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乏核燃料后处理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23:00

  本文关键词:乏核燃料后处理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乏燃料后处理 密度泛函理论 镧锕配位聚合物 电子结构 离子液体


【摘要】:乏核燃料后处理是制约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有效地从高放废液中分离镧锕系元素是乏燃料后处理流程的重要科学问题。由于镧锕系元素一般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和化学毒性,直接开展实验研究往往成本很高,因此理论计算现已成为研究锕系镧系元素萃取行为和分离配体设计的有效手段。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运用密度泛函理论,采用CASTEP和DMol3软件包并结合实验研究,研究了锕系和镧系元素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和稳定性。并进一步探究了锕系和镧系离子与周围配体相互作用的强弱。我们的理论预测与实验观测取得了一致。这一工作有望为新型高效锕系镧系元素分离配体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此外,我们总结归纳了离子液体在乏燃料后处理循环中的优异表现,并提出采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新型萃取剂结合离子液体对镧锕元素的萃取分离作为未来工作内容。
【关键词】:乏燃料后处理 密度泛函理论 镧锕配位聚合物 电子结构 离子液体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L24;O61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3
  • 1.1 选题背景8-9
  • 1.2 乏核燃料及其后处理9-10
  • 1.3 乏核燃料后处理方法概述及理论研究意义10-11
  • 1.4 研究现状11-12
  • 1.5 本论文简框12-13
  • 第2章 基础理论和计算方法简介13-21
  • 2.1 前言13-14
  • 2.2 Born-Oppenheimer近似和Hartree-Fock近似14-16
  • 2.3 密度泛函理论(DFT)16-18
  • 2.3.1 局域密度近似(LDA)16-17
  • 2.3.2 广义梯度近似(GGA)17-18
  • 2.4 赝势18
  • 2.5 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18-19
  • 2.6 分子动力学19-21
  • 第3章 铀酰羧基磷酸酯配位聚合物电子结构和稳定性21-35
  • 3.1 引言21-22
  • 3.2 计算方法和细节22-24
  • 3.3 结果与讨论24-33
  • 3.3.1 优化结果及结构分析24-29
  • 3.3.2 态密度29-33
  • 3.4 本章小结33-35
  • 第4章 镧系元素配位聚合物的探索35-41
  • 4.1 介绍35-36
  • 4.2 计算方法及探索性结果36-39
  • 4.3 本章小结39-41
  • 第5章 离子液体在乏核燃料后处理中的设计41-44
  • 5.1 离子液体概述及研究现状41-42
  • 5.2 离子液体的设计42-44
  •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56
  • 致谢56-5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金峰,包伯荣,夏源贤,王高栋,钱军;钍铀核燃料后处理萃取过程的数学模拟及工艺流程的计算机优化[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1992年01期

2 金立云;陈连仲;李集福;郭魁生;徐永源;刘永福;李纪民;张恩t;孙秀峰;张怀礼;魏启慧;杨留成;乔盛忠;;核燃料后处理工厂高放废液主要化学成分及放射性核素分析[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87年00期

3 柳海澄,陈荣三,王金f^,周天菊,曾庆玲,张炽光;铀元件模拟溶解液中硅形态的探讨[J];原子能科学技术;1985年04期

4 吴传初;刘元方;江林根;;从核燃料后处理废液中提取贵金属铑和钯的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1986年03期

5 韦悦周;;国外核燃料后处理化学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考察[J];化学进展;2011年07期

6 俞誉福,何阿弟,郑志坚,秦启宗;亚硝酰钌硝酸盐光解速率研究[J];科学通报;1985年21期

7 陈建华;;含单宁凝胶[J];林产化工通讯;1991年01期

8 叶国安;张虎;;核燃料后处理技术发展及其放射化学问题[J];化学进展;2011年07期

9 刘俊;邰德荣;;电还原脉冲筛板萃取柱的数学模拟[J];核科学与工程;1992年03期

10 姚军;核燃料后处理、核废物处理处置研讨会在江西举行[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焕琦;周金豪;李晴暖;;氟化挥发工艺在核燃料干法处理中的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李丰龙;;关于我国核燃料后处理产业发展的建议[A];中国核学会核化工分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暨全国核化工学术交流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叶国安;;水法核燃料后处理技术发展[A];第七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高杨;;核燃料后处理计算机模拟程序的研发及其应用[A];中国核学会核化工分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暨全国核化工学术交流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工程2009年度进展[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9[C];2010年

6 刘方舟;;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工程质量保证工作实践[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9[C];2010年

7 何喜红;王芳;陈靖;;Cyanex 272.Cyanex 302和Cyanex 301的纯化及产品性能研究[A];第九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陈靖;;高放废液分离技术研究[A];第七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李力力;李金英;赵永刚;张继龙;王同兴;;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量铀中痕量钚同位素方法研究[A];2007年全国质谱学会无机质谱、同位素质谱、质谱仪器和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定明;王玲;张丽华;龚焱平;牟凌;吴继宗;张倩慈;孙秉怡;张彤;;近红外光谱法直接测定后处理水相料液中硝酸浓度[A];第十一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记者 高博 游雪晴;“回收核燃料可用3000年”,还需快堆技术[N];科技日报;2011年

2 马栩泉;纪念“溶剂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技术项目研究成功40周年[N];新清华;2006年

3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家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永贝睿;溶剂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研究的回顾[N];新清华;2006年

4 本报记者 段心鑫;建核燃料后处理大厂宜早不宜迟[N];中国能源报;2010年

5 核研院院长 张作义 核研院党委书记 徐景明;纪念“712任务”完成40周年[N];新清华;2006年

6 朱永;记核研院我参与取得成功的几项研究[N];新清华;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白小静;乏核燃料后处理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2 许零;核燃料后处理工艺中几种无盐还原剂及络合剂的辐解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1年

3 刘权卫;大量铀中镎钚的分离与测定[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5年

4 杨亚婷;共溶胶—凝胶法制备含次锕系核素核燃料微球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576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0576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4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