7 张兴敏;吕文峰;张勇;沈琪;;双双负离子胍基稀土氯化物及其烷氧化合物的合成[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8 吴长征;谢毅;;新型钒氧化合物纳米结构的发现、制备及相变机理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陈全亮;黄伟;张华林;周朝晖;;钼氧簇过氧络合物的合成和转化[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岳惠娟;以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为配体的钒氧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表征[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洁;过氧化合物作用下的C-N,,C-S成键的反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2 杨涛;纳米锰氧化合物的制备及结构性质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3 吕洋;亚磷酸盐臭氧化合物与小分子团簇氢键作用的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4 方帅;孔道结构有机硼氧化合物和硫脲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表征[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张庆娟;多元钒氧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理化表征[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228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022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