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有机合成材料及其在光电磁性能方面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10-21 18:19

  本文关键词:有机合成材料及其在光电磁性能方面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聚合物 过渡金属磁性配合物 有机合成 超分子聚合物


【摘要】:本论文合成了三类聚合物,并分别研究了他们的光电磁等物理化学性质。其一是DPP-tpy配体配位二价Zn、Co、Fe等金属形成超分子聚合物,研究其紫外荧光和光谱电化学性质,并可以应用于电致变色领域。此聚合物组装成一维超分子纤维线状结构,并在透射电镜下观测其形貌。其二是合成出DPP跟Pt的共聚共轭聚合物的两种聚合物,改变其侧链对比它们的自组装性质,并研究它们的光电性质,我们发现,侧链是带有接枝的烷基链有较好的光电性质,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测其形貌,其网状结构为电子的迁移提供了很好的半导体电学条件,我们研究此类聚合物开辟了良好的研究思路。其三是合成了一例以共价键链接二价Co、Ni的配位聚合物,并研究了其场诱导的慢磁弛豫行为。
【关键词】:聚合物 过渡金属磁性配合物 有机合成 超分子聚合物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31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6
  • 第一章 绪论16-25
  • 1.1 引言16-17
  • 1.2 基于共轭聚合物的化学传感器17-18
  • 1.3 以DPP为基底的的高分子光伏材料18-22
  • 1.3.1 DPP共轭聚合物简介18
  • 1.3.2 DPP类衍生物各种性质18-20
  • 1.3.3 DPP类化合物的应用20-22
  • 1.4 单分子磁体及其磁性表征方法22-24
  • 1.4.1 单分子磁体的定义22
  • 1.4.2 单分子磁体的磁性表征方法22-24
  •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24-25
  • 第二章 DPP-tpy基底的超分子聚合物研究25-41
  • 2.1 引言25
  • 2.2 实验部分25-34
  • 2.2.1 试剂及仪器25-27
  • 2.2.2 配体L~1的合成路线27-30
  • 2.2.3 配体L~1配位金属离子的超分子聚合物30
  • 2.2.4 紫外和荧光测试30-31
  • 2.2.5 各个单体的核磁谱图31-34
  • 2.3 结果与讨论34-40
  • 2.3.1 紫外和荧光表征34-37
  • 2.3.2 超分子聚合物形貌研究37
  • 2.3.3 紫外和荧光光谱及形貌讨论37-38
  • 2.3.4 光谱电化学研究38-39
  • 2.3.5 光谱电化学结果讨论39-40
  • 2.4 本章小结40-41
  • 第三章 基于DPP基底与过渡态金属Pt共聚物自组装、光电性质及形貌研究41-59
  • 3.1 引言41
  • 3.2 实验部分41-50
  • 3.2.1 试剂及仪器41-43
  • 3.2.2 合成路线43-45
  • 3.2.3 合成路线45-47
  • 3.2.4 各个化合物的核磁谱图47-50
  • 3.3 结果与讨论50-57
  • 3.3.1 L~2自组装性质研究50-53
  • 3.3.2 L~3自组装性质研究53-54
  • 3.3.3 L~3的场效应晶体管及光响应性质研究54-57
  • 3.3.4 L~3的形貌研究57
  • 3.4 本章小结57-59
  • 第四章 钴(Ⅱ)配位聚合物表现出单离子磁性磁场诱导慢弛豫行为59-77
  • 4.1 引言59-60
  • 4.2 实验部分60-62
  • 4.2.1 试剂及仪器60-61
  • 4.2.2 Btm配体的合成61
  • 4.2.3 [Co(btm)_2(SCN)_2·(H_20)]_n,(1)配合物的制作61-62
  • 4.2.4 [Ni(btm)_2(SCN)_2·(H_20)]_n,(2)配合物的制作62
  • 4.2.5 [Co_(0.23)Zn_(0.77)(btm)_2(SCN)_2·(H_2O)]_n,(3)配合物的制作62
  • 4.3 结果与讨论62-65
  • 4.3.1 结构分析62-63
  • 4.3.2 磁性研究63-65
  • 4.3.3 理论计算65
  • 4.4 小结65-77
  • 第五章 总结77-78
  • 参考文献78-8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飞鹤;董建华;马玉国;许华平;;超分子聚合物科学与材料前沿问题——第73期“双清论坛”综述[J];中国科学基金;2013年01期

2 吕亚非;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应用[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4年02期

3 倪一萍;陈建定;;超分子聚合物研究进展[J];合成树脂及塑料;2008年05期

4 汪峰;董盛谊;郑波;黄飞鹤;;基于冠醚衍生物的超分子聚合物[J];高分子学报;2011年09期

5 赵剑锋;林进义;石乃恩;解令海;黄维;;光电功能型超分子聚合物的研究进展[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6 吕亚非;超分子聚合物科学与工程[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年02期

7 阎云;;超分子聚合物:自组装的高分子[J];大学化学;2009年05期

8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手性超分子聚合物构建合作研究获新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2年02期

9 王毓江;唐黎明;陈亮;;均苯四甲酸与对羟基吡啶超分子聚合物的制备[J];高分子学报;2006年02期

10 王毓江;唐黎明;;基于氢键作用结合的超分子聚合物[J];化学进展;2006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少路;肖唐鑫;王乐勇;;基于非共价正交作用力组装的新型超分子聚合物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黄飞鹤;汪峰;朱克龙;董盛谊;;基于主客体互穿结构构筑超分子聚合物[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3 吴立新;李昊龙;孙航;齐伟;赵元元;;杂化超分子聚合物的复合及表面图案化[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4 刘庆;靳黎娜;孙为银;;配位超分子聚合物微/纳米颗粒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质研究[A];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王倩;陈ng;刘育;;基于葫芦脲和环糊精的纳米超分子聚合物的构筑[A];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许东华;Stephen L.Craig;;超分子聚合物体系的流变性能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分子组装与超分子聚合物[C];2013年

7 杨柳林;刘晓光;谭欣欣;杨辉;张希;;超分子单体:制备超分子聚合物的新方法[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分子组装与超分子聚合物[C];2013年

8 何振峰;李昊龙;吴立新;;有机-无机杂化超分子聚合物的构筑与功能[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分子组装与超分子聚合物[C];2013年

9 汪峰;田玉奎;田玉敬;丁月;;金属基超分子聚合物的构筑及其性质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分子组装与超分子聚合物[C];2013年

10 张希;;超分子聚合物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大会邀请报告[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欣欣;基于三肽FGG与葫芦[8]脲相互作用制备超分子聚合物[D];清华大学;2015年

2 何立鹏;酸碱可逆的网状超分子聚合物及其荧光响应和自组装行为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3 何振峰;有机修饰多金属氧簇杂化超分子聚合物:自组装与组装结构[D];吉林大学;2012年

4 孙如意;基于多元大环的分子机器及其功能化超分子聚合物[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5 田玉奎;电子供体—受体相互作用驱动的超分子聚合物[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6 颜徐州;基于多级正交自组装构筑超分子聚合物功能材料[D];浙江大学;2014年

7 汪峰;基于冠醚和穴醚的超分子聚合物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李少路;基于四重氢键和主客体识别作用正交自组装的超分子聚合物[D];南京大学;2012年

9 吉晓帆;分别基于冠醚和柱芳烃识别机理构筑含传统高分子骨架的超分子聚合物材料[D];浙江大学;2015年

10 孙默;环糊精和卟啉的超分子聚合物的构筑及其磁共振成像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海杰;多氢键型超分子聚合物结构单元的理论设计与模拟[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徐辉;基于酰肼环形六聚体的超分子聚合物的构筑与性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3 丰小庆;基于脲基嘧啶酮四重氢键与主客体识别作用正交构筑超分子聚合物[D];南京大学;2014年

4 姜翠;基于多重氢键连接的超分子共聚物胶束PNVCL···PCL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5 张婧;酸碱可控的超支化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6 常军霞;侧链含柱芳烃的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7 赖兰海;金属铜超分子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8 王超海;支链模板效应在有机—无机杂化超分子聚合物构筑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9 朱明生;有机合成材料及其在光电磁性能方面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10 戚震辉;构建具有生物活性的超分子聚合物及其自组装体[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746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0746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5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