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合滤波的鱼油二十碳五烯酸含量近红外光谱检测
本文关键词:基于组合滤波的鱼油二十碳五烯酸含量近红外光谱检测
更多相关文章: 光谱测定 模型 经验模态分解 数学形态滤波 近红外光谱 鱼油 去噪
【摘要】:为了提高鱼油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含量的测定精度,该研究将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和数学形态学滤波相结合的近红外光谱去噪方法应用于鱼油的一阶导数光谱预处理中,给出了方法的原理和步骤,评估了该方法的去噪效果。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建立了鱼油EPA近红外光谱的预测模型,用处理后的光谱计算了鱼油中EPA的含量,并与九点平滑和小波变换方法的处理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的九点平滑处理结果相比,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从14 d B左右提高到35 d B左右,原始信号与消噪信号之间的标准差由0.005 71降到0.002 26;预测集的决定系数由0.959 3提高到0.987 9,预测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由0.060 1降为0.031 2。证明了组合的EMD和数学形态学滤波方法在光谱处理过程中的可靠性,提高了鱼油EPA含量近红外光谱的定量分析精度。
【作者单位】: 湖南文理学院信息研究所;
【关键词】: 光谱测定 模型 经验模态分解 数学形态滤波 近红外光谱 鱼油 去噪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4098) 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13B076) 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光学基金 湖南文理学院博士启动项目
【分类号】:O657.33;TS225.24
【正文快照】: 蔡剑华,胡惟文,王先春.基于组合滤波的鱼油二十碳五烯酸含量近红外光谱检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01):312-317.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16.01.043 http://www.tcsae.orgCai Jianhua,Hu Weiwen,Wang Xianchun.Near-infrared spectrum detection of fish oil eicos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瑞庆;徐新明;冯建华;张继澍;;果实品质无损伤检测研究进展[J];果树学报;2012年04期
2 王冬;马智宏;潘立刚;韩平;赵柳;王纪华;;近红外光谱法定量测定小麦粉中的石灰类添加物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年01期
3 黄凌霞;金航峰;金佩华;;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蚕茧含水率无损检测研究[J];蚕桑通报;2013年04期
4 黄凌霞;周逸斌;金航峰;沈建栋;;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毛脚茧的光谱快速鉴别方法研究[J];蚕桑通报;2014年04期
5 孙旭东;郝勇;张光伟;;近红外光谱结合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脐橙叶片含水率无损检测[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5年02期
6 曾松伟;姬长英;黎章矩;喻卫武;叶帮宣;肖庆来;;香榧品质检测技术与分级方法探讨[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5年05期
7 郭培源;林岩;付妍;王昕琨;袁芳;许冠男;;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猪肉新鲜度等级研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3年03期
8 杨甜军;张箭;朱哲;周竹;曾松伟;;基于LabVIEW和多光谱成像技术的苹果品质无损检测装置[J];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19期
9 潘磊庆;郑剑;史娇智;袁建;屠康;;基于近红外光谱和共轭梯度神经网络的板栗褐变检测[J];食品工业科技;2013年15期
10 林岩;郭培源;王昕琨;;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猪肉蛋白质及脂肪含量检测[J];食品科技;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洁;李小昱;王为;李培武;肖武;张军;周竹;;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板栗蛋白质检测方法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瑞庆;‘火柿’和‘红巴梨’电参数与生理生化变化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刘志刚;基于基质湿润和根系生长特性的温室生菜灌溉技术[D];江苏大学;2014年
3 汪成龙;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马铃薯分级无损检测方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展慧;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板栗分级检测方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侯明明;油中微量水分的近红外光谱测定方法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年
3 张荣芳;双孢蘑菇品质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无损检测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4 谢艳群;智能油菜籽烘干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5 徐璐璐;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小麦品质分类方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6 任惠芳;复混肥中氮磷钾养分的近红外定量分析和特征波长选择[D];新疆农业大学;2013年
7 王晶;常温贮藏花生的质量变化规律与近红外快速无损检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8 赵政;猪肉新鲜度光谱模型的建立及传递方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9 王震;不同留茬高度对四合木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10 高海龙;基于透射和反射高光谱成像技术的马铃薯缺陷检测方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海清;应义斌;陆辉山;徐惠荣;谢丽娟;傅霞萍;于海燕;;可见/近红外光谱漫透射技术检测西瓜坚实度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小红;赵玉华;鲁梅芳;雷静;王春玲;;硅藻变温发酵生产二十碳五烯酸的研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年12期
2 戴东升,管火荣,姜梅;用CO_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真菌中的二十碳五烯酸[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3 荣会;胡秀丽;牟峻;刘丽;;二十碳五烯酸甲酯标准样品的研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何汉平,陈峰;从硅藻中提取二十碳五烯酸[J];食品工业科技;2000年06期
5 程传格,江婷,刘建华,董福英,王晓;EPA-E标样的UV、IR、NMR、MS分析[J];山东化工;2000年06期
6 徐怀祥 ,王玫;海洋食品——21世纪的健康食品[J];中国食品;2000年01期
7 赵亚平,吴守一,,陈钧,李国文;鱼油中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稀酸提取分离研究现状和进展[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8 胡静荣;;二十碳五烯酸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及柠檬酸对其油脂合成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1年02期
9 李恩川,高玉忠,高玉书,张天民;高纯度二十碳五烯酸乙酯的制备[J];药物生物技术;1997年04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红;糜漫天;张乾勇;;二十碳五烯酸对视黄酸处理的HL-60细胞株RB基因表达影响[A];中国营养学会第八届临床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三届营养与肿瘤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2 罗红;糜漫天;张乾勇;韦娜;杨志祥;;二十碳五烯酸联合视黄酸对HL-60细胞增殖与分化功能的影响[A];中国营养学会第八届临床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三届营养与肿瘤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3 王向群;吴丹;;二十碳五烯酸对人肝胆管癌FRH-0201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理[A];2013年浙江省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枚;海洋蔬菜健康新宠[N];大众科技报;2001年
2 ;春季吃鱼有讲究[N];大众卫生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卢美欢;二十碳五烯酸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刘飞翔;畸雌腐霉液态发酵产二十碳五烯酸的初步优化及其诱变育种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3 张士娇;小球藻中二十碳五烯酸对小鼠免疫活性的影响[D];天津科技大学;2014年
4 简艳;高产二十碳五烯酸的发酵过程工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罗红;二十碳五烯酸联合视黄酸对HL-60细胞增殖与分化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6 石迪;海参磷脂型二十碳五烯酸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干预及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68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068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