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几种天然产物的伏安性质研究与应用

发布时间:2017-10-30 16:19

  本文关键词:几种天然产物的伏安性质研究与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染料木素 茜素花青绿 漆酚 伏安法 零流电位法


【摘要】:电化学分析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而被广泛应用于分析检测领域。本文通过电化学分析法对几种天然产物的伏安性质进行了研究,揭示其反应机理。运用电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电化学数据中获知反应的可逆性、反应历程并通过对电极的修饰进一步实现对被测样品灵敏度与选择性的提高,进一步应用于环境医药卫生中一些药物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因此对天然产物的伏安性质及其应用、测定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1)在pH=3.0的磷酸盐缓冲液中,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了染料木素在碳糊电极(CPE)上的电化学行为,并探讨其电化学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染料木素在+1.14 V和+0.746V处出现了两个氧化峰。氧化峰电流(Ip1)在浓度范围为4.0×10-9 mol/L~2.0×10-6 mol/L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5×10-9mol/L。对8.0×10-7 mol/L的染料木素平行测定6次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8%。该方法可用于对市售药物染料木素胶囊中的染料木素的检测研究,回收率在96%~103%之间。(2)在pH=4.0的磷酸盐缓冲液中,采用循环伏安与方波伏安法考察了染料木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在碳糊电极上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染料木素与HSA结合生成具有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化合物gen-HSA,所得的结合比为1:1,表观结合常数β=1.3×106L/mol。染料木素氧化峰电流随着HSA浓度的增加而线性减小,且HSA的浓度在2.0×10-8mol/L~1.0×10-5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10-8 mol/L。(3)通过伏安法研究了茜素花青绿(ACG)在碳糊电极(CPE)上的电化学行为,探讨了还原剂肼对其催化作用。在pH=6.0的磷酸盐缓冲液中,ACG在CPE上产生一对2电子2质子的准可逆氧化还原峰。方波氧化峰电流与ACG浓度在2.0×10-8mol/L~8.0×10-7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10-8 mol/L。pH=8.0时,肼对ACG的氧化过程产生了明显的催化作用,催化峰电流与ACG浓度在2.0×10-9~8.0×10-7 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降低至1.2×10-9 mol/L。对ACG连续平行测定8次,相对标准偏差为3.7%。该方法可用于染料废水中茜素花青绿含量的测定,回收率在97%~102%。(4)在0.1mol/L的NaOH溶液中,研究了Ni(Ⅱ)-茜素花青绿(ACG)配合物修饰碳糊电极的制备及其对肼的电催化氧化行为。与空白电极相比较,修饰之后的电极的伏安响应可逆性提高,峰电流增大,且可实现对肼的电催化氧化。Ni(Ⅱ)-ACG-CPE电极通过计时安培法对肼的测定线性范围为1×10-5~1.6×10-4mol/L,测得的检出限为9.1×10-6mol/L。并对表面覆盖度?及催化速率常数catk等动力学参数进行了测定。该修饰电极具有稳定性好、响应迅速等特点,可用于对工业废水中肼的测定,回收率在99.9%~103%之间,该方法准确可靠。(5)通过一种新的电化学分析法—零流电位法,对天然漆树产物漆酚修饰过的电极进行电化学传感器构筑。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pH的变化有着灵敏的响应。在pH=6的PBS中,修饰剂漆酚含量为1%时,利用该传感器对工业废水中Hg2+进行检测。Hg2+的零流电位EZEP与其浓度在4×10-6~2×10-5 mol/L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得的检出限为2.5×10-6 mol/L。同时对仪器参数进行优化考察。该方法可实现对工业废水中的汞离子的检测,重复性良好,所得的回收率在97%~101%。
【关键词】:染料木素 茜素花青绿 漆酚 伏安法 零流电位法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57.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天然产物分类10-11
  • 1.1.1 黄酮类10
  • 1.1.2 生物碱类10
  • 1.1.3 多糖类10
  • 1.1.4 香豆素类10-11
  • 1.1.5 醌类11
  • 1.2 天然产物研究意义11-12
  • 1.3 研究方法12-16
  • 1.3.1 电化学方法12-14
  • 1.3.2 光化学方法14-15
  • 1.3.3 毛细管电泳法(CE)15
  • 1.3.4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15
  • 1.3.5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15-16
  • 1.4 研究内容16-18
  • 1.4.1 天然产物分子的检测及其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16
  • 1.4.2 染料分子的检测及其催化作用研究16-17
  • 1.4.3 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应用17-18
  • 1.4.4 pH传感器及其应用18
  • 1.5 论文立题依据18-20
  • 第二章 染料木素的伏安性质研究与应用20-29
  • 2.1 引言20
  • 2.2 实验部分20-21
  • 2.2.1 仪器与试剂20
  • 2.2.2 电极的制备20
  • 2.2.3 实验方法20-21
  • 2.3 结果与讨论21-28
  • 2.3.1 染料木素在碳糊电极上的伏安行为及其氧化还原机理21-22
  • 2.3.2 pH值对染料木素测定的影响22-23
  • 2.3.3 扫速对染料木素测定影响23-24
  • 2.3.4 富集时间、富集电位的影响24-25
  • 2.3.5 方波仪器参数的选择25-26
  • 2.3.6 线性范围、检出限和精密度26
  • 2.3.7 干扰实验26-27
  • 2.3.8 样品分析27-28
  • 2.4 结束语28-29
  • 第三章 染料木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29-35
  • 3.1 引言29
  • 3.2 实验部分29-30
  • 3.2.1 仪器与试剂29
  • 3.2.2 电极的制备29
  • 3.2.3 实验方法29-30
  • 3.3 结果与讨论30-34
  • 3.3.1 人血清白蛋白与染料木素在碳糊电极上的氧化还原机理研究30
  • 3.3.2 pH对结合测定的影响30-31
  • 3.3.3 扫速对结合测定的影响31-32
  • 3.3.4 染料木素与HSA作用的方波脉冲伏安法32-33
  • 3.3.5 染料木素(gen)-HSA配合物的结合比与结合常数的测定33-34
  • 3.4 结束语34-35
  • 第四章 茜素花青绿的伏安性质研究与应用35-45
  • 4.1 引言35
  • 4.2 实验部分35-36
  • 4.2.1 仪器与试剂35
  • 4.2.2 电极的制备35-36
  • 4.2.3 实验方法36
  • 4.3 结果与讨论36-44
  • 4.3.1 ACG在CPE上的伏安行为及其氧化还原机理36
  • 4.3.2 pH对ACG测定的影响36-37
  • 4.3.3 扫速对ACG测定的影响37-38
  • 4.3.4 方波仪器参数的选择38-39
  • 4.3.5 线性范围、检出限和精密度39-40
  • 4.3.6 氧化剂还原剂对ACG的影响40-43
  • 4.3.7 干扰试验43
  • 4.3.8 样品分析43-44
  • 4.4 结束语44-45
  • 第五章 Ni(Ⅱ)-茜素花青绿配合物修饰碳糊电极对肼的电催化氧化45-54
  • 5.1 引言45
  • 5.2 实验部分45-46
  • 5.2.1 仪器与试剂45
  • 5.2.2 电极的制备45-46
  • 5.3 结果与讨论46-53
  • 5.3.1 Ni-ACG-CPE的制备及其电化学行为研究46-47
  • 5.3.2 扫速对聚合过程的影响47-48
  • 5.3.3 Ni(Ⅱ)-ACG-CPE对肼的电催化氧化48-51
  • 5.3.4 肼在Ni(Ⅱ)-ACG-CPE上的安培法测定51-52
  • 5.3.5 干扰实验52
  • 5.3.6 稳定性和重现性52
  • 5.3.7 样品回收52-53
  • 5.4 结束语53-54
  • 第六章 零流电位法考察漆酚修饰碳糊电极pH传感器及其应用54-66
  • 6.1 引言54-55
  • 6.2 实验部分55-56
  • 6.2.1 仪器与试剂55
  • 6.2.2 电极的制备55
  • 6.2.3 实验方法55-56
  • 6.3 结果与讨论56-65
  • 6.3.1 检测原理56-57
  • 6.3.2 零流电位E_(zcp)与漆酚修饰碳糊电极的pH响应57-58
  • 6.3.3 漆酚修饰碳糊电极对Hg~(2+)的检测58-65
  • 6.4 结束语65-66
  • 第七章 结论66-67
  • 致谢67-68
  • 参考文献68-75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75-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星;从工业角度看农业中的天然产物[J];农药译丛;1998年04期

2 王普善;;天然产物在新药发现中的地位与机会(一)[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6年01期

3 杨震;;活性天然产物和结构多样性类天然产物的合成[J];化学进展;2009年01期

4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最新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3年06期

5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最新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3年08期

6 甘立宪;;八十年代的天然产物和生物有机化学[J];有机化学;1981年02期

7 赵世明;张传兴;;超临界流体技术在天然产物萃取和分析上的应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89年01期

8 吴凤锷;;天然产物开发研究展望[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0年03期

9 陈德化;庄亚雄;吉景顺;;二烷基胺三氟化硫在某些有机天然产物氟化中的应用[J];有机化学;1991年03期

10 杜灿屏;李果鲜;王学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重大项目《我国独特的、丰产的若干天然产物的研究》通过验收[J];大学化学;199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金锋;;低于200μg的微量天然产物能鉴定其化学结构吗?[A];第七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胡立宏;;经典天然产物的再研究[A];第七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卫东;;天然产物发现与生物学研究相结合的思考[A];第七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尤启冬;;基于天然产物的新药物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5 再帕尔·阿不力孜;;基于质谱技术的天然产物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胡金锋;;利用天然产物调控脑功能基因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孙昊鹏;郭青龙;尤启冬;;基于天然产物的创新药物研究[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唐功利;;复杂抗肿瘤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9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董国强;王胜正;缪震元;张万年;盛春泉;;基于抗肿瘤天然产物的化学生物学和新药发现[A];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王尉;杜宁;周晓晶;张婉;周悦;张经华;;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在天然产物研制方面的应用[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星明;湖南组建天然产物国际合作基地[N];中国化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赵秋丽邋通讯员 吕善锟;以天然产物标样研究推进中药国际化[N];光明日报;2008年

3 柯华 本报记者 洪继东;从天然产物里提取“金子”[N];成都日报;2010年

4 记者 路平 通讯员 华萱;孙宝国院士当主任[N];广东科技报;2010年

5 杨杰松 金永红;专家呼吁——加强以天然产物为来源的药物创新[N];健康报;2009年

6 魏锋 马双成 林瑞超 金红军;天然产物化学研究概况[N];中国医药报;2000年

7 高成森;我国天然产物数据库投入使用[N];中国医药报;2002年

8 罗静;南大教授获英国皇家化学会奖[N];中国化工报;2007年

9 记者 陈雪;银广夏组建天然产物研发中心[N];中国证券报;2000年

10 刘洋邋郑利刚 程卯生;组合库设计策略助力新药研发[N];中国医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旺;DNA拓扑异构酶Ⅱα拟天然产物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刘杰;色酮类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张明智;天然产物Pimprinine的结构改造及其衍生物的杀菌活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4 孔凡栋;四株海洋来源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杨娟;Communesin类天然产物的合成研究及基于钯、铜催化的C-H官能团化的合成方法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6 Piar Ali;天然产物的系统性药物筛选和药物靶点相互作用预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7 尹建朋;天然产物Paracaseolide A 和 Aphadilactones A-D的全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8 田天;苯并螺环缩酮类天然产物骨架的不对称构筑以及Murrayazoline的全合成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9 王勇;天然产物Rubriflordilactone B的合成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10 喻艳超;具有苯并含氧杂环结构的光活性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晓琴;手性黄烷酮及苯并吡喃类黄酮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2 唐琳钧;天然产物Jaspine B及其异构体的不对称全合成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5年

3 陈世鹏;天然产物Aculeatins A,B,D以及6-epi-D的不对称全合成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建廷;天然产物(+)-Ieodomycin A和B的不对称全合成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5年

5 杨鸿智;氧化去芳香化策略在天然产物仿生全合成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5年

6 岳振宇;基于机器学习的天然产物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活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7 刘盛权;天然产物雷帕霉素的分离纯化及其衍生物依维莫司合成工艺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6年

8 曹浪;几种类型天然产物的体外抗炎活性筛选及机制的初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9 尹森;虎眼万年青天然产物糖苷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10 张智;基于全合成的苯安沙霉素类天然产物结构优化初步探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11183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1183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f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