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铜基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比色传感器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7-10-27 03:38

  本文关键词:铜基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比色传感器的构建


  更多相关文章: 铜基复合材料 过氧化物模拟酶 光化学传感器 比色检测


【摘要】:光学传感器是以光吸收为基础,通过研究分子或分子集合体对特定物质进行识别的光吸收过程,在分子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并传递信号,从而实现对特定物质进行检测的分子器件。比色传感器作为光学传感器的一种,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方便等特点,并能广泛应用于生物分析、环境检测、食品安全和医疗诊断等领域。另外,由于天然酶不易存储、易变性和失活,故合成成本低、催化性能好的金属、非金属及复合纳米材料作为模拟酶代替天然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实验通过离子液体为溶剂的共沉淀法,功能材料的复合、腐植酸协助还原等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的催化性能好的复合材料,并研究了这些材料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在此基础上,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构建了一系列的比色传感器,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以氯化铈和氯化铜为原料,在含有离子液体的溶液中和六次亚甲基四胺提供的弱碱性条件下,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Cu2(OH)3Cl-CeO2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RD手段对制备的材料进行了表征。复合材料能在H2O2存在的条件下催化过氧化物酶底物TMB使溶液变蓝。由此,开发了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比色方法,实现了对H2O2、葡萄糖和胆固醇的检测。(2)在腐植酸的协助下煅烧双氰胺-铜离子复合物制备了CuNPs/g-C3N4复合材料。对材料进行了XRD、FTIR和TEM表征。制备的CuNPs/g-C3N4材料能在H2O2存在下快速氧化过氧化物酶底物TMB产生蓝色,证明CuNPs/g-C3N4具有很好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由此,开发了一种简单、快速检测H2O2和葡萄糖的比色方法,对H2O2和葡萄糖的检测限分别为3.2×10-8 M和3.7×10-7 M。(3)以腐植酸作为稳定剂和还原剂,通过煅烧法制备了稳定的铜纳米粒子(CuNPs)。用XRD、SEM、FTIR、XPS和热重等手段对制备的CuNPs进行了表征。制备的CuNPs能在H2O2存在下将过氧化物酶底物TMB氧化产生蓝色,具有很好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且制备的CuNPs放置6个月几乎不被氧化,表现出极好的稳定性。由此,开发了一种简单、快速和灵敏的比色检测葡萄糖含量的方法,检测限为6.86×10-7 M。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颖制备稳定CuNPs的方法,可用于人体血样和梨汁中葡萄糖含量的检测。
【关键词】:铜基复合材料 过氧化物模拟酶 光化学传感器 比色检测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1;O657.3
【目录】:
  • 符号说明4-7
  • 中文摘要7-8
  • Abstract8-10
  • 1 引言10-19
  • 1.1 光学传感器10-12
  • 1.1.1 荧光化学传感器10-11
  • 1.1.2 化学发光传感器11
  • 1.1.3 比色传感器11-12
  • 1.2 模拟酶的基本理论12-13
  • 1.3 比色传感器材料的选择13-16
  • 1.3.1 碳基纳米材料13-14
  • 1.3.2 金属类纳米材料14-15
  • 1.3.3 复合纳米材料15-16
  • 1.4 比色传感器的应用16-18
  • 1.4.1 环境分析中的应用16-17
  • 1.4.2 食品检测中的应用17
  • 1.4.3 生物技术中的应用17-18
  • 1.4.4 医疗诊断中的应用18
  •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18-19
  • 2 材料与方法19-27
  • 2.1 试剂与仪器19-21
  • 2.1.1 试剂19-20
  • 2.1.2 仪器20-21
  • 2.2 实验方法21-27
  • 2.2.1 Cu_2(OH)_3Cl-CeO_2模拟酶活性及对葡萄糖和胆固醇的检测21-23
  • 2.2.2 CuNPs/g-C_3N_4纳米片过氧化物模拟酶及对葡萄糖的检测23-25
  • 2.2.3 腐植酸模板合成铜纳米粒子的过氧化酶活性及对葡萄糖的检测25-27
  • 3 结果与分析27-46
  • 3.1 Cu_2(OH)_3Cl-CeO_2模拟酶活性及对葡萄糖和胆固醇的检测27-32
  • 3.1.1 Cu_2(OH)_3Cl-CeO_2材料的表征27-28
  • 3.1.2 Cu_2(OH)_3Cl-CeO_2过氧化物酶活性28-29
  • 3.1.3 Cu_2(OH)_3Cl-CeO_2催化条件的优化29-30
  • 3.1.4 底物米氏常数的测定及催化机理的研究30-31
  • 3.1.5 Cu_2(OH)_3Cl-CeO_2比色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31-32
  • 3.2 CuNPs/g-C_3N_4纳米片过氧化物模拟酶及对葡萄糖的检测32-39
  • 3.2.1 CuNPs/g-C_3N_4纳米材料的表征32-33
  • 3.2.2 CuNPs/g-C_3N_4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研究33-34
  • 3.2.3 CuNPs/g-C_3N_4催化条件的优化34-35
  • 3.2.4 底物米氏常数的测定及催化机理的研究35-37
  • 3.2.5 CuNPs/g-C_3N_4比色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37-39
  • 3.3 腐植酸模板合成铜纳米粒子的过氧化酶活性及对葡萄糖的检测39-46
  • 3.3.1 CuNPs表征39-42
  • 3.3.2 CuNPs的催化活性及条件优化42-43
  • 3.3.3 米氏常数的测定和催化机理43-44
  • 3.3.4 CuNPs比色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44-46
  • 3.3.5 实际样品的检测46
  • 4 讨论46-50
  • 4.1 Cu_2(OH)_3Cl-CeO_2模拟酶活性及对葡萄糖和胆固醇的检测46-48
  • 4.2 CuNPs/g-C_3N_4纳米片过氧化物模拟酶及对葡萄糖的检测48-49
  • 4.3 腐植酸模板合成铜纳米粒子的过氧化酶活性及对葡萄糖的检测49-50
  • 5 结论50-51
  • 5.1 Cu_2(OH)_3Cl-CeO_2模拟酶活性及对葡萄糖和胆固醇的检测50
  • 5.2 CuNPs/g-C_3N_4纳米片过氧化物模拟酶及对葡萄糖的检测50
  • 5.3 腐植酸模板合成铜纳米粒子的过氧化酶活性及对葡萄糖的检测50-51
  • 6 创新之处51-52
  • 7 参考文献52-65
  • 8 致谢65-66
  •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仕国,施冬梅,邓辉;纳米材料的特异效应及其应用[J];自然杂志;2000年02期

2 ;纳米材料 新世纪的黄金材料[J];城市技术监督;2000年10期

3 ;什么是纳米材料[J];中国粉体技术;2000年05期

4 邹超贤;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J];广西化纤通讯;2000年01期

5 吴祖其;纳米材料[J];光源与照明;2000年03期

6 ;纳米材料的特性与应用方向[J];河北陶瓷;2000年04期

7 沈青;纳米材料的性能[J];江苏陶瓷;2000年01期

8 李良训;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应用[J];金山油化纤;2000年01期

9 刘冰,任兰亭;21世纪材料发展的方向—纳米材料[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刘忆,刘卫华,訾树燕,王彦芳;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及其应用[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少强;邱化玉;;纳米材料在造纸领域中的应用[A];'2006(第十三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宋云扬;余涛;李艳军;;纳米材料的毒理学安全性研究进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3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4 钟家湘;葛雄章;刘景春;;纳米材料改造传统产业的实践与建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5 高善民;孙树声;;纳米材料的应用及科研开发[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6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7 金一和;孙鹏;张颖花;;纳米材料的潜在性危害问题[A];中国毒理学通讯[C];2001年

8 张一方;吕毓松;任德华;陈永康;;纳米材料的二种制备方法及其特征[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古宏晨;;纳米材料产业化重大问题及共性问题[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10 马玉宝;任宪福;;纳米科技与纳米材料[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周建人;我国出台首批纳米材料国家标准[N];中国建材报;2005年

2 记者 王阳;上海形成纳米材料测试服务体系[N];上海科技报;2004年

3 ;纳米材料七项标准出台[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4 通讯员 韦承金邋记者 冯国梧;纳米材料也可污染环境[N];科技日报;2008年

5 廖联明;纳米材料 利弊皆因个头小[N];健康报;2009年

6 卢水平;院士建议开展纳米材料毒性研究[N];中国化工报;2009年

7 郭良宏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院士;纳米材料的环境应用与毒性效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记者 任雪梅 莫璇;中科院纳米材料产业园落户佛山[N];佛山日报;2011年

9 实习生 高敏;纳米材料:小身材涵盖多领域[N];科技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李军;纳米材料加速传统行业升级[N];中国化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杨;功能化稀土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生物成像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2 王艳丽;基于氧化钛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量存储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3 吴勇权;含铕稀土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及其生物成像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曹仕秀;二硫化钨(WS_2)纳米材料的水热合成与光吸收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廖蕾;基于功能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催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胥明;一维氧化物、硫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功能化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7 李淑焕;纳米材料亲疏水性的实验测定与计算预测[D];山东大学;2015年

8 范艳斌;亚细胞水平靶向的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9 丁泓铭;纳米粒子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理论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10 骆凯;基于金和石墨烯纳米材料的生物分子化学发光新方法及其应用[D];西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芸颉;卟啉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刘武;层状纳米材料/聚合物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与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小芳;基于纳米材料/聚合膜材料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应用于生物小分子多组分的检测[D];西南大学;2015年

4 王小萍;基于金纳米材料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郭建华;金纳米材料的修饰及其纳米生物界面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6 魏杰;普鲁士蓝纳米粒子的光热毒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华艳;改性TiO_2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8 胡雪连;基于纳米材料的新型荧光传感体系的构筑[D];江南大学;2015年

9 黄樊;氧化钴基催化材料形貌、晶面控制与催化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10 周佳林;新型核壳结构金纳米材料用于肿瘤的近红外光热治疗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017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1017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2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