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含PNIPAM链段多嵌段聚合物的合成、溶液和吸附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3 02:14

  本文关键词:含PNIPAM链段多嵌段聚合物的合成、溶液和吸附行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PNIPAM-PPO-PNIPAM PEO-PNIPAM 温敏性 链构象 吸附行为


【摘要】:论文中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ATRP),以Br-PPO-Br为大分子引发剂,通过一步或两步聚合反应成功合成窄分子量分布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环氧丙烷)-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PPO-PNIPAM)三嵌段聚合物。通过微量差示扫描仪(Micro-DSC)对PNIPAMx-PPO36-PNIPAMx与PEO45-PNIPAMx两个系列聚合物的温敏行为研究发现:对于PNIPAM链段长度较短的PNIPAMi5-PPO36-PNIPAMi5三嵌段聚合物,只有一个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大约为25℃,属于PPO链段的LCST;对于PNIPAM链段长度较长的PNIPAM117-PPO36-PNIPAM117三嵌段聚合物,PNIPAM链段的相变占主导地位,只观察到一个LCST为32.3℃;对于PNIPAM链段长度适中的PNIPAM33-PPO36-PNIPAM33和PNIPAM75-PPO36-PNIPAM75则观察到了两个LCST,分别属于PPO链段和PNIPAM链段。而对于PEO-PNIPAM两嵌段聚合物体系,其中PEO链段亲水,使得PEO-PNIPAM的LCST比PNIPAM均聚物的LCST相对提高,且PEO链段比例越大,其LCST越高。动、静态光散射(DLS SLS)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环境下(20℃), PNIPAMx-PPO36-PNIPAMx和PEO45-PNIPAMx体系都可观察到大颗粒尺寸的聚集体存在,而此时PPO、PNIPAM、PEO链段理论上都是溶于水的。这被认为是嵌段之间的不相容性以及水分子与聚合物链段的氢键桥连作用而形成的松散聚集体。随着温度上升到PPO链段的LCST, PNIPAMx-PPO36-PNIPAMx三嵌段聚合物形成以疏水的PPO为核、亲水的PNIPAM为壳的核-壳结构;温度继续上升到PNIPAM链段的LCST时,PNIPAMx-PPO36-PNIPAMx三嵌段聚合物形成的核-壳结构进一步坍塌收缩形成硬壳球结构。PEO45-PNIPAMx两嵌段聚合物体系的溶液行为又稍有区别,温度高于其LCST时,形成稳定的核-壳结构。接着采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研究PNIPAMx-PPO36-PNIPAMx三嵌段聚合物和PEO45-PNIPAMx两嵌段聚合物于不同温度中在疏水金电极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吸附的速率常数随PNIPAM链段长度增大而增大,却随温度上升而下降。2)对于PNIPAM链段较长的PNIPAMx-PPO36-PNIPAMx(x=33,75,117)三嵌段聚合物和PEO45-PNIPAMX (x=50,87)两嵌段聚合物在其PNIPAM链段的LCST时都会发生异常的大量吸附现象。结合之前在PNIPAM-PEO-PPO-PEO-PNIPAM五嵌段聚合物的吸附研究中也发现五嵌段聚合物在PNIPAM链段的LCST处发生大量吸附现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于含PNIPAM链段的PEO-PNIPAM、PNIPAM-PPO-PNIPAM和PNIPAM-PEO-PPO-PEO-PNIPAM嵌段聚合物体系,所观察到的大量吸附现象与PNIPAM链段存在有关,与PPO链段和PEO链段无关;而且嵌段聚合物分子中PNIPAM链段需要达到一定的长度,使得PNIPAM链段具有自己的LCST, PNIPAM链段太短则不会发生大量吸附。
【关键词】:PNIPAM-PPO-PNIPAM PEO-PNIPAM 温敏性 链构象 吸附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31.3
【目录】:
  • 致谢3-4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38
  • 1.1 NIPAM单体及聚合物简介10-11
  • 1.2 含PNIPAM链段聚合物的溶液行为11-19
  • 1.2.1 温度的影响11-14
  • 1.2.2 浓度的影响14-16
  • 1.2.3 溶剂的影响16-18
  • 1.2.4 分子量和结构18-19
  • 1.3 聚合物的吸附行为19-31
  • 1.3.1 聚合物吸附行为概述19-20
  • 1.3.2 聚合物吸附影响因素20-24
  • 1.3.3 聚合物吸附的应用24-26
  • 1.3.4 含PNIPAM聚合物的吸附研究26-31
  • 1.4 课题提出31-32
  • 参考文献32-38
  • 第二章 PNIPAM_x-PPO_(36)-PNIPAM_x嵌段聚合物的合成38-46
  • 2.1 引言38-39
  • 2.2 主要化学试剂及处理39-40
  • 2.2.1 主要试剂规格和生产商39
  • 2.2.2 主要试剂的精制39-40
  • 2.3 大分子引发剂Br-PPO_(36)-Br的制备40
  • 2.4 PNIPAM_x-PPO_(36)-PNIPAM_x的合成40-41
  • 2.5 聚合物的表征41-42
  • 2.6 结果讨论42-45
  • 2.7 本章小结45
  • 参考文献45-46
  • 第三章 PNIPAM-PPO-PNIPAM和PEO-PNIPAM嵌段聚合物溶液行为46-62
  • 3.1 引言46
  • 3.2 表征方法46-48
  • 3.2.1 微量差示扫描仪(Micro-DSC)46-47
  • 3.2.2 动态光散射(DLS)和静态光散射(SLS)47
  • 3.2.3 比折光指数增量dn/dc测量47-48
  • 3.3 结果与讨论48-57
  • 3.3.1 PNIPAM-PPO-PNIPAM和PEO-PNIPAM嵌段聚合物的温敏性48-49
  • 3.3.2 PNIPAM-PPO-PNIPAM和PEO-PNIPAM嵌段聚合物的稀溶液链构象49-57
  • 3.4 本章小结57-58
  • 参考文献58-62
  • 第四章 PNIPAM-PPO-PNIPAM和PEO-PNIPAM嵌段聚合物吸附行为62-78
  • 4.1 引言62
  • 4.2 实验与表征62-66
  • 4.2.1 样品准备62-63
  • 4.2.2 石英晶体金电极表面的修饰63
  • 4.2.3 接触角的测试63-64
  • 4.2.4 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吸附测试64-66
  • 4.3 结果与讨论66-74
  • 4.3.1 环境温度对聚合物吸附行为的影响66-70
  • 4.3.2 嵌段长度对聚合物吸附行为的影响70-73
  • 4.3.3 嵌段类别对聚合物吸附行为的影响73-74
  • 4.4 本章小结74-75
  • 参考文献75-78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78-80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彩云;翁晓磊;钱卫平;;AuNPs/PNIPAM复合颗粒的制备及其温敏性质[J];物理化学学报;2008年12期

2 杨明成;朱军;赵惠东;朱诚身;宋红艳;李坤豪;全彦君;;PNIPAM/蒙脱土复合水凝胶辐射合成与表征[J];核技术;2009年09期

3 杨明成;宋卫东;张宏娜;朱军;李召朋;朱诚身;赵惠东;;PNIPAM/碳纳米管复合水凝胶辐射合成与表征[J];核技术;2011年07期

4 ;A THEORETICAL MODEL FOR THERMAL-SENSITIVE MICROGEL WITH PNIPAM CORE AND ELASTIC SHELL[J];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2012年05期

5 聂慧;刘和文;;含螺吡喃端基PNIPAM的制备及其在活细胞成像中的应用[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3年02期

6 李凯;张青川;刘红;伍小平;张广照;;微梁传感研究PNIPAM分子链热致折叠构象转变[J];实验力学;2006年03期

7 Jing Tao;Bang-kun Jin;Li-ying Li;Chen He;何卫东;;CLICK CYCLIZATION OF LINEAR TRIBLOCK COPOLYMERS AT BLOCK JUNCTIONS UNDER HIGH CONCENTRATION DUE TO END-BLOCK SHIELDING[J];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2013年07期

8 罗春华;董秋静;余丽;王彩华;崔玉民;;具有智能荧光特性的含二甲氨基查尔酮端基的PNIPAM研究[J];高分子学报;2012年11期

9 ;THERMAL-SENSITIVE BETA-CYCLODEXTRIN-CONTAINING POLY(NISOPROPYLACRYLAMIDE)HYDROGELS CROSSLINKED BY Si—O—Si BONDS—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 PROLONGING IN VITRO RELEASE OF 5-FLUOROURACIL[J];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2005年05期

10 Fumihiko Tanaka;Tsuyoshi Koga;Hiroyuki Kojima;Francoise M.Winnik;;HYDRATION AND PHASE SEPARATION OF TEMPERATURE-SENSITIVE WATER-SOLUBLE POLYMERS[J];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Study on a thermo sensitive PNIPAM coated silica particle by light scattering[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2 陈帅;陈旭伟;王建华;;水凝胶PNIPAM/AAc选择性分离血红蛋白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朱丹;周剑锋;胡一;张琦;沈健;;Dielectric Relaxations of PNIPAM Colloidal Dispersions at the Coil-Globule Transition[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崔树勋;庞祥超;;PNIPAM单链弹性的温度依赖性[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崔树勋;庞祥超;;PNIPAM单链弹性的温度依赖性[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6 崔树勋;庞祥超;王科峰;;PNIPAM单链弹性的温度和溶剂响应性[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2分会:溶液中的聚集与分子组装[C];2013年

7 朱丹;魏涛;周剑锋;沈健;;关于PNIPAM微凝胶相转变的介电谱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王章薇;武培怡;;PNIPAM在离子液体中凝胶化行为的谱学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赵辉;陈宏伟;李增昌;苏伟;张其锦;;微波辅助制备PMMA为壳层PNIPAM为核的温度响应型粒子[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来恒杰;武培怡;;PNIPAM与NIPPA在重水溶液中相变行为的谱学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健;聚丙烯酰胺类智能高分子多重环境响应的NMR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6年

2 刘吕丹;复杂环境中高分子的离子特异性效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李丽英;基于PNIPAM的响应性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赵辉;基于PNIPAM的功能化聚合物微球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丁延伟;微量量热法研究温敏大分子在溶液中的相变行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徐建;基于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多种拓扑结构水溶性高分子制备及其溶液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7 刘小兵;基于PAA和PNIPAM的嵌段聚合物及微凝胶的合成及聚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刘光明;高分子链在界面上的构象行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9 罗时忠;环境敏感单分子胶束的制备及其相转变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10 孙冰洁;红外及二维相关光谱方法对外扰作用下聚合物体系演化的微观动力学机理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波;特殊结构热致响应聚合物的合成及其相变机理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牛少敏;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环糊精的温敏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邱杨;可注射型PNIPAM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4 付婧玉;PNIPAM/CMCS/CNTs水凝胶的制备及新型磁性复合微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黄婉莹;PNIPAM50在临界相变点附近的蜷缩与膨胀过程的动力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6 许谦;RAFT聚合合成PNIPAM-纤维素球性能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7 李建元;含PNIPAM链段多嵌段聚合物的合成、溶液和吸附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8 张晏宁;掺杂聚多巴胺颗粒近红外响应型智能水凝胶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9 于淼;末端带有芘基的PNIPAM合成及其热敏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10 许永松;以α-D-葡萄糖为核的星形PNIPAM的合成及热敏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811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0811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1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