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基于寡聚苯撑乙炔荧光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双光子成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2 04:16

  本文关键词:基于寡聚苯撑乙炔荧光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双光子成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寡聚苯撑乙炔 共轭荧光纳米粒子 双光子成像 巯基检测


【摘要】:共轭聚合物及寡聚物由于其良好的导电性,光致发光性能以及荧光信号放大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材料及生物科学等领域。最近几年,共轭聚合物及寡聚物的纳米粒子(简称为共轭荧光纳米粒子)作为一种新型的荧光材料在生物检测及成像方面受到广泛关注。相对于无机纳米粒子,它具有易制备、荧光强度高、光稳定性好和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依据应用领域,通过改变共轭分子的种类或在表面修饰不同功能分子调控共轭荧光纳米粒子的性质。相对于传统的单光子成像模式,双光子激光扫描荧光成像具有组织穿透深,光漂白小,光损伤小和轴向分辨率高等优势。本论文基于该研究背景,设计制备了三类基于寡聚苯撑乙炔(OPE)的共轭荧光纳米粒子,主要研究了其自组装过程、光物理性质及双光子细胞成像应用。1.设计合成了具有双光子吸收性质的两亲性分子寡聚苯撑乙炔衍生物(OPE-PEG-NH2)、绿光荧光分子二氟化硼二吡咯(BODIPY-C6Br)以及红光荧光分子聚芴-苯并噻吩(PFDBT)。使用两亲性分子OPE-PEG-NH2分别与BODIPY-C6Br和PFDBT组装制备了一系列共轭荧光纳米粒子,并研究了荧光能量转移供体OPE-PEG-NH2与受体BODIPY-C6Br和PFDBT之间的掺杂比例对共轭纳米粒子光学行为的影响。最后通过细胞毒性实验证明制备的共轭荧光纳米粒子细胞毒性低,该纳米粒子可以实现对细胞的双光子荧光成像。2.设计合成了具有双光子吸收性质的寡聚苯撑乙炔-傒酰亚胺分子(OPE-PBI),通过在结构中引入长链烷基链和刚性结构OPE,减少了PBI因聚集引起的荧光猝灭。首先测试了OPE-PBI在不同溶剂中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研究了溶剂对材料光学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DSPE-m PEG5000包覆OPE-PBI,制备了PEG为壳OPE-PBI为核的共轭荧光纳米粒子。通过光散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纳米粒子的粒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最后实现了该纳米粒子对细胞的双光子荧光成像。3.通过Sonogashira偶联反应和酰胺化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类含双硫键的具有双光子吸收性质的两亲性分子寡聚苯撑衍生物OPE-2S-PEG。首先研究了在溶液中OPE-2S-PEG浓度和溶液p H对其光谱稳定性的影响,然后通过荧光光谱实验验证OPE-2S-PEG对巯基具有选择性的响应,并发现OPE-2S-PEG对含有巯基的氨基酸具备特异性响应,此外OPE-2S-PEG探针也可以用于检测Hela细胞中的巯基物质。
【关键词】:寡聚苯撑乙炔 共轭荧光纳米粒子 双光子成像 巯基检测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57.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0
  • 1.1 引言9
  • 1.2 共轭荧光纳米粒子9-10
  • 1.3 共轭荧光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10-12
  • 1.3.1 微乳液10-11
  • 1.3.2 再沉淀11-12
  • 1.4 共轭荧光纳米粒子的应用12-16
  • 1.4.1 光电子器件12
  • 1.4.2 生物检测12-14
  • 1.4.3 细胞成像14-16
  • 1.5 双光子吸收16-20
  •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20-22
  • 2.1 共轭荧光纳米粒子的研究背景20
  • 2.2 基于双光子吸收的研究背景20
  • 2.3 本文的设计思路和创新点20-22
  • 第三章 基于寡聚苯撑乙炔多色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双光子细胞成像22-38
  • 3.1 引言22-23
  • 3.2 实验部分23-30
  • 3.2.1 原料和试剂23
  • 3.2.2 实验仪器和操作方法23
  • 3.2.3 合成部分23-30
  • 3.3 结果与讨论30-36
  • 3.3.1 供体和受体FRET可行性研究30-31
  • 3.3.2 不同掺杂比例的供体和受体对纳米粒子光学行为的影响31-33
  • 3.3.3 供体受体掺杂后的纳米粒子细胞毒性测试33-35
  • 3.3.4 供体受体掺杂后的纳米粒子双光子细胞成像的研究35-36
  • 3.4 本章小结36-38
  • 第四章 基于寡聚苯撑乙炔和傒酰亚胺分子的合成、表征及双光子细胞成像38-52
  • 4.1 引言38
  • 4.2 实验部分38-45
  • 4.2.1 原料和试剂38-39
  • 4.2.2 实验仪器和操作方法39
  • 4.2.3 合成部分39-45
  • 4.3 结果与讨论45-51
  • 4.3.1 OPE-PBI在不同溶剂中的光谱性质45-46
  • 4.3.2 OPE-PBI包覆前后在不同溶剂中的光谱性质46-47
  • 4.3.3 OPE-PBI包覆后的纳米尺寸和形态研究47-48
  • 4.3.4 OPE-PBI的聚集研究48-49
  • 4.3.5 OPE-PBI包覆后的纳米粒子细胞毒性测试49-50
  • 4.3.6 OPE-PBI包覆后的纳米粒子双光子细胞成像的研究50-51
  • 4.4 本章小结51-52
  • 第五章 基于双硫键的寡聚苯撑乙炔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巯基检测52-62
  • 5.1 引言52
  • 5.2 实验部分52-55
  • 5.2.1 原料和试剂52-53
  • 5.2.2 实验仪器和操作方法53
  • 5.2.3 合成部分53-55
  • 5.3 结果与讨论55-61
  • 5.3.1 OPE-2S-PEG探针的光稳定性研究55-57
  • 5.3.2 OPE-2S-PEG探针的巯基响应性研究57-58
  • 5.3.3 OPE-2S-PEG探针对巯基选择性响应的研究58-59
  • 5.3.4 OPE-2S-PEG探针细胞毒性测试59-60
  • 5.3.5 OPE-2S-PEG探针对细胞内巯基物质的检测60-61
  • 5.4 本章小结61-62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2-63
  • 参考文献63-70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70-71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71-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学建;张献;姚金水;孙希军;;杂环类双光子材料的研究进展[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2 任爱民,封继康,赵显,刘春玲,苏忠民;反式二苯乙烯系列衍生物双光子吸收截面的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7期

3 周虹屏,郝扶影,张居舟,赵祖志,李东梅,吴杰颖,田玉鹏,Hoong-Kun Fun;一种具有双光子活性的新型吡啶盐的合成、表征及性质[J];应用化学;2005年06期

4 刘旭峰,钟增培,许遵乐;2,4,5-三苯基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双光子特性[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5 周树兰;赵显;孙学勤;程秀凤;;取代基对二噻吩并噻吩衍生物的双光子吸收性质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10期

6 孙学勤;赵显;周树兰;李百东;程秀凤;;分枝结构对以N为耦合中心的多分枝分子的双光子吸收性质的影响[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7年06期

7 刘常琳;王世杰;张雯;崔月芝;程贝君;李天铎;;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研究及应用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9年08期

8 李文超;封继康;任爱民;孙家锺;于晓强;王军杰;;3,6-和2,7-咔唑衍生物单光子和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1期

9 孙梅;胡寒梅;田玉鹏;蒋民华;;一种三取代结构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合成[J];功能材料;2010年12期

10 张献;黄宝丽;姚金水;于晓强;;有机杂环类双光子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新艳;徐洪耀;光善仪;;一种D-π-A型强双光子吸收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赵杨;任爱民;;芘衍生物的单、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昱;胡青;钟成;秦金贵;;一种兼含卟啉和环糊精的用于双光子动力学治疗的光敏体系的设计、合成与性能[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张良;田晓宇;何风;王英惠;杨延强;郑植仁;苏文辉;;有机齐聚物双光子吸收效应的实验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李波;米君;周炯;钱士雄;;新型双光子吸收材料的超快动力学研究[A];第六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余璇;刘智波;田建国;;二硫化碳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丁红娟;王传奎;;不同分支分子的单双光子吸收性质[A];第十六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刘晓婷;任爱民;;新型吡咯有机染料的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史萌;李华;苏富芳;韩培高;;基于超灵敏跃迁实现铕配合物高效双光子吸收诱导荧光[A];鲁豫赣黑苏五省光学(激光)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雷虹;黄振立;汪河洲;;电荷转移化合物分子的双光子吸收特性研究[A];第五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传香;几类荧光蛋白的双光子吸收及分子光学信号的表面增强行为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李文超;双光子吸收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赵杨;几类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东;几种吡啶盐类有机双光子吸收染料光谱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5 韩德明;几种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分子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黄双;环噻吩类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姜义华;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均三嗪及联二噻唑双光子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冯燕;芴类双光子吸收功能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周新;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分子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张祥标;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分子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新萍;双光子吸收苯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光学性质及生物应用[D];安徽大学;2016年

2 李明利;砷化镓双光子响应探测器特性研究及其电极优化[D];吉林大学;2016年

3 朱舒卷;有机染料/贵金属纳米复合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制备与性质[D];安徽大学;2016年

4 阮东;以螺二芴为母体的光控荧光传感器以及双光子光致变色材料[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5 龚兆翠;基于寡聚苯撑乙炔荧光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双光子成像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6 李晶;双光子吸收分子材料的性能研究及理论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赵文静;有机共轭分子的双光子吸收特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小静;分子双光子吸收特性和聚集效应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珍;新型功能分子双光子吸收特性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苏燕;分子双光子特性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0767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0767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1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