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系高岭土的改性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煤系高岭土的改性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摘要】:煤系高岭土的结构稳定,杂质含量高,反应活性低,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用率不高。但是改性后的煤系高岭土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反应活性,可以作为廉价的吸附材料。本文采用直接酸处理法、微波辅助酸处理法、机械粉碎-酸处理法三种活化方法对煤系高岭土进行改性,利用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N2吸附-脱附、红外光谱分析、化学成分分析、透射电镜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原矿煤系高岭土和改性煤系高岭土的结构、比表面积、形貌,确定最佳的改性工艺条件以原矿煤系高岭土和改性煤系高岭土对次甲基蓝进行吸附,研究了吸附时间、溶液pH、溶液的初始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实验取得良好效果:一、以内蒙古鄂尔多斯煤系高岭土为原料,采用直接酸处理法改性煤系高岭土,通过多种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确定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并研究了原矿煤系高岭土和改性煤系高岭土对次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原矿煤系高岭土的比表面积为13.6 m~2/g,极限吸附量为78.1 mg/g;改性煤系高岭土的比表面积为257.8 m~2/g,极限吸附量为101 mg/g。二、采用微波辅助酸处理法制备了改性煤系高岭土材料,对其进行表征,研究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其比表面积的影响,确定改性最佳工艺条件。测试其对次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显示:微波辅助酸处理法改性煤系高岭土的比表面积为299.5 m~2/g,极限吸附量达104.2 mg/g。三、对原矿煤系高岭土进行高能球磨,改变其晶体结构,再进行酸处理,对酸处理前后的样品进行表征,制备了具有较高比表面积的改性煤系高岭土材料,并研究其对次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机械粉碎-酸处理法改性煤系高岭土的最高比表面积为373.5 m~2/g,对次甲基蓝的极限吸附量达161.3 mg/g。
【关键词】:煤系高岭土 改性 表征 比表面积 吸附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7.3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10
- 1 绪论10-17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煤系高岭土概述11-14
- 1.2.1 煤系高岭土的组成11
- 1.2.2 煤系高岭土的结构11-12
- 1.2.3 煤系高岭土的性质及用途12
- 1.2.4 煤系高岭土的改性12-13
- 1.2.4.1 煅烧12
- 1.2.4.2 酸碱改性12-13
- 1.2.4.3 包覆改性13
- 1.2.4.4 有机改性13
- 1.2.5 改性煤系高岭土在水处理中的应用13-14
- 1.2.5.1 有机废水的处理13
- 1.2.5.2 吸附去除重金属离子13-14
- 1.2.5.3 除磷14
- 1.3 吸附材料14-15
- 1.3.1 吸附理论14
- 1.3.2 Langmuir吸附等温式14-15
- 1.3.3 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15
- 1.4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和内容15-17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15-16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16-17
- 2 直接酸处理法活化煤系高岭土及其性能17-34
- 2.1 引言17-18
- 2.2 实验部分18-20
- 2.2.1 实验主要仪器与试剂18
- 2.2.1.1 实验试剂18
- 2.2.1.2 实验仪器18
- 2.2.2 煤系高岭土的活化18-19
- 2.2.3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19
- 2.2.3.1 反应时间的影响19
- 2.2.3.2 反应温度的影响19
- 2.2.4 改性煤系高岭土对次甲基蓝溶液的静态吸附实验方法19-20
- 2.2.4.1 次甲基蓝溶液的配制19
- 2.2.4.2 次甲基蓝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19-20
- 2.2.4.3 对次甲基蓝溶液的静态吸附实验20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20-33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20-22
- 2.3.2 热重分析(TGA)22
- 2.3.3 化学成分分析结果22-23
- 2.3.4 红外光谱分析23-24
- 2.3.5 N_2吸附-脱附及孔径分布分析24-26
- 2.3.6 透射电镜分析(TEM)26
- 2.3.7 改性煤系高岭土对次甲基蓝的吸附性能26-33
- 2.3.7.1 吸附时间对吸附的影响26-28
- 2.3.7.2 溶液pH对吸附的影响28-29
- 2.3.7.3 次甲基蓝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29-31
- 2.3.7.4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31-33
- 2.4 结论33-34
- 3 微波辅助法活化煤系高岭土及其性能34-48
- 3.1 引言34-35
- 3.2 实验部分35-36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35
- 3.2.1.1 实验试剂35
- 3.2.1.2 实验仪器35
- 3.2.2 煤系高岭土的活化35-36
- 3.2.3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36
- 3.2.4 吸附性能的测试36
- 3.3 结果与讨论36-47
- 3.3.1 样品的BET与BJH分析36-38
- 3.3.2 样品的XRD分析38-39
- 3.3.3 热重分析(TGA)39-40
- 3.3.4 化学组成成分分析40
- 3.3.5 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40-41
- 3.3.6 透射电镜(TEM)分析41
- 3.3.7 样品对次甲基蓝的吸附性能41-47
- 3.3.7.1 吸附时间对吸附的影响41-43
- 3.3.7.2 溶液pH对吸附的影响43-44
- 3.3.7.3 次甲基蓝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44-45
- 3.3.7.4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45-47
- 3.4 结论47-48
- 4 机械粉碎-酸处理法活化煤系高岭土及其性能48-60
- 4.1 引言48-49
- 4.2 实验部分49-50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49
- 4.2.1.1 实验试剂49
- 4.2.1.2 实验仪器49
- 4.2.2 煤系高岭土的活化49-50
- 4.2.3 吸附性能的测试50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50-59
- 4.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50-51
- 4.3.2 红外光谱分析51-52
- 4.3.3 样品的BET和BJH分析52-54
- 4.3.4 化学成分分析结果54
- 4.3.5 透射电镜分析(TEM)54
- 4.3.6 改性煤系高岭土对次甲基蓝的吸附性能54-59
- 4.3.6.1 不同样品对次甲基蓝的吸附效果54-55
- 4.3.6.2 吸附时间对吸附的影响55-56
- 4.3.6.3 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的研究56-57
- 4.3.6.4 溶液pH对吸附的影响57
- 4.3.6.5 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57-58
- 4.3.6.6 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的研究58-59
- 4.4 结论59-60
- 5 结论60-62
- 参考文献62-69
-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先忠,沈上越,陈开旭,刘国庆,赵欣,冉松林;宜昌煤系高岭土矿石的开发利用研究[J];矿产综合利用;2004年03期
2 冉松林,沈上越,林海,程先忠;松宜煤系高岭土煅烧增白影响因素研究[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4年02期
3 ;煤系高岭土煅烧新工艺[J];煤炭工程;2004年08期
4 魏嘉昆;煤系高岭土煅烧增白及机理探讨[J];非金属矿;2005年S1期
5 冯立品;张锦瑞;庞保华;;煤系高岭土及其深加工[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赵彦钊;;“双90”煅烧煤系高岭土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陶瓷;2006年07期
7 李哲;郑丽娟;;黑龙江煤系高岭土增白试验研究[J];选煤技术;2006年06期
8 李家毓;周兴龙;雷力;;我国煤系高岭土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云南冶金;2009年01期
9 唐靖炎;张韬;;中国煤系高岭土加工利用现状与发展[J];新材料产业;2009年03期
10 孙留根;王云;袁朝新;常耀超;赵磊;李云;;大同地区煤系高岭土煅烧实验研究[J];矿冶;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唐靖炎;蔡建;张韬;;中国煤系高岭土加工利用现状与发展[A];2006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大会暨第九届全国非金属矿加工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6年
2 张晓萍;沈少川;;煤系高岭土勘探与开发之我见[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3 冉松林;沈上越;;湖北松宜煤系高岭土的相关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崔等;;煤系高岭土高温煅烧莫来石产品的工艺探讨[A];2011年耐火原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朱媛媛;王庆良;;煤系高岭土/尼龙1010复合材料的摩擦学特性[A];2006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6年
6 舒小伟;沈上越;范力仁;夏开胜;;低成本耐盐性超强吸水复合材料的研制[A];2005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林海;;改性煤系高岭土晶化焙烧制备钛白代用品的工艺参数优化[A];第六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8 李文前;;永夏煤田煤系高岭土矿开发应用前景[A];陕西地球物理文集(七)中国西部地球物理研究与实践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20周年专集[C];2007年
9 赫军凯;刘钦甫;刘威;;淮北煤系高岭土制备NaY分子筛的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州中材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国家非金属矿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唐靖炎 淮北金岩高岭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耿万义 中国非矿协会高岭土专委会专家组组长、苏州中材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蔡建;我国煤系高岭土加工利用取得迅猛发展[N];中国建材报;2006年
2 徐立铨;如何开发利用煤系高岭土[N];中国矿业报;2003年
3 记者 王玉琢 于海东;乌海开工年产20万吨煤系高岭土深加工项目[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4 记者 王利强;忻州30万吨煤系高岭土项目二期开工[N];山西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赵永强;变废为宝的朝阳产业[N];乌海日报;2011年
6 王秀兰;煤矸石精细加工身价倍增[N];中国化工报;2004年
7 邓文凯;海区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N];乌海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贾青芳;千年中华陶瓷 频频创新工艺[N];中国特产报;2005年
9 于德福;非金属矿加工业的突破[N];中国矿业报;2002年
10 ;十大创新 跨越发展[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伍泽广;煤系高岭土制备多品种氧化铝和硅质无机填料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2 夏红兵;煤系高岭土安全开采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英;TiO_2/改性煤系高岭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2 高文秋;煤系高岭土的改性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3 杨锦;酸处理对内蒙煤系高岭土结构与性能的影响[D];天津大学;2007年
4 王萌;煤系高岭土的插层及剥片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沈王庆;煤系高岭土脱硅工艺与动力学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5年
6 罗永康;内蒙煤系高岭土的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7 李新梅;煤系高岭土基复合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
8 程琳俨;煤系高岭土表面包覆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9 王战娥;悬浮态快速煅烧煤系高岭土的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10 田钊;煤系高岭土煅烧与脱碳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69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069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