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磷酸铋及磷酸铋复合物薄膜的电化学制备与光电催化性能

发布时间:2017-10-19 01:32

  本文关键词:磷酸铋及磷酸铋复合物薄膜的电化学制备与光电催化性能


  更多相关文章: 光电极 光电化学 磷酸铋 薄膜 电沉积


【摘要】:本文在FTO导电玻璃上控制合成稳定、高活性的非金属含氧酸盐光催化剂磷酸铋和铋/磷酸铋复合物。通过电化学沉积方法、对催化剂的结构、尺寸、吸收带边进行研究。磷酸铋和铋/磷酸铋薄膜的形貌与结构的研究主要采用FESEM、XRD、XPS、HRTEM、Raman、DRS等测试技术;磷酸铋和铋/磷酸铋复合物薄膜的光电化学性能主要采用电化学工作站。BiPO_4薄膜光电催化活性主要是光催化降解MB。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电沉积方法,成功在FTO导电玻璃上负载了具有优越光电催化性能的六方磷酸铋纳米棒。使用光电流响应,线性扫描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阻抗图来研究该材料的光电性质。通过降解亚甲基蓝来评价该材料的光电催化性能。电沉积40分钟的薄膜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连续降解30小时后薄膜依然有很好的稳定性。从循环伏安图可以清晰的看出电压发生偏移,升高的阳阴两极峰与扫描速率成正比。这表明,该反应是扩散控制反应。光电催化吸附在薄膜的有机污染物时,羟基自由基是主要的活性基团。Mott-Shottky(MS)可以看出该薄膜属于n型半导体。(2)在FTO导电玻璃上制备Bi/BiPO_4光电极,本文使用了简易的一步法:仅需要调节电解液中的过氧化氢浓度,采用电沉积方法即可。拥有致密结构的Bi/BiPO_4纳米薄膜由棒状的磷酸铋晶体和不规则的铋单质粒子组成。金属修饰过的光电极的光电流比单纯的磷酸铋光电极高十倍多。50次循环伏安法体现了膜的优越光稳定性。荧光的降低体现了Bi/BiPO_4薄膜光电极光生电子/空穴复合率有所下降。磷酸铋由于铋纳米粒子的掺杂,吸收区域发生了红移。因此,该纳米薄膜光电极在未来实际应用和功能性电化学研究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关键词】:光电极 光电化学 磷酸铋 薄膜 电沉积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引言9-24
  • 1.1 研究背景9-11
  • 1.1.1 光催化剂的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 1.1.2 BiPO_4光催化剂的研究10-11
  • 1.2 BiPO_4光催化剂简介11-16
  • 1.2.1 BiPO_4的结晶形态11-13
  • 1.2.2 BiPO_4的带隙和键结构13-15
  • 1.2.3 BiPO_4的制备方法15-16
  • 1.3 通过改性增强光催化剂活性方法16-22
  • 1.3.1 掺杂16-17
  • 1.3.2 晶型转换17-18
  • 1.3.3 异质结18-19
  • 1.3.4 π -共轭大分子表面杂化19-20
  • 1.3.5 氧空位20-21
  • 1.3.6 磷酸铋粉末的其他改性方法21
  • 1.3.7 磷酸铋薄膜的制备及改性方法21-22
  • 1.4 本文创新点和研究内容22-24
  • 第二章 电沉积法制备磷酸铋及其结构,,电学和光学协同效应研究24-43
  • 2.1 前言24-25
  • 2.2 实验25-27
  • 2.2.1 磷酸铋薄膜的制备25
  • 2.2.2 磷酸铋薄膜形貌和结构的表征25-26
  • 2.2.3 磷酸铋薄膜光学性质的表征26
  • 2.2.4 磷酸铋薄膜电化学性质的表征26
  • 2.2.5 磷酸铋薄膜光电催化性能的评估26-27
  • 2.3 结果与讨论27-41
  • 2.3.1 磷酸铋薄膜的结构与形貌27-31
  • 2.3.2 磷酸铋薄膜电化学性质31-35
  • 2.3.3 磷酸铋薄膜光电催化性能35-41
  • 2.4 结论41-43
  • 第三章 电沉积法制备铋/磷酸铋及其结构,电学和光学协同效应研究43-55
  • 3.1 前言43-44
  • 3.2 实验44-46
  • 3.2.1 铋/磷酸铋薄膜的制备44-45
  • 3.2.2 铋/磷酸铋薄膜形貌和结构的表征45
  • 3.2.3 铋/磷酸铋薄膜光学性质的表征45
  • 3.2.4 铋/磷酸铋薄膜电化学性质的表征45-46
  • 3.3 结果与讨论46-54
  • 3.3.1 Bi, BiPO_4和Bi/BiPO_4薄膜的结构和形貌46-49
  • 3.3.2 Bi/BiPO_4纳米膜的光电性质49-52
  • 3.3.3 Bi/BiPO_4纳米薄膜的电沉积机理52-54
  • 3.4 结论54-55
  •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55-57
  • 参考文献57-71
  • 附录71-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江民;涂层与薄膜[J];材料保护;2000年12期

2 肖剑荣;蒋爱华;;氮化铜薄膜的研究[J];材料导报;2009年21期

3 马春雨,李智,张庆瑜;二氧化锆栅介质薄膜光学及电学特性研究[J];功能材料;2004年04期

4 张为权;单轴晶体薄膜的光学隧道效益(英文)[J];浙江丝绸工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5 李云;王六定;;掺杂对氧化钛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J];材料工程;2008年07期

6 徐世友,祁英昆,张溪文,韩高荣;BP_xN_(1-x)薄膜的制备及磷元素对其光学能隙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7 刘雄飞;周昕;;氮掺杂氟化非晶碳薄膜光学性质的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8 郭培涛;薛亦渝;张光勇;王汉华;马中杰;;氧化钽薄膜表面形貌和光学性能的研究[J];真空;2007年05期

9 张峗;沈悦;顾峰;张建成;王林军;夏义本;;掺杂离子对介孔TiO_2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J];光学学报;2010年06期

10 陈智颖,俞跃辉,赵建平,王曦,周祖尧,杨石奇,柳襄怀,施天生;真空磁过滤弧沉积碳氮薄膜的研究[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孜;肖琦;姚德武;;薄膜光学监控信号的数字信号处理[A];2004年光学仪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为权;;双轴晶体薄膜光学隧道效应[A];'99十一省(市)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何文彦;程鑫彬;马彬;丁涛;叶晓雯;张锦龙;张艳云;焦宏飞;;界面连续性对薄膜节瘤损伤特性的影响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4 胡小锋;薛亦渝;郭爱云;;离子辅助蒸发TixOy制备氧化钛薄膜及特性[A];2005'全国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王贺权;沈辉;巴德纯;汪保卫;闻立时;;温度对直流反应磁控溅射制备TiO2薄膜的光学性质的影响[A];2005'全国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陈凯;崔明启;郑雷;赵屹东;;遗传算法在软X射线薄膜反射率多参数拟合中的应用[A];第13届全国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尚林;赵君芙;张华;梁建;许并社;;不同掺杂元素对GaN薄膜影响的研究进展[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彭晓峰;宋力昕;乐军;胡行方;;硅碳氮薄膜的纳米硬度研究[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张海芳;杜丕一;翁文剑;韩高荣;;Fe~(3+)离子敏感Ge-Sb-Se-Fe(Ni)系薄膜的掺杂性能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魏启珂;肖波;叶龙强;江波;;Sol-Gel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功能性薄膜[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5分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刘其丕 李晓飞;天津薄膜光学重点实验室成立[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万俊;N-X共掺ZnO薄膜p型导电的形成机制与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曾勇;ZnO薄膜光电性能调控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3 贺利军;电子束蒸发倾斜沉积氧化铝薄膜结构与性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孙喜桂;硒化铅薄膜的磁控溅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5 张浩;基于原子层沉积的光电薄膜工艺与器件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6 金磊;多晶BiFeO_3薄膜的阻变行为与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张玉杰;Sn掺杂In_2O_3和In_2O_3薄膜的电子输运性质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8 王朝勇;减反射和自清洁功能薄膜的制备与表征[D];郑州大学;2016年

9 王艺程;GHz波段软磁薄膜的性能调控及器件集成技术[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10 顾志清;氮化铪和氮化铪钽薄膜的结构辨认与光电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玉宝;超亲水TiO_2透明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柳林杰;Al、N掺杂ZnO薄膜的制备及其ZnO第一性原理计算[D];燕山大学;2015年

3 崔丽;低温溶剂热法制备ZnO薄膜及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4 魏颖娜;基于非水解sol-gel法的还原氮化技术制备TiN薄膜[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5 张帆;温度相关的二氧化钛及锆钛酸铅薄膜的椭圆偏振光谱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张清清;能量过滤磁控溅射技术ITO薄膜的制备及性能优化[D];郑州大学;2015年

7 冀亚欣;In_2S_3薄膜的磁控溅射法制备及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8 陈俊;ZnO基透明导电膜掺杂性能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年

9 安春华;应变式薄膜微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表征的试验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10 黄玲;太阳能电池材料Cu_2ZnGeS_4薄膜的制备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582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0582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2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