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DTRAN模型使用被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生物气溶胶的探测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MODTRAN模型使用被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生物气溶胶的探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MODTRAN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被动遥测 生物气溶胶
【摘要】:利用MODTRAN模型在水平低仰角探测模式下,对生物气溶胶探测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技术对生物气溶胶进行探测研究.首先介绍了MODTRAN模型的大气模式和廓线,根据FTIR光谱技术对生物气溶胶的被动探测要求,利用辐射传输理论和最简单的三层模型,仿真计算得到大气背景和目标生物气溶胶之间的辐射亮度差?L,然后对?L进一步差值得到信号?2Lt,同时再结合光谱仪自身的噪声等效辐射亮度值,得到实际情况下的信号值?2Lt;最后根据探测条件和MODTRAN提供的大气模式,使用被动遥测红外光谱方法预测每种大气模式下生物气溶胶的探测限浓度.每种大气模式下探测限浓度的不同,是因为边界层温度、透过率和背景辐射亮度的不同所导致,同时还与生物气溶胶的吸收系数有关.研究表明,FTIR光谱被动遥测技术能够探测到生物气溶胶的存在,进一步说明探测生物气溶胶的可行性,也为生物气溶胶实际探测提供了一种方法.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安徽省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MODTRAN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被动遥测 生物气溶胶
【基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批准号:2013YQ22064302)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批准号:XDB05050302) 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批准号:1301041024)资助的课题~~
【分类号】:X87;O657.33
【正文快照】: 量环境和条件的限制,现有的被动红外遥测实验大1引言多在室内或者是专用的试验场地并在可控条件下开展.一些研究人员认为[8],由于仪器灵敏度不高,傅里叶变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生物气溶胶相对于背景辐射的微弱反射或吸收,使FTIR)光谱技术由于具有高信噪比、高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闽光,刘文清,张天舒,刘建国,陆亦怀,朱军,连悦,陆钒;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被动遥测大气中VOC[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但德忠;沈璐;祝艳涛;;环境样品分析[J];分析试验室;2006年06期
2 张琳;邵晟宇;杨柳;董晓强;丁学全;;红外光谱法气体定量分析研究进展[J];分析仪器;2009年02期
3 李胜;高闽光;张玉钧;王亚萍;陈军;魏秀丽;金岭;;FTIR光谱仪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11年03期
4 冯明春;高闽光;徐亮;程巳阳;童晶晶;金岭;李胜;魏秀丽;李相贤;焦洋;刘文清;;FTIR监测浙江地区空气中C_2H_2和C_2H_6及其相关分析[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11年06期
5 刘志明;高闽光;徐亮;张天舒;;去卷积和高斯拟合方法在FTIR光谱处理中的应用[J];光谱实验室;2007年03期
6 朱军,刘文清,刘建国,高闽光,赵雪松,张天舒,徐亮;FTIR光谱拟合方法在反演气体浓度中的应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10期
7 张天舒;刘文清;高闽光;陆亦怀;刘建国;徐亮;朱军;;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复数光谱误差分析及辐射定标方法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年03期
8 高闽光;刘文清;张天舒;刘建国;陆亦怀;徐亮;朱军;;MALT-CLS方法在大气痕量气体FTIR定量分析中的应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年07期
9 魏秀丽;陆亦怀;高闽光;刘文清;徐亮;张天舒;朱军;;FTIR遥测大气中CO_2浓度变化及研究其影响因素[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年03期
10 魏秀丽;陆亦怀;高闽光;刘建国;刘文清;徐亮;张天舒;朱军;陈军;;空气CH_4浓度变化及其与CO的相关性[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中华,王俊德;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在大气遥感监测中的应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苗苗;祁建华;高冬梅;乔佳佳;石金辉;高会旺;;青岛近海秋季生物气溶胶分布特征[J];生态环境;2008年02期
2 蔡舒窈;张佩;朱玲琳;谢承科;孙征宇;程伟林;赵永凯;黄惠杰;;基于色氨酸本征荧光测量的生物气溶胶检测技术研究[J];光学学报;2012年05期
3 杜睿;;大气生物气溶胶的研究进展[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年04期
4 徐文兵;祁建华;金川;高冬梅;李梦菲;李琳;黄帅;张海东;;青岛近海夏、秋季生物气溶胶分布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2011年01期
5 张惠力;甄世祺;周明浩;陈晓东;;生物气溶胶采样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年04期
6 陈铭夏,金龙山,孙振海,鹿建春,孙润桥,李宗恺;南京市生物气溶胶浓度垂直分布和日变化规律[J];中国环境科学;2001年02期
7 王振亚,王冬梅;生物气溶胶的激光光谱识别研究[J];光电子技术与信息;1998年04期
8 郜青华;王敏;田晋跃;殷金鉴;;生活垃圾压缩车生物气溶胶的控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年01期
9 刘丽;王体健;蒋自强;刘清;庄炳亮;王勤耕;孙振海;;东南沿海生物气溶胶的扩散模拟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11期
10 祁建华;高会旺;;生物气溶胶研究进展:环境与气候效应[J];生态环境;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振海;;生物气溶胶采样概述[A];生物颗粒与粉体制备、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翟俊辉;朱红;陈梅玲;徐秀芝;孙振海;周煜;车凤翔;;生物气溶胶新型采样介质的研制[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李婵;北大专家:两分钟测出大气病毒[N];北京科技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武艳;微波辐射与低温等离子体对生物气溶胶活性的影响及其机理[D];北京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苗苗;青岛近海秋冬季生物气溶胶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徐文兵;青岛近海地区生物气溶胶季节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金川;青岛近海生物气溶胶中微生物群落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019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101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