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类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分子模拟研究
本文关键词:天然产物类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分子模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甲烷水合物 天然产物 动力学抑制剂 分子动力学模拟
【摘要】:目前开发的动力学抑制剂多为酰胺基聚合物,其耐用过冷度较低,降解性差,环境污染大,探寻能在高过冷度下应用、环境友好的动力学抑制剂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天然产物因具有高降解性、环境友好等特点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氨基酸、壳聚糖、淀粉、果胶等天然产物都具有较好的水合物抑制效果,但相关抑制机理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壳聚糖、淀粉、果胶等三种多糖类天然产物对甲烷水合物生长过程的影响,微观分析多糖类物质的不同官能团的抑制作用,探究了六元环的葡萄糖、五元环的果糖以及线性的核糖等单糖单元对甲烷水合物的作用机理,为多糖类天然产物动力学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论文选用Gromacs分子模拟软件,在NPT系综、260K、15MPa条件下模拟20 ns,通过分析体系的构象图、碳原子的径向分布函数、甲烷的密度分布以及体系的能量图等参数考察不同糖类物质对甲烷水合物生长过程的影响。首先考察了纯甲烷水合物生长体系,研究发现,纯甲烷-水体系没有出现甲烷气泡现象,甲烷水合物从晶体界面处开始生长,生长速度快,体系能量在3 ns时刻达到平衡。添加不同浓度的壳聚糖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高浓度的壳聚糖的抑制性能优于低浓度的壳聚糖体系。2.26 wt%壳聚糖体系能量在5.0 ns时达到平衡;3.53 wt%壳聚糖体系能量在6.5 ns时刻达到平衡状态。壳聚糖分子的氨基、羟基等活性官能团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氢键,扰乱了水分子的有序状态。体系中出现明显的气泡现象,增大了甲烷分子的传质阻力,降低了水合物的生长速度。2.09 wt%、3.09 wt%淀粉在260 K、15 MPa下对甲烷水合物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09 wt%淀粉体系能量在5.0 ns时达到平衡;3.09 wt%淀粉体系能量在6.0 ns时达到平衡。体系中淀粉分子的活性官能团与周围的水分子作用,扰乱水分子的有序结构,葡萄糖单元的环状结构在空间上阻碍了甲烷、水分子的运动。添加果胶的甲烷水合物体系中,2.46 wt%果胶体系在6 ns时刻体系能量快速下降达到平衡值;在3.62 wt%果胶体系在12 ns体系能量达到平衡状态。体系中出现甲烷气泡,果胶分子在气液界面处形成一层聚合物层增加了气液传质的阻力,加大了水合物生成的难度。果胶分子中的双键氧与水分子形成众多氢键,极大程度上扰乱了水分子的有序结构。比较壳聚糖、淀粉、果胶的模拟结果可得到,果胶的抑制性能优于壳聚糖、淀粉。果胶分子中双键氧原子、壳聚糖的氮原子、淀粉的氧原子与水分子形成氢键的相互作用能分别为-40.30 KJ/mol、-31.60 KJ/mol、-33.80 KJ/mol,果胶双键氧原子的相互作用能最大,形成氢键能力最强,对水分子的扰乱作用较大,使得果胶的抑制性能较好。考察了六元环的葡萄糖、五元环的果糖和线性的核糖等单糖体系中糖类环状结构对甲烷水合物的抑制影响,结果显示,葡萄糖、果糖和核糖能量平衡的时间分别为5.5 ns、5.5 ns、5.0 ns;单糖的六元环、五元环等环状结构在水合物生长过程中起到空间阻碍作用。通过分析糖类物质与甲烷水合物中水分子形成氢键的数量以及活性官能团与水分子形成氢键的能力,提出了层阻扰乱机理,糖类物质倾向处于气液界面处,增大客体、水分子的层传质阻力;同时,糖类物质的活性官能团与周围的水分子形成氢键作用,扰乱了水分子的有序结构。
【关键词】:甲烷水合物 天然产物 动力学抑制剂 分子动力学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36.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5
- 1.1 引言11-12
- 1.2 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的研究进展12-19
- 1.2.1 聚酰胺类动力学抑制剂12-15
- 1.2.2 离子液体类动力学抑制剂15-17
- 1.2.3 天然产物类动力学抑制剂17-19
- 1.3 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的抑制机理19-23
- 1.3.1 吸附机理19-21
- 1.3.2 扰乱机理21-22
- 1.3.3 层传质阻碍机理22-23
- 1.3.4 其他机理23
-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23-25
- 第二章 模型建立与方法参数25-32
- 2.1 模型结构25-26
- 2.1.1 甲烷水合物生长模型25-26
- 2.1.2 抑制体系模型26
- 2.2 模型方法参数26
- 2.3 结果分析26-31
- 2.3.1 构象分析27-28
- 2.3.2 碳原子径向分布函数28-29
- 2.3.3 密度分析29-30
- 2.3.4 能量分析30-31
- 2.4 本章小结31-32
- 第三章 多糖类物质的抑制性能研究32-53
- 3.1 壳聚糖的抑制性能32-39
- 3.1.1 构象分析32-34
- 3.1.2 碳原子径向分布函数34-36
- 3.1.3 密度分析36-37
- 3.1.4 能量分析37-39
- 3.2 淀粉的抑制性能39-45
- 3.2.1 构象分析39-41
- 3.2.2 碳原子径向分布函数41-43
- 3.2.3 密度分析43-44
- 3.2.4 能量分析44-45
- 3.3 果胶的抑制性能45-52
- 3.3.1 构象分析46-48
- 3.3.2 碳原子径向分布函数48-50
- 3.3.3 密度分析50-51
- 3.3.4 能量分析51-52
- 3.4 本章小结52-53
- 第四章 单糖类物质的抑制性能研究53-66
- 4.1 葡萄糖的抑制性能53-57
- 4.1.1 构象分析53-55
- 4.1.2 碳原子径向分布函数55-56
- 4.1.3 密度分析56-57
- 4.1.4 能量分析57
- 4.2 果糖的抑制性能57-61
- 4.2.1 构象分析57-58
- 4.2.2 碳原子径向分布函数58-59
- 4.2.3 密度分析59-60
- 4.2.4 能量分析60-61
- 4.3 核糖的抑制性能61-65
- 4.3.1 构象分析61-62
- 4.3.2 碳原子径向分布函数62-63
- 4.3.3 密度分析63-64
- 4.3.4 能量分析64-65
- 4.4 本章小结65-66
- 第五章 糖类抑制剂的作用机理研究66-76
- 5.1 能量平衡时间66-67
- 5.2 机理分析67-75
- 5.2.1 氢键数量69-73
- 5.2.2 相互作用能73-75
- 5.3 本章小结75-76
- 结论76-78
- 参考文献78-8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就83-84
- 致谢84-85
- 附件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高伟;业渝光;张剑;刘昌岭;王家生;;水合物储运技术新进展——记第6届国际水合物大会[J];海洋地质动态;2008年11期
2 李文革;尹国君;刘文宝;王志超;陈强;;浅谈水合物生成预测方法[J];钻采工艺;2008年S1期
3 颜荣涛;韦昌富;傅鑫晖;钟晓斌;肖桂元;;水合物赋存模式对含水合物土力学特性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S2期
4 冯涛,宋承毅,李玉星;水合物形成预测及防止措施优化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1年05期
5 唐中华;张元泽;钟水清;帅志芬;熊继有;;天丝气水合物勘探及H型水合物的储藏特性研究[J];天然气经济;2004年02期
6 Lan Lerche ,Elchin Bagirov ,谢力;形成水合物的基本条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5期
7 黄犊子;樊栓狮;梁德青;冯自平;;水合物合成及导热系数测定[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5期
8 王文娟;陈建文;窦振亚;张剑;;海底微生物在水合物识别中的应用[J];海洋地质动态;2006年12期
9 王沫;林元华;刘殿福;张勇;闫振来;;气井井筒水合物预测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8年06期
10 董福海;臧小亚;樊栓狮;梁德青;;注甲醇溶液分解丙烷水合物实验模拟[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晓兵;王丽;王淑云;赵京;王爱兰;;四氢呋喃水合物沉积物力学性质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树林;陈多福;;白云凹陷水合物成藏条件研究及水合物的预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关进安;梁德青;吴能友;万丽华;李栋梁;;南海北部神狐区域海底沉积层工程地质条件对水合物成藏影响[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吕万军;郭依群;庄新国;梁金强;沈铭;黄国成;;海底沉积物中水合物成矿机理与分布规律[A];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矫滨田;鲁晓兵;;水合物开采后的地层稳定性[A];2006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刘伟安;王均;杨秀夫;何玉发;魏剑飞;黄小龙;赵维青;刘保波;;水合物安全处理推荐[A];第二十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孙志高;刘成刚;;环戊烷水合物生长过程实验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魏晶晶;谢应明;刘道平;;水合物在蓄冷及制冷(热泵)领域的应用[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闫柯乐;孙长宇;申得济;尹海霞;陈光进;;联用型水合物抑制剂研究[A];第七届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徐文新;陈多福;陈先沛;陈光谦;;天然气组成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及灾害预防研究[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春溪;气水合物提取天然气三种方法[N];中国石油报;2003年
2 陈伟立;我国近海可燃冰调研方兴未艾[N];中国石化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杰;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响应与特征分析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王菲菲;二氧化碳置换甲烷水合物微观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3 王吉亮;高富集度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地球物理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4 郑明明;人造水合物岩心研制与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5 胡高伟;南海沉积物的水合物声学特性模拟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6 张剑;多孔介质中水合物饱和度与声波速度关系的实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7 陈多福;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水合物形成分解动力学及微生物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8 阮徐可;多孔介质中水合物开采影响因素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9 刘崇峻;药物水合物结晶热力学及转晶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10 杨明军;原位条件下水合物形成与分解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长距离输气管道的水合物生成预测[D];长江大学;2015年
2 刘海红;水合物颗粒受力及聚结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陆忠;LNG外输管线投产水合物及低温应力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齐东明;海上气田开发过程中水合物形成预测及防治措施[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5 刘雪芝;常压碳化法制备碳酸镁水合物的新工艺[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姚金奎;含水合物地层纵波速度与密度的内在联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7 徐昌晖;气田生产系统中井筒水合物系统预测与防治技术[D];长江大学;2016年
8 胥萍;天然产物类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分子模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杨亮;水合物储氢实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10 张大平;加速合成四氢呋喃水合物实验研究及水合物地层钻探扰动有限元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154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115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