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双金属Co和Cr掺杂介孔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催化环己基过氧化氢分解

发布时间:2017-10-17 09:42

  本文关键词:双金属Co和Cr掺杂介孔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催化环己基过氧化氢分解


  更多相关文章: TUD-1 SBA-15 双金属 环己基过氧化氢 分解


【摘要】:环己酮为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其主要的生产方法为环己烷氧化法。环己基过氧化氢(CHHP)是环己烷氧化过程的重要中间产物,CHHP经催化分解得到环己醇和环己酮,环己醇再进一步脱氢得到环己酮。传统的CHHP分解工艺环己醇和环己酮的总选择性只有87%左右,且在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碱液,污染环境。开发出环境友好,醇酮选择性高的分解工艺成为提高环己烷氧化反应效率的关键。本文通过将金属钴、铬和铜掺杂在介孔分子筛TUD-1和SBA-15上,在无碱的条件下催化分解CHHP,探究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本文首先以TUD-1为载体,采用一步法合成了单金属Co-TUD-1、Cr-TUD-1和双金属介孔材料Co-Cr-TUD-1。通过多种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其在CHHP分解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双金属掺杂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优于单金属催化剂,表明双金属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其中,Co-Cr-TUD-1(25)(Si/(Co+Cr)=25)催化活性最好,CHHP的分解转化率为96.9%,醇酮选择性分别为22.5%和73.9%。经过三次回收利用,催化剂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高温焙烧可以恢复部分活性,但稳定性不强。其次,采用三种处理方法探讨催化剂失活的原因。(1)将回收催化剂进行高温焙烧处理;(2)将环己烷氧化液用10%Na2CO3碱水溶液进行预处理,降低原料液的酸性;(3)采用六甲基二硅氮烷(HMDS)对Co-TUD-1进行硅烷化修饰,构建催化剂的疏水环境;通过不同表征手段和反应评价,结果表明:高温焙烧能够除去催化剂表面残留的有机物,暂时恢复催化活性,但催化剂的失活现象在新的循环中仍然存在;降低环己烷氧化液的酸性以及提高催化剂的疏水性,均不能有效的减少金属离子的溶脱,该过程为不可逆失活。为考察金属离子种类的影响,以硝酸铜为铜源,采用一步法合成Cu-TUD-1和Co-Cu-TUD-1。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和反应评价,结果表明:Co-Cu-TUD-1(50)催化性能最好,分解转化率为81.4%,醇酮的选择性分别为63.8%和37.2%。回收后催化剂的活性下降为73.3%,醇酮的选择性变化不大。铜与钴掺杂的双金属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均有所下降。最后,以SBA-15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催化剂Co/SBA-15、Cr/SBA-15和Co-Cr/SBA-15,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和反应评价,并考察金属负载量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SBA-15的催化活性高于Cr/SBA-15,8%Co/SBA-15的催化活性最好,CHHP分解转化率为98.1%,醇酮的选择性分别为70.9%和27.9%,但仍然存在金属流失的问题。Co-Cr/SBA-15催化活性较好且能够提高醇酮选择性和酮/醇比,8%Co-4%Cr/SBA-15的活性最好,CHHP的分解转化率为98.0%,醇酮选择性分别为55.2%和42.0%,在双金属催化剂中,金属与载体以及两种金属之间均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这使得金属的流失速度得到抑制,增加了催化剂的稳定性。
【关键词】:TUD-1 SBA-15 双金属 环己基过氧化氢 分解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0-19
  • 1.1 环己烷无催化氧化法10-11
  • 1.2 环己基过氧化氢分解工艺11-13
  • 1.2.1 均相催化分解工艺11-12
  • 1.2.2 非均相催化分解工艺12-13
  • 1.2.3 其他分解工艺技术进展13
  • 1.3 TUD-1 系列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13-16
  • 1.3.1 TUD-1 的简介14
  • 1.3.2 TUD-1 的合成14-15
  • 1.3.3 金属掺杂TUD-1 系列催化剂的应用15-16
  • 1.4 SBA-15系列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16-18
  • 1.4.1 SBA-15的简介16
  • 1.4.2 SBA-15的合成16-17
  • 1.4.3 SBA-15金属掺杂系列催化剂的应用17-18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18-19
  • 第二章 Co-Cr-TUD-1 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CHHP分解19-34
  • 2.1 前言19
  • 2.2 实验部分19-25
  • 2.2.1 主要的实验仪器与试剂19-20
  • 2.2.2 催化剂的制备20-21
  • 2.2.3 Co-Cr-TUD-1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21-22
  • 2.2.4 环己基过氧化氢分解反应评价22-23
  • 2.2.5 反应产物分析23-25
  • 2.3 结果与讨论25-33
  • 2.3.1 红外表征25
  • 2.3.2 紫外-可见漫反射表征25-26
  • 2.3.3 XRD表征26-27
  • 2.3.4 氮气物理吸附-脱附表征27-28
  • 2.3.5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28
  • 2.3.6 X射线电子能谱(XPS)28-29
  • 2.3.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29
  • 2.3.8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29-30
  • 2.3.9 环己基过氧化氢分解性能评价30-31
  • 2.3.10 回收催化剂Co-Cr-TUD-1 的表征及性能评价31-33
  • 2.4 本章小结33-34
  • 第三章 催化剂失活原因的考察34-44
  • 3.1 引言34-35
  • 3.2 实验部分35-36
  • 3.2.1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35
  • 3.2.2 催化剂的焙烧35
  • 3.2.3 环己烷氧化液的Na_2CO_3预处理35
  • 3.2.4 HMDS-Co-TUD-1 的制备35
  • 3.2.5 Co-Cu-TUD-1 的制备35-36
  • 3.2.6 催化剂表征方法36
  • 3.2.7 环己基过氧化氢分解反应评价36
  • 3.3 焙烧催化剂的表征及性能评价36-38
  • 3.4 Na_2CO_3预处理的氧化液分解反应38-39
  • 3.5 HMDS-Co-TUD-1 的表征及性能评价39-40
  • 3.6 Co-Cu-TUD-1 催化剂的表征及性能评价40-42
  • 3.6.1 紫外表征40
  • 3.6.2 氮气物理吸附-脱附表征40-41
  • 3.6.3 Co-Cu-TUD-1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41-42
  • 3.6.4 Co-Cu-TUD-1 催化剂的回收42
  • 3.7 本章小结42-44
  • 第四章 Co-Cr/SBA-15的制备及其催化CHHP分解44-64
  • 4.1 引言44
  • 4.2 实验部分44-45
  • 4.2.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44
  • 4.2.2 催化剂的制备44-45
  • 4.2.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45
  • 4.2.4 环己基过氧化氢反应评价45
  • 4.3 Co/SBA-15系列催化剂的表征及性能评价45-52
  • 4.3.1 红外表征45-46
  • 4.3.2 紫外表征46-47
  • 4.3.3 XRD表征47-48
  • 4.3.4 氮气物理吸附-脱附表征48-49
  • 4.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49
  • 4.3.6 透射电镜(TEM)49-50
  • 4.3.7 H_2-TPR50
  • 4.3.8 Co/SBA-15催化剂性能评价50-52
  • 4.3.9 焙烧温度对Co/SBA-15催化性能的影响52
  • 4.4 Cr/SBA-15系列催化剂的表征及性能评价52-56
  • 4.4.1 红外表征52
  • 4.4.2 紫外表征52-53
  • 4.4.3 氮气物理吸附-脱附表征53-54
  • 4.4.4 XRD表征54-55
  • 4.4.5 扫描电子显微镜55
  • 4.4.6 H_2-TPR55-56
  • 4.4.7 Cr/SBA-15催化剂性能评价56
  • 4.5 Co-Cr/SBA-15系列催化剂的表征及性能评价56-61
  • 4.5.1 红外表征56-57
  • 4.5.2 紫外表征57
  • 4.5.3 氮气物理吸附-脱附表征57-58
  • 4.5.4 XRD表征58-59
  • 4.5.5 扫描电子显微镜59
  • 4.5.6 H_2-TPR59-60
  • 4.5.7 Co-Cr/SBA-15催化剂性能评价60-61
  • 4.6 催化剂的稳定性61-63
  • 4.7 本章小结63-64
  • 结论与展望64-66
  • 结论64-65
  • 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71
  • 致谢71-72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必国;余滋璋;;双金属浇铸复合冲击板的试验研究[J];电力机械;1983年04期

2 王超然;;钛—钢复合双金属的焊接[J];新技术新工艺;1983年05期

3 王锦荣;;铸焊法生产双金属绕组壳体工艺[J];航空工艺技术;1983年07期

4 ;双金属特制专用锯条急待国产化[J];冶金设备;1994年04期

5 张颖华;高弯曲性的双金属[J];金属世界;1995年05期

6 管平;马青圃;胡祖尧;杜月春;;双金属耐磨件复合铸造工艺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06年07期

7 丁惠麟;液压泵油缸转子的双金属浇注金相分析[J];航空材料;1981年02期

8 崔庆喜;双金属榨螺及榨轴的研制[J];中国油脂;1988年03期

9 林启瑞;;铸造双金属自磨刃犁铧问世[J];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10 周美玲,尹德征;双金属旋锻制取空心钨片及钨管的工艺研究[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198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庆南;;轧制复合双金属组元层厚比的变化规律[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叶水泉;叶招发;朱华;冯踏青;张展望;袁海;胡兴邦;;储冷空调用蕊芯冰球的实验研究[A];第三届海峡两岸制冷空调学术技术交流会暨冰蓄冷技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1997年

3 许洪光;张增光;孔祥玉;郑卫军;;双金属钒掺杂的硅团簇结构演化和性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9分会:化学动力学[C];2014年

4 杨连琴;赵甲;牛瑞;张颖;;温敏型双金属载体催化剂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6分会:胶体与界面[C];2014年

5 陈兴华;李凯;;南钢短流程生产双金属锯背材NS02[A];2011年全国高品质特殊钢生产技术研讨会文集[C];2011年

6 许志伟;滕松青;付云龙;;有机模板的双金属硫酸盐[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7 刘如铁;熊翔;陈福胜;卢金忠;洪丽玲;张逸清;;锡青铜-钢背双金属固体自润滑复合材料的摩擦性能研究[A];2009全国粉末冶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叶财超;;几种新材料及应用[A];中国电子学会生产技术分会第五届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年会论文集(一)[C];1994年

9 叶财超;;几种新材料及应用[A];中国电子学会生产技术分会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委员会北京学组第三届年会论文集(上册)[C];1993年

10 叶财超;;几种新材料及应用[A];中国电子学会北京热处理学组模具新材料应用推广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娜姿;双金属新材料项目落户环科园[N];宜兴日报;2010年

2 ;成为我国最大的双金属研制基地[N];中国冶金报;2000年

3 顾益焕邋谢永康;吴江双金属线材出口快速增长[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4 林琳;新型双金属材料问世[N];中国机电日报;2001年

5 魏双林;工程机械用双金属复合材料生产技术实现突破[N];中国冶金报;2010年

6 向阳;新型双金属材料问世[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7 ;铜-银双金属胶体抗菌剂及其制备方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8 魏双林;我国双金属复合材料生产技术实现新突破[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瑞濵;烯烃聚合中的双金属协同效应与第二层配位空间效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李强;钯银双金属形态及表面性质对乙炔加氢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3 赵吉;双金属芬顿体系氧化水中有机物的效能与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4 包晓军;钢/锌双金属抗震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和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梓航;铁铝双金属去除Cr(Ⅵ)和As(Ⅲ)废水的效能与机理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2 张道萍;双金属和多金属系统提高Fe~0-PRB反应介质利用效率的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李立霞;双金属Co和Cr掺杂介孔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催化环己基过氧化氢分解[D];湘潭大学;2016年

4 刘蓉蓉;Ⅷ族双金属表面形貌与反应活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5 王超;铂族双金属胶体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6 周颖;双金属金银微纳结构激光加工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7 王尚琛;钯铁双金属还原脱氯反应活性的改进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8 田栗燕;功能双金属钌、金配合物的合成及光谱性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刘瑛瑛;双金属磷化物NiCoP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与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10 阎瑞霞;Ni基双金属和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CO_2 吸附和解离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481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0481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f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