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饰的间苯二甲酸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5 13:09
本文关键词:修饰的间苯二甲酸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配位聚合物 荧光 2 4-二苯甲酰基对苯二甲酸 2 5-二苯甲酰基问苯二甲酸
【摘要】:配位聚合物由于具有新颖的结构和潜在的应用价值(荧光,磁性,吸附,电化学,催化等)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选用过渡金属Cd(II)作为中心离子,与修饰的芳香二羧酸(2,4-二苯甲酰基对苯二甲酸,2,5-二苯甲酰基间苯二甲酸)以及含氮配体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五个新型的配位聚合物。对化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IR表征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热稳定性,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1、选用2,4-二苯甲酰基间苯二甲酸(H2L1)和不同的含氮辅助配体(L1=1,6-di(1H-1,2,4-triazol-1-yl)hexane, L2= 1,4-bis(pyridin-4-ylmethyl)piperazine, L3= 1,3-bis((1H-1,2,4-triazol-1-yl)methyl)benzene),与过渡金属Cd(II)在水热条件下构筑了三个新颖的聚合物。化合物1和2同构,H2L1配体和含氮配体与Cd(II)构筑了二维双层结构,邻近的双层结构通过C-H…O作用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化合物3的结构明显不同于化合物1和2,1D{CdL}n链通过L3分子构筑了2D的36-hxl层状拓扑结构。并对化合物1-3的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质进行研究。2、利用2,5-二苯甲酰基对苯二甲酸(H2L2)与过渡金属Cd(II)在水热条件下构筑了1个新颖的配位聚合物。化合物4以四核镉簇[Cd4(μ3-OH)2]为4连结点,L2-为连接器构成了三维(412·63)拓扑结构。同时对化合物4的稳定性和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3、选用2,4-二苯甲酰基间苯二甲酸(H2L1)和含氮配体(phen=1,10-邻菲罗啉),与稀土金属Eu(Ⅲ)在水热条件下构筑了一个新颖的配位聚合物。化合物5是一个二维层状的拓扑结构,化合物通过C-H…O氢键形成3D超分子结构。对其荧光性和热稳定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配位聚合物 荧光 2 4-二苯甲酰基对苯二甲酸 2 5-二苯甲酰基问苯二甲酸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1.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22
- 1.1 引言7
- 1.2 配位聚合物的研究进展7-8
- 1.3 配合物的分类8-19
- 1.3.1 羧酸类配体构筑的配合物9-12
- 1.3.2 含氮杂环类配体的配位聚合物12-18
- 1.3.3 含氮杂环羧酸类配体构筑的配合物18-19
- 1.4 选题依据及目的19-20
- 1.5 实验试剂和测试手段20-22
- 1.5.1 测试手段20-21
- 1.5.2 本论文所涉及配体的结构式21-22
- 第二章 苯甲酰基修饰的间苯二甲酸与金属CdII构筑的配合物22-32
- 2.1 引言22
- 2.2 羧酸配体H2L1和H2L2的合成22-23
- 2.3 配合物 1 3 的合成23-24
- 2.3.1 配合物1的合成23
- 2.3.2 配合物2的合成23-24
- 2.3.3 配合物3的合成24
- 2.3.4 基本表征24
- 2.4 配合物 1 3 的晶体结构及结构讨论24-28
- 2.4.1 X-射线晶体学衍射数据24-26
- 2.4.2 配合物 1-3 的晶体结构26-28
- 2.5 配合物 1 3 的荧光性质研究28-29
- 2.6 配合物 1 3 的热重分析29-30
- 2.7 配合物 1 3 的粉末衍射(PXRD)表征30-31
- 2.8 本章小结31-32
- 第三章 苯甲酰基修饰的对苯二甲酸与金属CdII构筑的配合物32-37
- 3.1 引言32
- 3.2 配合物4的合成32
- 3.3 配合物4的晶体结构及结构讨论32-35
- 3.3.1 X-射线晶体学衍射数据32-33
- 3.3.2 配合物4的晶体结构33-35
- 3.4 配合物4的荧光性质研究35
- 3.5 配合物4的热重分析35-36
- 3.6 配合物4的粉末衍射(PXRD)表征36
- 3.7 本章小结36-37
- 第四章 苯甲酰基修饰的对苯二甲酸与EuIII构筑的配合物37-43
- 4.1 引言37
- 4.2 配合物5的合成37
- 4.3 配合物5的晶体结构及结构讨论37-40
- 4.3.1 X-射线晶体学衍射数据37-38
- 4.3.2 配合物5的晶体结构38-40
- 4.4 配合物5的荧光性质研究40-41
- 4.5 配合物5的热重分析41
- 4.6 配合物5的粉末衍射(PXRD)表征41-42
- 4.7 本章小结42-43
- 第五章 结论43-44
- 致谢44-45
- 参考文献45-52
- 作者简介5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52
本文编号:1037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037288.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